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瑜芳
(泉州市第一医院手术室,福建 泉州 362000)
日间手术即当日手术,是指在手术当日完成入院至出院各项流程,对负责手术的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具有较高要求,尤其日间手术中的标本管理质量对患者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后续治疗的开展均有重要影响[1]。如何在保证手术室标本处理效率的前提下确保标本质量达标,一直是临床重点探讨的课题。传统的手术标本管理方法大多按照固定的规章制度来执行,易受到标本处理期间人员标本管理水平、交接流程等因素影响,若标本管理人员个人能力不足、标本管理人员与病理科人员交接不到位,则可能导致标本出现质量不达标的情况[2]。为提高日间手术标本管理质量,可在管理期间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对日间手术标本管理中标本固定、转运、信息交接等流程的完成质量进行把控,依据标本管理质量制约因素对现行的措施进行优化,促进日间手术标本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3]。现围绕持续质量改进在日间手术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望从中总结优化日间手术标本管理方法的经验。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手术室收集的日间手术病理标本管理资料,随机抽取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2022年1~6月)本科室进行处理的750例标本及实施后(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本科室进行处理的750例标本。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均由同一批手术室护理人员开展日间手术病理标本管理工作。此回顾性研究在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进行。
1.2 方法 在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手术室采取常规日间手术标本管理模式,在接收标本后,对已污染的标本进行独立处理,按照接收时间顺序有序摆放待处理标本,依据医院标本处理及送检规范标准来处理标本,使用专用标本袋包装配合福尔马林固定,由标本管理人员填写标本信息登记表和转运登记表。自2022年7月开始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1.2.1 明确标本管理质量制约因素 回顾性分析实施常规标本管理模式期间,日间手术标本质量不合格、管理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经调查发现,日间手术标本管理质量主要制约因素可分为送检流程、操作水平、交接规范、监督管理体系等。①送检流程方面:送检人员未在规定时间内固定标本、未及时转送标本等影响了标本质量,部分不熟悉日间手术标本送检规范的年轻护理人员可能需要连续负责多台手术的护理,易出现信息核对疏漏的情况。②操作水平方面:标本管理人员未能够妥善固定标本、未根据标本类型合理选择保存容器等均可能导致标本质量受到影响。③交接规范方面:标本管理人员在登记标本信息、与其他科室人员交接时未注意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了标本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巡回护理人员在处理某一位患者的多个标本时,未能够对每个标本进行逐一标记,部分缺乏规范标本管理知识的低年资护理人员可能会误将多个标本置于同一标本袋中,间接影响标本信息的准确性。此外,部分医师忙于手术的术前准备工作,易出现病理申请单疏漏的情况,或在转交他人代签时未做好交接工作,导致职责分配不清,最终忘记签署病理申请单。部分巡回护理人员为提前准备下一台手术,未能亲自确认标本是否已移交至送检员,影响标本转运效率。④监督管理体系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对标本质量的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组织人员责任分配不清晰,监管人员对标本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强等。
1.2.2 制订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①建立质控体系:科室护士长、检验科、信息管理部门合作开展标本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由护士长每周对标本质量进行随机抽查,抽查结果上报至信息管理部门,由信息管理部门负责统计标本管理质量评估结果,将标本不合格、管理缺陷事件责任到人,跟踪标本管理不合格、管理缺陷事件的整改结果。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质控讨论会,主要确认整改措施落实进度并提出下一阶段的标本管理改善建议。②规范管理:a.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在各科室、手术室、标本处理区域均张贴手术标本处理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由护理部门与信息管理部门就手术标本管理流程制度进行沟通,定期根据标本管理人员所反馈的手术标本管理要点、易遗漏事项等,适时更新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机制。规培生、实习生、低年资护理人员等人员在开展日间手术标本管理工作时,需由高年资护理人员、护士长等人员进行监督。b.加强标本规范化管理。在标本容器存放区域,根据容器的规格、用途、使用期限等粘贴对应的标识。确保1份离体手术标本妥善固定后再对下1份标本进行操作。标本固定液采用浓度为10%的甲醛溶液,标本液量为标本体积的3~5倍,确保标本完全浸没于固定液中,所有手术标本送检率需达到100%。妥善固定标本确认无渗漏后,依据标本柜外标识放置于对应的4 ℃恒温标本柜内。标本的留取、包装、入柜时间、标本袋序号、标本类型、标本来源、患者住院号码等信息均需记录在专用的标本登记表上。针对一台手术内提取多个标本的情况,可准备一块无菌塑料板用于临时放置术中多个标本,板上划分数个区域,每个标本分别摆放至一个区域内,巡回护理人员在确认标本数量、类型等信息后需与主刀医师再次进行核对,确认各项信息对应后再将标本逐一放入对应的标本袋内,加入固定液浸泡封口。c.手术标本柜管理。根据标本信息分类放置标本,每个标本保存柜对应一把钥匙,钥匙交由专人值班保管。管理人员需要在标本管理登记本上详细记录标本存放时间、拿取时间、接收人员的名字、科室、工号等信息。标本柜内用于存放标本的容器需要定期进行更换,并行清洗和消毒处理,防止细菌残留渗透至标本袋边缘导致标本拿取时发生污染。d.预防交叉感染。此项措施主要针对感染性标本的管理和转运。具备传染性的标本需使用专用的标本袋密封存放,操作人员在处理标本期间需要穿着专用的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具备传染性的标本在处理期间需设置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定期对具备传染性的标本处理区域采取紫外线、喷洒消毒液联合消毒,地面采用0.8%过氧乙酸溶液行湿式消毒,确保该区域内空气流通。在处理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标本时,需先对标本袋表面使用75%乙醇喷洒消毒。处理医疗废物阶段,需坚持密封化、无菌化等原则。处理固态废弃物、标本处理期间使用的防护用品时,采用含氯消毒液、浓度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后放进双层黄色垃圾袋;废水则通过医院专用管道收集作统一处理;对病理活检剩余标本使用10%甲醛固定液存放,表面粘贴医疗废物标识后置入专用的储存柜,由专人按照医疗废物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一旦发现管理人员存在血源性职业暴露,则第一时间填写记录表,上报感染科进行对症处理。③组织培训:定期组织各科室护理人员、主刀医师、后勤人员等参与标本管理培训,持续学习标本管理的新方法,掌握日间手术标本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技巧。在培训期间,定期进行考核,以检验医护人员的标本管理水平。④信息化管理:a.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每台计算机上均安装手术病理标本信息管理系统,将每位护理人员、主刀医师的工号作为登录账号。此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提交手术标本病理申请单、获取患者基本信息等,在系统上传送检标本信息后,由系统连接条形码打印机制动生成送检标本条形码或二维码。手术室护理人员使用系统扫描标本袋上的条形码或二维码,系统可自动显示标本袋内标本的相关信息以及转运状态,由病理科检验标本是否已接收。定期打印一式两份标本清单,分别用于手术室保存核对以及病理科保存。b.提高手续处理效率。术前,手术医师可登录标本信息管理系统填写电子病理申请单,系统可设置缺项提醒以防医师遗漏部分信息。病理科在接收标记为日间手术标本时优先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实施后的日间手术标本管理不合格事件(淋巴结标本部位混淆、标本量不足或过多、血标本凝固等)发生情况。②对比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的手术室日间手术病理标本固定、送检用时。③统计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日间手术标本管理不良事件(送检时间与要求不符、标本信息缺漏等)发生情况。④随机抽选院内50名医师,调查其对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日间手术标本管理工作中病理标本处理、送检流程管理、标本信息填写等环节的满意度评分,各项工作满意度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院内医师对该项标本管理流程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若理论频数≥5则采用χ2检验,若理论频数<5则采用连续性校正,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实施前后标本质量不合格事件总发生率比较 实施后,手术室标本管理不合格事件总发生率为2.80%,低于实施前的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标本质量不合格事件总发生率比较[n(%)]
2.2 实施前后病理标本固定及送检用时比较 实施后,手术室病理标本固定及送检用时短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病理标本固定及送检用时比较(min,)
表2 实施前后病理标本固定及送检用时比较(min,)
2.3 实施前后标本管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 实施后,手术室标本管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47%,低于实施前的8.93%(P<0.05)。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标本管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n(%)]
2.4 实施前后院内医师对标本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实施后,院内医师对病理标本处理、送检流程管理、标本信息填写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实施前后院内医师对标本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分,)
表4 实施前后院内医师对标本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分,)
日间手术属于一种交接流程较复杂、对工作效率要求较高的手术模式。目前,多数医疗机构日间手术科室管理制度仍待完善[4]。日间手术室中标本管理工作是手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标本管理制度不健全,可能会导致标本信息填写出错、标本送检效率降低,而标本未及时送检会降低日间手术患者的诊治效率。基于此,需优化日间手术标本管理方法,简化患者就诊流程,提高其诊治效率。
为探讨能够提高日间手术标本管理质量的方法,本研究以传统手术室标本管理方法为对照,就日间手术标本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进行观察发现,落实持续质量改进可将手术室标本管理不合格事件总发生率控制在2.80%,低于实施前的11.60%,提示持续质量改进能够提高日间手术标本管理质量。在日间手术标本管理工作中落实持续质量改进,能够对该项工作的质量进行把控,通过组建质控小组、制定明确管理目标来带动管理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坚持持续性的质量控制理念,促使日间手术标本管理模式不断更新、优化[5-6]。通过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日间手术标本管理人员能够了解导致病理标本合格率下降的具体原因,根据问题类型将各项成因分别归入操作水平、监督管理体系等范畴内进行针对性解决。在明确标本管理质量制约因素后,成立质控小组,通过定期抽查、集中讨论、开展培训及考核等方式评估标本管理质量,明确人为因素,如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对标本质量的影响以及管理制度、监管体系缺失与标本合格率下降之间的关系。以上述评估结果为依据,对日间手术标本管理措施进行调整,能够提高标本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完成质量,从而消除可能影响标本合格率的不利因素。首先,从制度入手,在建立质控体系的前提下,结合最新的标本管理方法以及临床人员的反馈意见调整标本管理规章制度,能够使标本经手人员均依照科学的方法完成标本的分类、固定、消毒、转运等工作[7]。在此基础上,对日间手术标本处理的各个环节质量进行把控,运用严明的制度以及专人责任制来增强标本管理流程的规范性,避免因处理不规范而导致血标本凝固、标本污染,通过多人核对、逐一处理、分区摆放等方式防止护理人员混淆同一患者的多个标本,可降低标本不合格率。
依据规范科学处理标本,对提升标本管理水平有积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后,手术室标本管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47%,低于实施前的8.93%。吴颖等[8]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手术室标本管理工作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后,手术室病理标本不规范送检情况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实施前的24.00%,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能够增强日间手术标本管理措施规范性。对日间手术标本管理工作质量作持续性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目前存在问题的标本接收、分类、保管、交接等措施进行整改,可通过加强信息核查来减少信息交接失误,通过开展培训并加强考核来减少操作人员离体标本固定、信息填写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其正确使用对应标本袋、容器存放标本,在规定时间内将标本移交至病理科,增强标本管理工作规范性[9-10]。配合院内感染防控措施,在标本处理期间根据标本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感染预防措施,可减少标本污染。管理人员均按照标准有序开展标本处理及转交工作,可缩短标本固定及转运用时。在管理期间,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记录每份标本的信息,使管理人员通过扫描条码即能够获取标本信息,并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登记标本的处理状态,可提高标本送检效率,便于多个科室人员迅速核对标本信息,减少信息差错的发送[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的标本固定、送检用时短于实施前,提示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标本处理效率。在持续质量改进影响下,日间手术标本管理的各项流程均在规范化要求下开展,病理科可及时拿到手术标本,且标本质量在质控人员监管下得以保证,有利于提高院内医师对标本管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院内医师对标本管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提示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院内医师对日间手术标本管理工作的认可程度。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日间手术标本管理中落实持续质量改进,能够对标本管理全流程完成质量进行把控,通过持续性的监管和调整来优化管理措施,提高标本处理效率及标本管理质量,增强标本管理措施规范性,提高院内医师对日间手术标本管理工作的认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