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花
(龙海区第二医院妇产科,福建 漳州 363100)
对于存在难产、妊娠期并发症等情况而难以自然分娩的产妇来说,剖宫产是最主要的解决方法之一,能够充分保障母婴双方的健康。目前,我国剖宫产率持续升高,除符合剖宫产指征这一原因外,部分产妇惧怕疼痛、存在自然分娩担忧、阴道分娩意愿低等也会直接导致该情况[1]。尽管剖宫产能够通过现代医学方法帮助产妇完成分娩,但手术过程会对产妇的下腹和子宫完整性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且术后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伴有切口疼痛、宫缩等情况[2]。而部分产妇在面对剖宫产时同样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如焦躁、恐惧等,不仅会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会阻碍剖宫产的顺利开展[3]。因此,必须强化产妇在围手术期内的护理干预,改善其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往临床上采取的常规护理虽然能够为产妇提供较为有效的干预服务,但护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4]。因此,必须寻找更加全面、优质的干预模式,以此为产妇提供更加符合其自身需求、实际情况的护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舒适度、满意度,改善心理负面情绪,促进产妇的康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取产褥期护理模式联合优质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干预,分析该联合护理模式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于龙海区第二医院妇产科接受剖宫产的孕妇。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符合剖宫产指征。②孕37~42周,且B超检查结果提示为单胎。③产前各项检查无异常,且不存在相关禁忌证。④知情自愿参与到本研究工作。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器官衰竭或其他重大疾病。②无自主行为能力或自主意识。③对剖宫产所用的麻醉药物或其他药物过敏。
1.2 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联合护理组。常规护理组:行传统护理干预,如术后对其各项生命指征进行严密检测,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定时为产妇清洁手术切口,做好消毒工作;叮嘱产妇及其家属剖宫产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尽早指导其开展术后盆底肌等康复锻炼等。联合护理组:基于常规护理,行产褥期护理、优质护理联合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产褥期护理:①共情护理。产妇的身体功能会在产褥期得到快速恢复,但在此期间内产妇的内分泌功能会存在紊乱现象,其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异常,加之角色转换会导致产妇出现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表现出抑郁、焦虑等情绪,必须给予及时干预。因此,护理人员需在正式上岗前接受共情培训,提高自身的同理心水平,将自身的角色转换为产妇,充分做到“换位思考”,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起产妇的需求。此外,护理人员要加强与产妇间的交流工作,在过程中掌握其心理变化,方便引导产妇表达出自身的感受和真实需求。综合分析其负面心理产生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疏导。此外,要为产妇营造舒适、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可在病房内摆放绿色植物,将温度和湿度调节至适宜温度,定期消毒。向家属普及产褥期内女性的心理、生理特点,叮嘱其要密切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给予其充分的关心和呵护,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特别要强调配偶的关心和支持对产妇身心健康和术后恢复的重要性,做好看护工作,以此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②健康教育干预。在干预前,护理人员需对产妇及其家属对母婴知识和剖宫产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依据其文化和理解程度制订合理的健康宣教方案。在查阅科学母乳喂养、产褥期护理管理等相关文献资料后,制作健康手册并发放给产妇及其家属,内容需涉及术后产妇在各个阶段内的生理、心理特点、饮食和营养搭配及其他相关注意事项,要特别强调该期间内发生率较高的事件和解决措施。护理人员需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姿势等,帮助其尽快转变并适应母亲角色;督促产妇养成健康的作息,以确保充足的休息和睡眠。③饮食指导。术后6 h,护理人员可指导产妇少量进食流质食物,同时要根据产妇自身的喜好、体质、营养需求等情况,制订科学、健康的饮食计划。日常需多补充富含蛋白质、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增加饮水量,防止出现便秘、脱水等不良情况。④功能锻炼干预。基于行为研究法的螺旋式改进模式制订产妇的功能锻炼指导方案,同时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手术次日,产妇需保持半卧位,护理人员要依据双侧交替的方法为其按摩下肢肌肉,每次按摩3 min。此外,依照上述方案,指导产妇按照足背、踝部、下肢的顺序开展屈曲运动,同时需对其腓肠肌、比目鱼肌进行间歇性挤压;适当调高病床高度,最高不可超过60°,依次促进产妇下肢静脉回流,避免术后血栓。术后8~12 h,产妇可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看护下进行简单的床下锻炼,术后24 h进行产后保健工作;护理人员要对导尿管情况进行密切关注,避免发生压迫、堵塞和反折等情况,确保其始终保持通畅,避免产妇术后发生尿潴留。
优质护理:①术前护理。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以热情的态度进行接待,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检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同时需监护胎心。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剖宫产的大概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同时需对产妇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掌握其实际需求和心理状况。通过语言安慰和鼓励产妇,缓解其紧张情绪。针对产妇及其家属存在的疑问要给予积极的回复,提高其对于剖宫产的正确认知,帮助其做好产前准备。②术中护理。剖宫产当日,护理人员需全程陪同产妇,将手术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其营造舒适的手术环境。术前协助医师将产妇摆放至适宜体位,术中可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语言鼓励、支持产妇,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注意护理动作轻柔,对产妇的隐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做好术中保暖工作。③术后护理。分娩后,产妇需在观察室中观察半小时,如无异常情况可将其送回至产妇。术后6 h需去枕平卧,术后24 h内需定时按摩产妇宫底,以促进其宫缩;为产妇实施乳房护理,使用温度适宜的热毛巾热敷产妇乳房,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姿势,尽早吸吮可促使乳腺通畅,强化宫缩避免出现产后大出血的情况。针对乳管不通的产妇可通过按摩的方式疏通乳腺;叮嘱产妇产后保持外阴清洁,及时更换护理垫,术后24 h将导尿管拔除后可尝试下床进行简单的活动;拔除导尿管后多饮水,以此促使其尽快恢复自主排尿;强化产妇产后的疼痛干预。产后48 h内会存在明显的宫缩痛感,护理人员需选择转移注意力法、帮助其选择舒适体位等方式缓解其疼痛感。指导产妇正确抚触新生儿,增进母婴的情感;根据产妇后续的恢复情况可指导其尽早开展康复锻炼,以此促进子宫复旧。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心里状况、睡眠质量、乳房疼痛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指标和护理满意率。心里状况:以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贝克抑郁量表21项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21)为基础,综合评估两组产妇的心理状况,上述评分范围均为0~63分,分值与产妇的心理状态呈负相关。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两组产妇的睡眠质量情况,该评价表主要对7个维度进行评估,主要涉及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等,总分0~21分,得分与产妇的睡眠质量呈反比。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产妇乳房的肿胀疼痛情况,该评价表为10分制,评分与疼痛情况呈反比。统计两组产妇在产褥期内的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尿潴留。比较两组产妇术后24 h的阴道流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我院自主拟定的护理工作满意评价表为依据,下发至每位产妇,填写后统一收集,根据结果评估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该评价表共计100分,评分>80分为很满意,60~80分为满意,其余分值为不满意。满意率=(很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3.0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常规护理组、联合护理组各65例。常规护理组中,年龄范围为21~44岁,平均(32.68±1.73)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24例。联合护理组中,年龄范围21~43岁,平均(32.24±1.43)岁;初产妇42例,经产妇23例。对比两组样本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娩经历等,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产妇的BAI、BDI-21、PSQ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产妇的BAI、BDI-21、PSQI、VAS评分均有降低,且联合护理组产妇的BAI、BDI-21、PSQI、VA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
联合护理组产妇无术后并发症,常规护理组产妇切口感染3例、尿潴留2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联合护理组产妇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护理组患者术后24 h的阴道流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护理组产妇对护理工作很满意42例、满意23例,常规护理组很满意33例、满意27例、不满意5例;联合护理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剖宫产在临床工作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已然成为临床上分娩的常用方式。相较于自然分娩而言,剖宫产可有效解决巨大儿、难产、胎儿窒息等高危妊娠问题,避免自然分娩对胎儿和产妇的损害[5]。但是,剖宫产作为一种开腹性手术会对产妇身心造成较大的创伤,导致其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对其免疫功能和身心健康造成影响[6]。此外,产妇术后发生大出血、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会大幅提高,同时会损害到其体内多处器官功能[7]。产妇的雌激素水平在分娩后会出现下降,在社会角色的改变同时会导致其在产褥期内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8]。而且,产妇术后的睡眠质量会受到切口疼痛、行动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其不仅会加重产妇的心理问题,还会影响其乳汁分泌及术后康复等[9]。因此,必须在产褥期内给予产妇有效护理干预,加强对产褥期产妇心理方面的干预。以往临床上采取的常规护理模式内容较为单一,灵活性较低。其工作重点更侧重于生理方面,忽略了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性,因而难以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而本研究涉及的产褥期护理以产妇为护理中心,旨在为产妇提供充分的人文关怀,同时基于产妇生理、心理的实际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相较于传统护理模式,其具有更加优质、个性、系统、规范等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而优质护理模式是基于传统护理模式,不断优化、完善而来的新型护理模式,其能够依据产妇自身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围绕产褥期内产妇的生理、心理需求进行干预。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可持续提高产妇对剖宫产及术后康复的正确认知,缓解其心理负担。同时强化其术后的护理管理工作,减轻宫缩、手术切口等因素对产妇带来的不便和疼痛感,帮助其产后快速恢复[10]。优质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其充分重视起临床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因素,利用高超的专业水平和沟通技巧降低产妇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其护理工作的依从性,以此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率。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取产褥期护理模式联合优质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干预,以此分析该联合护理模式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可知:护理前产妇的心理、睡眠、疼痛评分没有明显差距;护理后,联合护理组患者的BAI、BDI-21、VAS、PSQI评分降低且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率更高,而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更低,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而言存在更加显著的优势。
综上所述,采取产褥期护理模式联合优质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干预,其心理状态能够得到显著缓解,同时可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此外,该护理模式可促进产妇产后恢复,效果更加理想,优势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