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芬,郭承军,马艳妮,李 峰,史 磊*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省运动康复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疲劳一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疲劳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关键因素。疲劳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机制复杂,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持久性等特点。机体长时间处在疲劳状态会产生一定的损伤,甚至发生病理性变化。短暂的生理性疲劳,一般通过休息和能量补充即可恢复正常,但长时间的超负荷体力劳动或由超量运动造成的持久性运动疲劳,单纯依靠休息恢复所需时间长,且恢复的效果难以保证。因此,进行积极科学的抗疲劳干预尤为重要。目前,临床改善运动疲劳主要是通过应用营养补充剂和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来实现,但此类药物一般具有一定的成瘾性,且容易出现精神紊乱、惊厥等副作用。中医药在抗疲劳方面的应用历史悠久,效果显著,能够及时消除或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有内服及外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1]。相比西药,中药因其多组分、多功效协同,成分天然安全、无副作用等而具有独特优势[2],中药对于增强我国专业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国民体质及对群体运动的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对疲劳产生原因、中药抗疲劳的作用机制,及具有抗疲劳作用的中药和经典名方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提升全民体质及提高专业运动员竞技能力提供助益。
传统医学认为,疲劳属于“虚劳”范畴,本质上是脾、肾根本机能的变化或受损[3]。《金匮要略》将虚劳大致分为体劳、房劳、心劳三类;房劳指由于性生活过于频繁而造成的疲劳;心劳指由于心事过重,思虑过多造成的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等疲劳现象,这两者在中医学上多归于肾虚证、情志病,本研究不作过多讨论。在超负荷体力劳动或长时间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机体因为过度劳累而出现的运动性疲劳则属于体劳范畴。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过度导致大量阳气耗损、脏腑机能下降、精血津液不足,进而引起的暂时性阴阳失衡状态,表现为脾损湿热、肝功能失调及肾气虚弱[4,5]。张世明教授将运动性疲劳总结为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志疲劳三个类型,及十二种常见的运动性疲劳证型[6]。
现代医学曾提出各种假说来解释疲劳产生的原因,如能量耗竭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学说、疲劳链学说、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学说、“堵塞”学说等[7]。各种学说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均能部分给出合理解释并能指导临床治疗,但都不能涵盖其产生的全部原因。目前来看,将各主要学说进行综合,基本可以说明疲劳产生的机制。另外,运动性疲劳的产生除了与运动员当前的训练强度或训练时间有关,还与运动员当时的个人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环境气候、营养水平、遗传因素等相关[8]。
现代医学从疲劳产生的各学说出发,认为抗疲劳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降低代谢产物的积累:机体内血乳酸、血尿素氮、丙二醛、氨等代谢产物随运动加强逐渐积累,如果不及时清除,则会影响正常的物质代谢,使Ca2+结合能力降低,导致机体产生肌肉酸胀,出现工作能力下降、疲劳等不适[9];②补充能量消耗:ATP、CP、糖原、脂肪、蛋白质是机体直接或间接补充能量的物质,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在机体运动中提供能量,发挥着重大作用[9];③调节免疫:研究表明,滋补类中药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来改善疲劳,多种中药复方可通过机体免疫、改善神经炎症反应来加快机体疲劳恢复[10];④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在机体处于疲劳状态时,会激活HPA轴,从而导致皮质酮和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产生慢性疼痛、免疫抑制、运动疲劳等现象[11];⑤调节内环境稳定:在剧烈运动时,机体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大于其清除速率,导致乳酸、氨、血尿素氮、丙二醛、Ca2+等在体内积累,造成内环境紊乱,表现为体内酸碱度、离子水平、渗透压、激素水平、细胞膜电位等改变、机体疲劳及损伤现象[12];⑥提高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的载体和体内酸碱平衡的主要物质,血红蛋白含量的提高对于机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⑦抗氧化活性: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中药可清除机体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改善抗氧化系统,促进抗氧化系统与活性氧之间的平衡,抑制脂质过氧化而形成的疲劳[13];⑧避免中枢神经递质失衡:机体疲劳的产生还与大脑血清素以及多巴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等活性有关,高活性的5-羟色胺、大脑血清素与低活性的多巴胺都能够引起小鼠疲劳[14]。
传统医学从整体观、辨证论治及阴阳五行学说等角度来治疗运动性疲劳,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运动性疲劳主要分为气虚阳弱型、阴虚内热型、痰湿血瘀型、气机郁滞型四种类型,在以中医辨证施治运动性疲劳方面已形成益肾养阴法、补脾益气法、调肝理气法及活血利水法四种方法[15]。补益药如补阴、补阳、补气、补血中药可用于改善运动性疲劳,其中最常用的是补气和活血两大类中药。补气类中药大多性甘、温,归脾、肺二经,以补脾气、肺气为主,部分药兼能补心气、补元气。活血药可辛温走散、活血通经,使肝气疏通,从而缓解运动性疲劳[7]。另有研究表明,肾为机体的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是体力产生的源泉与原动力。补肾中药可以使肾精充足、肾气旺盛,进而提高脏腑功能,同时还可以促进机体自身睾酮的分泌,使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得到提高[8]。
目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抗机体疲劳。张宏霞[2]整理发现,抗疲劳产品排名前10位的药食同源中药为人参、枸杞子、山药、茯苓、蜂蜜、枣、黄精、肉桂、当归、龙眼肉(桂圆),抗疲劳文献研究排名前10位的药食同源中药为人参、枸杞子、甘草、蜂蜜、山楂、黄精、茯苓、山药、当归、酸枣/酸枣仁,抗疲劳复方中药中主要组成中药有65味,其中补阳类16味、补气类10味、补阴类7味、补血类4味、理气活血类6味,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是黄芪、人参、当归、熟地、白术、枸杞、淫羊藿等[16]。
目前抗疲劳中药复方主要有疏肝健脾、升阳益气、滋阴补血、补肾温阳等多功效协同作用,常用的有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黄芪生脉饮、黄芪建中汤、金匮肾气丸、补气活血方、理气调补汤、升阳益胃汤等原处方及化裁处方,以下将进行详细论述。
3.2.1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主要是由炙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炙甘草、升麻、柴胡等中药配伍而成,可升阳益气、调补脾胃[34]。补中益气汤能够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从而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35]。杨可文等[36]对两组共64例运动性疲劳患者分别进行补中益气汤及风引汤治疗,治疗前后补中益气汤组总有效率达到96%以上,表明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运动性疲劳疗效明确,安全可靠。
3.2.2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经典的益气补血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成[37]。有研究表明,四君子汤能够显著抑制力竭运动引起的血乳酸、乳酸脱氢酶升高现象,还能够抑制肌糖原、肝糖原水平下降,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及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提高机体的运动耐力及能力,发挥其抗疲劳作用[38-39]。
3.2.3 黄芪生脉饮 黄芪生脉饮由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四味中药组成,处方来源于金元时期张元素所著的《医学启源》,具有益气滋阴、养心补肺等功效[40]。曲维忠等[41]探究了黄芪生脉饮对运动性疲劳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黄芪生脉饮可增强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延长小鼠运动时间。
3.2.4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饴糖七味中药组成,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据《金匮要略》记载“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42]。闫曙光等[43]研究发现,黄芪建中汤可能是通过促进机体能量代谢来发挥其抗疲劳作用,机制是通过升高小鼠体内肝脏和肌肉的ATP、糖原、乳酸脱氢酶含量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血清乳酸和尿素氮含量。
3.2.5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又称肾气丸、八味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桂枝、炮附子八味中药组成,温补肾阳[44]。有研究人员对金匮肾气丸抗雄性大鼠力竭性疲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金匮肾气丸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血清丙二醛、尿素氮、肌酐含量显著降低,肾脏系数明显升高,显示出明显的抗疲劳作用[45]。
3.2.6 补气活血方 补气活血方由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田七、牡丹皮六味中药组成,补气养血。李丽[46]对小鼠进行补气活血方灌服,对游泳力竭小鼠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实验组小鼠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相对运动组含量显著升高,显示出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3.2.7 理气调补汤 理气调补汤由柴胡、枳壳、人参、黄芪、炒酸枣仁、白芍、五味子、丹参、当归、川芎十味中药组成,具有疏肝理气、养气养血的功效。王从笑等[47-49]研究了理气调补汤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β内啡肽、白细胞介素2水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作用、血清皮质醇等的影响,探究了理气调补汤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药运动组相对单纯运动组白细胞介素2水平、血清睾酮含量高,血清β内啡肽、血清皮质醇低,表明该方可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发挥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改善运动功能。
3.2.8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由黄芪、白术、人参、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半夏、黄连、生姜、大枣十六味中药组成,升阳益气[50]。冯玉华等[51]对游泳疲劳小鼠进行升阳益胃汤灌胃,结果显示,升阳益胃汤能显著降低小鼠游泳运动10min后血乳酸升高值,减少血清尿素氮的产生,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延长小鼠的游泳运动时间,但对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影响。
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对导致疲劳产生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传统补益类中药及经典名方在抗疲劳应用中有独特优势。从中药药性分析,此类药多平、温,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在中药有效成分上,则主要为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及多肽类;药理研究表明此类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促进了机体能量代谢,从而改善了疲劳状态,增强了运动能力。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识的增强,抗疲劳药食同源类中药及其复方的应用将更为广泛。值得注意的是,中药及其复方用于竞技体育运动员抗疲劳时,还需注意中药中去甲乌药碱等兴奋剂的存在,以免造成运动员兴奋剂阳性的不良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