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玲 孙 翔
(滕州市农村经济事务中心 山东滕州 27759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每年需要进口约1 亿t 大豆,占国内大豆需求的83%[1], 仅靠国内生产难以满足需求, 大豆大量依赖进口已成为困扰国家粮油安全的“卡脖子”问题。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黄淮海、 西北、 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国家启动实施了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豆油料扩种取得明显成效[2];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在黄淮海、西北、西南等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统筹推进大豆玉米协同高产, 提供了提高大豆自给率新途径,对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滕州市地处山东省南部, 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鲁南粮仓”之称,常年种植玉米90 余万亩、大豆2 万余亩。 2022 年,滕州市扎实开展动员会议、摸底调研、落实地块、培训指导、现场观摩等各项工作, 有效实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8 096 亩,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15 700 亩任务目标。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主要依据大豆和玉米同属短日照作物、 生物学特性差异及耐阴耐密的遗传特性,构建科学的复合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边行优势以提高光能、养分、水分利用率,使土地产出率成倍增加[3]。
通过对各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分布情况调查, 本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实施主体主要为种植大户、 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区域共覆盖11 个镇、113 个村、153 户,其中级索镇、官桥镇、西岗镇涉及的村和农户数较多,级索镇24 村、40 户, 官桥镇20 村、27 户, 西岗镇29 村、47 户;其次为鲍沟镇9 村、7 户(其中1 种粮大户承包3 个村耕地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东郭镇3 村、4 户; 其余的7 个镇为1 村、 至多1 户种植,每镇不足10 户。 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且呈局部集中、总体分散分布的状况。
农户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持理性态度,多数农户选择小规模种植, 少数把承包地全部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面积最小的37 亩、最大的1 000 亩。 种植51~100 亩的农户最多, 为55 户,占比36%;种植50 亩以下的41 户,占比27%;种植101~150 亩的为23 户, 占比15%; 种植151~200 亩的为22 户,占比14%;种植200 亩以上的为12 户,占比8%。
种植模式为4∶2(即4 行大豆+2 行玉米,以此类推)和4∶3 的面积较小,各占7%;种植模式为6∶3 的面积占33%;种植模式为6∶4 的面积占21%;其他种植模式5∶3、5∶4、5∶5、6∶5 等的面积占32%。 因滕州地区农户有培畦埂习惯,播种时以畦埂为界,播种作物种类按畦田因地制宜,故种植模式多而乱。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净作玉米、大豆相比,产值效益具有优势。从玉米产量比较可知,4 种模式中4∶2 模式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的产量,比4∶3 模式增产3%~6%,比6∶3 模式增产15%~26%,比6∶4 模式增产7%~15%,比净作玉米减产18.2%~23.5%,低于净作玉米的产量, 但从纯收益比较可知,4∶2 模式比净作玉米增收8%~34%, 比4∶3 模式增收4%~20%,比6∶3 模式减收3%~15%,比6∶4 模式减收2%~21%。
通过调查可知,21%的农户完全掌握技术并种植成功, 其中有农机的农户占17%, 无农机的农户占4%;掌握技术但仍需进一步提高的农户占39%,其中有农机的农户占10%,无农机的农户占29%;基本掌握技术但除草无法解决的农户占30%, 其中有农机的农户占11%,无农机的农户占19%;不掌握技术、不愿意实施且无农机的农户占10%。90%的农户愿意接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其中39%的农户认为因2022 年为首年推广, 掌握知识与实践经验不足,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总结改进措施,对未来推广前景及产量效益表示积极乐观;30%的农户认为除草问题是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的最大障碍,若无法解决2 种作物同时化学除草问题将不会大规模推广应用。
滕州市2022 年首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标准作业机械保有量不足。 一是首次推广种植规模面积相对较小,农户对复合种植技术经验不足,多数存在边试种边看效益的想法。 同时,国家还未明确连年推广种植相关政策, 农户对来年是否继续种植持观望态度。 二是目前推广模式较多,哪种模式更适宜当地生产实际, 仍需反复实践摸索。 虽然国家对4∶2 模式新型专用机械给予较高补贴,但新机械价格高、农机农艺融合尚未完全成熟,农机大户使用现有机械也能达到重点环节作业标准, 大豆玉米两台机械分别播种运用灵活且与收获机配套。 因此,出于成本角度考虑, 大多数农户更倾向于对现有机械适配改造应用以满足复合种植模式行距株距要求, 购买新型专用机械的积极性并不高。
一是机械不配套。 玉米播种时,有些机械播种密度无法控制株距在10 cm,最多控制在15 cm,造成玉米株距过大,亩株数未达标准,玉米产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秸秆影响播种质量。 在高产田块,小麦秸秆量大, 大豆、 玉米40 cm 的行距比净播玉米窄,播种时秸秆易堵塞,播种困难,形成缺苗断垄,导致种植密度不足。 有的地块推广秸秆打捆离田,但因打捆机过重,在墒情适宜地块作业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后茬作物生长; 有的地块用粉碎机对麦茬和秸秆二次粉碎,虽然麦秸短小,但秸秆量变多,播种仍易堵塞;有的地块为使土壤暄松进行翻耕镇压播种,但遇雨后土壤填充播种沟致播种变深, 影响大豆出苗质量。
部分农户在播种玉米时虽比净作玉米增加了底肥用量, 但在计算亩用量时仍按照实际播种面积计算,播种密度增加但肥料施用量不足且未追肥,造成玉米生育周期内养分不足,后期出现脱肥减产。
由于大豆玉米2 种作物苗后不能应用同种除草剂,一般播种后应封闭除草效果较好。 部分农户播种后因天气原因未封闭除草,出苗后被迫苗后除草,而现有机械不配套,且播种模式不规范,苗后机械化学除草困难,导致未能及时除草造成草荒。
据调查发现, 滕州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般在6 月15-22 日期间播种,玉米播种期推迟,产量比早播玉米不同程度降低。 同时,早播种的大豆比晚播种的大豆植株要高,倒伏严重。 建议应用带有卫星导航定位的专用播种机分批播种,玉米宜提早播种,在6 月15 日之前;大豆宜晚播种,在6 月23 日左右。
基于滕州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继续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 各级政府各部门应积极统筹整合现有支农涉农资金,加大针对指导培训、技术比武、水肥一体化设施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资金扶持力度, 不断推动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给予水肥一体化应用农户奖补政策,保障一播全苗和防草效果。 二是落实好科技扶持政策, 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集成研究项目优先立项, 尽快研究出适合当地的种植模式和配套品种,将种植计划、优质品种、项目实施等生产要素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倾斜。
在农民各类培训中增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比重, 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 在示范区内开展大豆玉米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模式种植示范。 同时,在关键农时季节召开现场观摩会,利用网络平台和融媒体及时推广技术措施,集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技术并推广, 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达到节本增效、助农增收的目的。
一是根据各地大豆玉米播期情况, 加快研发推广株行距可以自主调节的大豆玉米联合播种机械或专用播种机械;加快原有机械的改装配套,为满足不同区域复合种植主推技术模式农机作业需要对现有农机适配改造应用, 尽可能降低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 二是改装除草设备与播种模式相匹配,解决苗后除草效率不高、遇连续降雨机械无法进田等问题。 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着力选育优质高产抗相同除草剂的品种。
通过高产创建活动, 让更多农户参与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创新试验中, 尽快集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规程,科学、规范、有序地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通过对滕州市2022 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复合种植的抗风险能力较强。2022 年,滕州市气候特殊, 主要表现为苗期多雨,6-7 月全市平均降雨量为979.4 mm,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70%,玉米大豆均遭受不同程度涝害。 通过调查发现,受涝害的地块玉米长势矮小,减产严重,但大豆长势良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户损失。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既使农户增收,又能降低农户种粮风险,因此受到了种粮大户广泛认可。 其次,品种搭配选择需要重视。 通过田间观察, 玉米品种的选择对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品种适合密植,株距10 cm 玉米穗结实性较好,而有些品种相同密度下表现较差,如空秆率高、穗秃尖严重。 最后,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和播种时间。 在2022 年的推广实践中,雨水增多情况下翻耕灭茬地块比贴茬直播地块的玉米倒伏现象严重,大豆播种时间越早倒伏现象越严重。 在玉米授粉关键期, 因玉米播种行距40 cm 导致部分叶片遮挡了花丝,且又遭遇高温天气,玉米出现不同程度授粉不均。 是否因叶片遮挡影响了授粉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探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