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玉
(新泰市委党校 山东新泰 271200)
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对拓宽农民就业、增加增收渠道、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1]。 近年来,新泰市以集约化、品牌化、融合化、系统化为方向,深化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增育工程,在发展中聚焦农业“优一接二连三”,培育做优了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一批新业态,形成“产业联盟+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经验模式, 提升了三产全链条整体竞争力。 目前建成山东泰茶生态农业示范园、 山东益客食品产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36 个, 农业园区总面积达到20 余万亩, 辐射带动面积40 万亩, 其中2 个被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 个被认定为山东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或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46 家、家庭农场2 365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 304 家,各类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安置5.2 万人就业, 带动23.5 万农户增收。 新泰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蓬勃发展,开创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新局面。
(1)组织引领。 新泰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谋划、部署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并将农业产业园发展量化到农业农村部门单位,形成了指挥部牵头抓、部门单位具体抓的园区建设保抓机制。 实施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亮点培育行动, 各乡镇街道聚力突破1~2 个特色主导产业。同时按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成立林果、畜禽养殖、光伏等特色产业协会,形成全市错位发展、亮点纷呈的新格局。
(2)规划引领。 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培育以光伏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为核心,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扶贫农业、产城融合农业协同发展的“3+6”农业产业体系,集群成链,逐步打造形成三产互促互融的“新六产”。 同时,按照“三生”融合理念,精心编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规划, 确立了柴汶河生态农业聚集带、北部环线城郊农业融合带、南部山区特色林果优势带“三条产业带”,东北部生态休闲区、 莲花山旅游度假区等10 个特色产业优势区,辐射带动100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 00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的“三带十区百园千社”工程,力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实现“三生共赢”。
(3)考核引领。 定期召开农业研判会、调度会,对指挥部成员单位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半年一点评、一年一考核”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现场调度、跟踪落实,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特别是对列入市重点项目的农业园区,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笔经费、一个计划表的“四个一”包保责任制,确保了园区各项建设任务有效落实。
1.2.1 园区规模化 采取 “产业联盟+龙头企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园打工、返租经营、土地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形式,积极参与适度规模经营,致力打造“农场式”“庄园式”园区经济,做强做优主导产业。 新泰市现代农业(肉鸭)产业园依托众客食品等龙头企业, 按照股份合作的方式构筑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方式,带动农户参与肉鸭二三产业发展,合作社及农户通过肉鸭养殖、 股份分红等方式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5 万元左右。
1.2.2 三产融合化 一是纵向抓延伸。 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发展林禽、林虫、林药等林下经济;抓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林、牧产品深加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 二是横向抓联合。 “农业+光伏”连天接地,总投资200 亿元的采煤沉陷区“农业+光伏”互补示范基地项目,年实现发电收入5 亿元,安排1.5 万人就业。“农业+电商”牵市进户,建成电商平台36 家,发展骨干电商企业107 家,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776 家, 引导农民开设网店3 752 家。“农业+旅游”上山下乡,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培育掌平洼村、陈角峪村等乡村旅游“十朵金花”。 惠美百合和园从种植、加工延伸到旅游和育种的“农业+旅游”之路,成为融合发展“新六产”之路的现代农业园区典范。
1.2.3 生态绿色化 采取“园区+品牌”模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农残检测室,80%以上的规模园区安装物联网监管设备,推进规模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型升级。 天信农牧将养殖基地与周边农田相互结合、连片发展,建成智能立体笼养肉禽棚舍200 余栋,配套种植蔬菜、林果等面积900 余亩,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于有机果蔬和粮食作物种植,形成“肉禽养殖→畜禽粪便+秸秆→有机肥→果蔬粮”节能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的融合共进。
1.2.4 产城一体化 按照 “产业进园区、 村民进社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思路,打造了一批“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农业产业特色小镇。 新泰农光互补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引进工商资本, 打造形成棚外发电、棚内种植、休闲采摘、科研教培、电子商务的“新六产”融合体;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的收入;一体规划“农业+光伏”互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与压煤村搬迁、小城镇建设、采煤沉陷区修复。 已建成的翟镇金岭湖社区, 配套完善路、水、电、医、学等基础设施,形成5 万人居住规模,较好改善了群众居住生活条件,实现了村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新泰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助力三产融合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农业产业园持续及深度融合发展的难题和问题。
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业园区在建设初期并无整体规划,后期受土地、资金、产业定位等因素制约,园区进一步规模化发展、连片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制定更加科学的产业布局规划, 提高产业关联度和产业集聚度,在有限面积的土地上,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获得较高产量及收入, 是促进农业新旧动能转化,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急需解决的问题[2]。 高端农业园与科技、智慧农业园少,特色农产品研发和示范带动能力不高,与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没有真正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3]。
(1)土地约束明显。 非农用地指标紧张、农地流转难,新业态建设仍存在用地短缺。 金融体系尚待完善,融资难融资贵、担保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财务管理不规范等制约着园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产业规模、 抗风险能力。 园区承载能力低,有些农业园区的建设、运营和服务能力都较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难以吸引优质的企业进入或工商资本的注入。
(2)农业链条多样性和价值深度挖掘不足[4]。 农产品产业链条需优化, 新泰突出抓好农产品产业链长制,深挖“种子、种养、加工、销售”四大链节,但大部分农业产业园存在一产大而不强、 二三产链条短且竞争力弱等问题。 知名龙头企业缺乏或带动力不足,缺乏省级及以上知名龙头企业,而且大部分对主导产业的横向纵向扩展不够,精深细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多供应本地及周边市场。
(3)品牌意识和品牌推介力度深度不够。 “鑫优冠”牌富硒水果等24 种农产品被评为省市知名农产品,但省级乃至国家名优品牌数量缺乏。 部分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意识差,缺乏品牌规划和市场策划,高档次农产品缺乏,许多优质农产品包装粗糙,影响了产品的价格与销量。 尤其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在挖掘农业特色、文化底蕴等品牌打造方面力度不够,存在业态趋同、季节效应明显、知名度缺乏等问题,没有真正形成高影响力的示范带动效应和实现 “优一接二连三”的深度融合。
(4)农业人才匮乏,科技转化率低。 园区虽然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联结,但新品种、产品深加工、绿色种植等面向市场的技术研发仍较少且科研成果转化通道不畅转化率低, 导致园区难以及时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升产能和效益。 此外复合型农技人才、管理人才和职业农民缺乏,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离不开具有运营管理、 规划建设和农业技术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但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中此类人才缺乏, 农业技术指导管理跟不上, 引进高端人才、 培育壮大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引进政策环境有待继续改进和完善, 如泰茶“良心谷”、惠美农牧等企业位置相对偏远、配套条件较差,在引进人才和避免人才流失上存有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新泰市要继续深化农业园区“四级”培育工程,扩规模、育特色、提质效,实现园区集中、产业连片,推进农业产业园深度融合化发展。
(1)抓扶持,保障农业园区健康发展。 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聚力招商引资,引导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向园区集中;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同时完善引进企业农业经营风险评估机制,减少工商资本造成的农业风险。
(2)抓升级,助力农业园区快速发展。 继续培育壮大园区的特色优势,实现园区间的差异发展、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健全机制强化工商、税务、环保、规划等有关部门及实施主体的沟通协调、 服务方式和效率,积极为产业园建设发展提供所需的服务,及时解决产业园区在创建与发展中面临的制度约束。
(3)抓配套,推动农业园区高效融合发展。 加快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制造、智能化生产等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在三产各环节中的广泛应用, 构建起渠道链、服务链、供应链、创新链、物流链等多链合一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体系,助推农业新旧动能转化。
(4)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集聚。 以产业化为主导,通过财政政策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好民营经济与企业家在现代高效农业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与示范带动效应。
(1)聚焦农业链式发展,继续实行农业链长制,集群集聚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链接产业链条。 一方面龙头企业集聚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能有效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互动; 另一方面能密切与小农户、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增加多环节多领域的就业收入。
(2)深入挖掘新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的生态、休闲和文化底蕴, 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力度, 规模化、品质化吸引游客,带动次生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3)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资金、土地、信贷、人才引进等方面继续给予重点倾斜,打造一批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 吸引更多的返乡创业人才“回流”落户小城镇,为农业园的规模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围绕主导产业,继续加大品牌培育和推介力度,持续提升新泰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以新泰芹菜、新泰密刺黄瓜、马家寨子香椿、借庄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增强品牌规划和市场策划,构建起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品牌体系和区域公共品牌。 增强龙头企业品牌意识,资金或政策支持企业打造和推介企业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并通过招商引资会、农产品博览会、丰收节、自媒体等多途径宣传推介新泰品牌, 扩大品牌的影响和营销范围。
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人才、科技是关键。 一是要深化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 探索多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园区、科研院所及人才的内生主动性和探究性,发展智慧农业、高科技农业,切实延伸产业链条。 二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和可执行的资金政策支持, 将立志于农业发展的高端人才 “引回来、留下来”。 三是要完善专兼职农业科技教师队伍,开展全产业链技能培训,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装备,培育好本土新型职业农民或其他新型经营主体,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