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阳,陈培芳,夏德鹏,陈燕军,张雪飞,高 楠*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99)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常见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之一,也是影响女性生殖、发育及其他方面的痼疾。临床上表现为月经异常(包括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等)、不孕、多囊卵巢、肥胖和其他代谢异常。近年来,该病在国内外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由于发病机理不明,病因复杂,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并且反复发作,常年不愈,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经济压力,同时也导致了患者心理障碍患病率的增高。因此,努力探寻安全、有效、经济、患者更易接受的治疗方法,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身体疾患,而且还能缓解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多以手术、促排卵及降低血雄激素等治疗为主[1],虽能获得一定的疗效,但副作用大,且治疗周期长,患者依从性差,不易接受。传统针灸治疗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具有经济有效、安全、操作简单、标本兼治等优势,有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内分泌失衡及调节月经周期[2],针灸还可通过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干预来调节相关激素水平[3],不会引起体内内分泌失衡。综合考虑,本研究采用针刺八髎穴结合隔姜灸的方法治疗PCOS,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2021年11月-2022年5月在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及妇科就诊的患者。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PCOS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8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制定的PCOS中国诊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4]:①月经稀发或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②临床高雄激素征象和(或)高雄激素血症,如多毛、肥胖等;③超声下表现为PCOM。其中①为必备条件,满足①且满足②③中的任一项,并排除其他与该病有关的疾病即可确诊。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5]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主症: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形寒肢冷,性欲降低,腰膝酸软;次症:带下量多,耳鸣目眩,面色白,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弱。诊断要求:主症同时具备其中2项,次症具备其中2项,且舌脉象吻合,即可确诊。
①符合肾阳虚型PCOS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1~45岁之间;③自愿参加本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在治疗期间配合本研究的治疗方案。同时符合以上3条才可纳入。
(1)未达到该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生殖器官畸形、先天性腺发育障碍、输卵管堵塞等有关妇科器质性疾患者;(3)重度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疾病以及精神病史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治疗前3月内服用激素类及其他对生殖内分泌有影响药物的患者。符合以上5条中的任意一条,即可排除。
(1)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不愿继续接受本方治疗案,或者希望接受其他治疗;(2)因各种原因造成失访的患者;(3)出现较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并发症者;(4)治疗期间因妊娠中止治疗;(5)在病程中,发生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的事件;(6)提前痊愈的患者不纳入剔除、脱落病例。
1.6.1 治疗组 针刺结合隔姜灸八髎穴,取穴八髎:首先针刺并辅以隔姜灸;患者取俯卧位,施术位置充分暴露,穴位经常规消毒,选择0.30mm×75mm的一次性无菌毫针(华佗牌),两手迅速将毫针穿刺至皮下,随后调整针刺方向为90°~15°,将毫针刺进8个骶后孔中,针深2~3寸。以患者小腹或会阴部有酸胀、麻重以及放电感为佳,再施捻转补法以取得明显的针感,然后留针,留针30min,留针时段行针1~2次;待针刺结束后,取厚3~4mm、直径18~20mm新鲜老姜置于八髎穴上并涂抹姜汁,置艾柱施灸,以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为佳,稍感炽热,即调换艾炷及姜片,灸3壮,约30min。针刺以及艾灸隔1天进行一次,1月为1个疗程,一共3个疗程,经期禁止针灸,若在医治期间怀孕,停止针刺,将其视为痊愈。
1.6.2 对照组 常规选穴针刺治疗: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闭经病(PCOS)中医治疗方案(试行)”[7],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第二版《针灸治疗学》中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方案进行选穴。取关元、子宫、足三里(双)、太溪(双)、三阴交(双)。方义:子宫为局部选穴,重在疏通局部经络,调活气血;关元、太溪,补益肾之精气以治其本,又可调理冲任;足三里,补益气血,使其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调经活血。
患者取仰卧位并充分暴露针刺处,经穴位常规消毒,选0.25mm×40mm的一次性无菌毫针(华佗牌),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子宫直刺25~30mm,行补法,太溪(双)直刺10~15mm,行补法;所有穴位均需得气,以患者局部有酸麻胀感为佳,留针30min,留针时间行针1~2次,隔天1次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一共3个疗程,经期禁针,若在医治期间怀孕,停止针刺,将其视为痊愈。
治疗前,告诉两组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作息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如清淡饮食、坚持运动、保暖等,保持心情愉快。
1.7.1 中医证候评分 根据《中医妇科学》[5]拟定肾阳虚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2),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总症状积分及变化情况。以0~6分评价每项主症,以0~3分评价每项次症,舌苔脉象各1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表2 肾阳虚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1.7.2 体质指数(BMI) BMI=[体质量(kg)]/[身高(m)]2[8]。
1.7.3 性激素变化 治疗前以及结束后,分别测一次相关性激素水平含量(月经来潮第3天上午空腹采静脉血),并对结果进行评估。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拟定肾阳虚中医证候疗效:①痊愈:与治疗前比较,各项症状均消失,或者疗效指数≥90%;②显效:与治疗前比较,各项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或者70%≤疗效指数<90%;③有效:与治疗前相比较,各症状有一定改善,或者30%≤疗效指数<70%;④无效:与治疗前比较,各项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剧,或者疗效指数<30%。
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治疗期间,如果发生不良反应事件,如滞针、弯针、断针、出血、烫伤、水疱等,需仔细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的特点、发生和好转的时间及医治措施。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低(P<0.05),治疗组的各项症状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体质指数都有所降低,经t检验,P<0.001,表明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在治疗结束时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在降低体质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BMI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激素含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各项激素含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各项激素含量较对照组的各项激素含量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降低部分性激素含量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性激素比较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两组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n(%)]
本研究临床治疗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且未有病例脱落;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晕针、断针、水泡、感染等异常情况,针灸施术过程安全。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以卵泡生长紊乱为主的多症状疾病,对其病因还缺乏明确的说法,但多数专家认为该病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异常反馈有关,从而引起下丘脑促性腺激素产生过量,进而促进其他激素分泌[10]。因此,PCOS患者血清中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睾酮三种激素水平均异常增多,因此该三种激素的含量常作为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11]。
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古代中医并无相关记载,当代学者按照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月经后期”“闭经”“崩漏”“不孕”等范畴[12]。当前,中医普遍认为PCOS的本质证候是肾虚、冲任失调[13],《素问》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可见肾主藏精,肾为天癸之源,肾气盛则天癸至,肾虚则肾阴癸水匮乏,以致卵泡发育迟缓、难以成熟,阴损及阳,致肾阳不足,肾气推动无力,卵泡不易排出,最终导致闭经,月经稀发,出现不孕等症状[14];《黄帝内经》记载:“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指出月经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15]。因此,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根本治则是调冲任、补肾阳。
八髎穴首载于《黄帝内经》,包含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各一对,并正对骶尾骨上的四对骶后孔[16],位于盆腔处,毗邻胞宫,是体内尤其胞宫病变的外在表现部位;八髎穴五行属水,可调节全身水液,疏通气血,凡妇科疾患都与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有关,并且妇科病变与胞宫紧密联系,因此八髎穴善治一切妇科疾患。根据八髎穴解剖位置,其浅层分布着臀中皮神经,深层分布着骶神经,而骶神经分出骶前支、骶后支,分别支配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膀胱、前列腺、外生殖器、盆腔内脏[17]。因此,刺激八髎穴可直接刺激浅、深层神经,起到调节生殖、泌尿系统以及盆腔脏器的功能[18]。此外,根据《圣济总录》记载,上髎为太阳、少阳经之络,中髎为厥阴、少阳经之会,下髎为太阳、厥阴经所结,其次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阴气,冲脉则为血海,支配五脏六腑。故八髎穴为人体经脉气血汇聚之所在,能调节全身气血,使胞宫畅通,疾患自除,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以火灸之,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表明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能达十二经,温气血、祛邪气,使阴阳平衡,疾病自愈。《扁鹊新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指出艾灸可温补阳气,使卫阳充盛、邪气难侵,达长寿。虞富珍等[19]认为,艾灸是通过点燃艾绒,将产生的热量通过腧穴渗透肌肤,达到温通经脉及调理脏腑的功效。在八髎穴上进行隔姜灸既有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又有生姜药理作用。通过在生姜上施灸,使艾热与生姜的药理作用相互结合,提升温阳散寒、疏通经络的功效,同时将生姜的药理作用运达十二经脉,直达病所。
八髎穴施以针刺具有温补肾阳、调理冲任之功效,辅以隔姜灸,两者结合共同刺激循行于盆腔部的脉络,从而调节机体阴阳失衡的状态,使阴阳趋于平衡。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冲任通盛,则月事以时下。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结合隔姜灸八髎穴治疗肾阳虚型PCOS可降低患者BMI、性激素含量、中医症状积分并提高临床疗效。但由于本研究疗程不长,因此针刺结合隔姜灸八髎穴对肾阳虚型PCOS患者的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以期寻找更有效、更经济、更安全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