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2023-10-26 00:41吴增礼李雨涵
高校辅导员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

吴增礼 李雨涵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治国富民”的社会理想、“义利相兼”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和“协和万邦”的世界胸怀是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软实力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4-0009-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BDJ045)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我们将走出一条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的现代化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连接着国家的历史和未来,能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珍贵的滋养。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打破西方发展模式的新道路。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推进理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思想智慧,是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思想文化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这五大特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结果。

(一)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特征植根于“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在广土众民的疆域中实现国家治理是中国历史变迁中的核心问题。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敬民重民爱民的优良传统。《尚书》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等理念,意在凸显民众的重要地位;“民惟邦本”“黎元为本”等思想,旨在强调一以贯之的“民本”传统,这些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至上。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14亿人口的现代化是“整体迈进”的现代化。尽管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惟邦本”的民本传统为出发点,在保持历史耐心中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特征植根于“治国富民”的社会理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天下大同”到“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社会理想都蕴含着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强调注重民生诉求,揭示要治理好国家必先使其民众富裕的道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晏婴“均贫富”、荀子“兴天下之同利”等思想表明民众对于财富公平分配的期待。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相契合。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将传承和弘扬“治国富民”的目标追求,避免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这样贫富分化严重的现象,坚定不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特征植根于“义利相兼”的价值理念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2]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传统文化“义利相兼”的思想引导下,中国式现代化讲求在丰富人民物质财富的同時,注重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古代先贤反对人们一味地、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但这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蔑视物质财富,相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保障物质生产的基本条件,有“恒产”方有“恒心”,也强调塑造高尚人格和培养崇高价值理念,如“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还强调具备一定物质基础后应该继续推进精神世界的丰盈,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以及“富之”“教之”等传统思想都主张人们在获得物质财富以后还要推动教化,保持心与物的平衡。这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相一致。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弘扬“义利相兼”的优良传统,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特征植根于“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这种共生性不是肆意改造和征服自然,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抱有敬畏感、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如《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周易正义》言“天地所生之物各有其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3]正是因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生活必须顺应和敬畏自然,必须有节度地取用自然资源而不能无止境地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4]“天人合一”的优良传统,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资源。

(五)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特征植根于“协和万邦”的世界胸怀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推崇“协和万邦”“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亲仁善邻”等理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不仅不会在国际社会上寻求霸权,反而还会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5]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以来尊崇的“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跳出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陷阱,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是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向前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凝心聚力,从培育现代化建设者奋斗者、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形成合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更好地走向现代化。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于培育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坚定现代化建设奋斗者的理想信念。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理想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6]因此,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理想信念才能深入现代化建设奋斗者心中并付诸于行;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得以繁荣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来说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7]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更应该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现代化建设奋斗者的担当作为。肩负责任、勇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古人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名句来警醒世人要勇于担当作为、无私无畏、为民为国奉献。新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考验,这需要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要有一种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勇气。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党和国家要充分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培养其树立起责任担当意识,鼓励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锐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自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于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56个民族的机械结合,而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嵌入的深层文化基因中逐步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的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历史根基、思想源泉和价值观念。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滋养,以更加团结奋进、更加坚强有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国广袤的国土,共同创造了我国灿烂的文化,共同维护祖国和平与统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团结奋进,相互依存的历史记忆凝聚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不断增强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相一致。其中,“多元”是指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一体”是指各民族所共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正因拥有共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各民族優秀传统文化才能够交流交融、互鉴互通,在文化领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格局,不断打牢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强大内生动力,进而凝聚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的共同体力量。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8]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所以是“中国式”的,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原因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资源宝库,蕴藏着解决当代国家治理问题的重要启示。“公生明,廉生威”的为官之道,“忧民之忧”的民本思想,“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的立法理念,“尚贤者,政之本也”的任贤之道等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丰富治国理政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内在力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评判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评判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和全面的现代化,是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如何,其评判标准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精神标识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0]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中国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里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标识。在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儿女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12]因此,如何更好地坚持“两个结合”成为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种“结合”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既不会走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两极分化的、物质主义膨胀的、对外殖民掠夺和侵略的现代化老路,也不会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现代化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文化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因此,文化现代化尤其是作为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关键就在于如何进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13]因此,我们必须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解决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问题。一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针,将坚持“两创”方略与现代化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中國式现代化要求,不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现代化的内生力。二是要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吸收积极因素,不断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把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有重要传承、借鉴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融入现代化事业之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重要抓手,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能否顺利开展,不仅要看硬实力,还要以文化软实力为支撑。“软实力大部分来自于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国内管理和政策所提供的范例,以及其处理外部关系的方式”,[14]是指一个国家除了经济、政治、军事等实力外的,涉及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日益变成了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推动,文化软实力若不能充分发挥,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就会有所欠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5]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强大支撑力量。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关键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6]新时代新征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挥得如何,它的文化软实力呈现得如何,体现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锚定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伟大目标,充分释放和发挥自我文化力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找准定位,并贡献自己独特而且关键的思想资源和文化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的文化使命,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赋能”作为自我能否顺利推进和实现的重要评价指标。

新时代中国,在统筹“两个大局”的背景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积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全面深刻理解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文化滋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N].人民日报,2016-01-13(001).

[2][3][4][6][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3,23,49-50,18,22.

[5]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0(00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0.

[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

[9][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01).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5.

[1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

[13]徐广友.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学习时报,2019-04-17(001).

[14]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12.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1.

(责任编辑:刘敏)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