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菁菁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新时代的苏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高端人才流动加快与人才竞争激烈的态势,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因时因势创新和优化精准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方法,持续打造海外高端人才集聚的最强引擎,加速引领苏州产业高质量发展。
(1)以“全链式”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苏州注重打造人才引进的“全链式”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引进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注重提升人才服务效率,在全省率先设立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证、居留证办理专窗,提高高端人才来苏审批效率。积极落实人才乐居工程、公安出入境七项便利措施等,打通在出入境、居留办理、子女教育等环节上的堵点,为海外高端人才在苏生活和工作营造舒适环境。
(2)以产业链带动海外高端人才引进。聚焦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四大产业创新集群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集聚人才,从而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的优势逐步凸显,带动形成了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光通信等产业的集聚发展。
(3)以创新的举措服务海外高端人才。开发地图找才,根据苏州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重点产业领域的全球人才地图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关联全球相关高端人才,构建人才专题数据库,探索数字化驱动的人才工作体系,夯实精准化引才的支撑能力。组织大赛聚才,实施“以赛代评”机制,聚焦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育,依托“姑苏领军人才专项”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设立外籍院士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室,吸引更多海外人才,目前已设立11家外国院士工作站,285家外国专家工作室。
截至2021年年底,苏州全市人才总量约342.81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33.7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突破5.5万人,占比超过江苏省1/4。到2022年6月月底,全市持有效期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才10782人,其中外国高端人才4716人,分别约占全省的46%和54%,位列全省首位,居全国第五位。苏州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1)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政策的精准性不足。一是引才政策的精准性、协同性与有效性不够强。譬如出台的政策,存有明显的唯身份倾向,对于海外高端人才主体的国籍分类、政策待遇区分、层次界定等不够条分缕析,在政策的执行中还存在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涉及公安、外事、教育、人社等各部门的工作,各部门出台的政策缺乏有效衔接,协同性不够强,难以形成合力。二是政府存在“越俎代庖”的角色转换困境。“政府之手”作用过大,过多充当了“主角”,其负面影响日益显现。
(2)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手段和渠道单一。一是引才手段不够丰富。当下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政府职能部门组织招聘团队到相应国家进行招聘的方式进行,事实上,真正的海外高端人才很少通过网上招聘方式实现,职能部门组织的招聘团队效果也有限,有时还有负面的影响。二是引才渠道相对单一。主要是政府职能部门,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供需信息掌握不全,在苏高校及企业发挥的作用不够。
(3)引才政策与信息存在不对称现象。苏州在国际上主动开展了城市宣传,给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海外高端人才关注的苏州引才政策、具体措施、产业发展战略、人才生态环境、工作平台与发展前景等针对性的宣传严重不足,与海外高端人才开展常态化的交流互动平台缺乏,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了部分海外人才来苏州创业就业的意愿。
(4)服务平台搭建不够完善。一是服务高端人才的科研体制不够灵活。企业的研发能力弱,导致科研人员的待遇较低,成就感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二是营建国际化的人才社区数量不足。苏州虽已建设了一些国际人才社区,但建设的数量尚未能满足人才引进需求,建成运行的社区还存在高端人才及家属感到的不适应问题。三是快速融入苏州的氛围不浓,高端人才对苏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不够强。
美国、英国、以色列与新加坡等国家精准引进国际化人才的政策与方法日益成熟并逐渐实现体系化发展,探讨其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提升苏州精准引进高端人才提供方法论指导意义。
以市场化机制吸引人才。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行自由择业与人才的自由流动政策。发挥“猎头公司”与人才中介公司的“猎才”作用,全美集中了世界80%最有实力的“猎头”公司,面向全球网罗符合美国需要的领军人才。
以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以高工资和高福利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为技术人才无条件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实行系统化的工资福利制度,把大量优秀的国际人才留在了美国。
以“技术移民”政策引才。美国先后3次修订移民法,近十年来,开辟绿色通道,对急需紧缺的人才实施精准化引才。统计显示,现有获得“诺奖”的“美国人”有2/3是移居美国的外国人才,硅谷的科技人才有56%是移民。
以留学或研究引进人才。实施留美签证政策、设立高额奖助学金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深造。依托大学科研机构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群,硅谷就是典型代表,它以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新生力量与成熟的科研人才。此外,美国还依托微软、波音等世界性跨国公司在相关国家当地高科技公司,就地吸纳优秀人才,助力本国企业的发展。
以国家战略所需留住留学生。英国通过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结合留住留学生并争夺国际顶尖人才。另外,为在海外从事研发工作的英国工程师设立诸如“英国皇家工程学院全球研究奖”,尽可能吸引或留住人才。
以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吸引人才。2020年1月,英国向全球发布人才签证政策,申请者无须提供OFFER,申请程序从快从简,数量上不设上限。尽管发生严重疫情,但当年来英签证的人数创历史新高。
以技术移民政策吸引人才。自2008年起,采用“记点积分制”移民政策。政策将入境签证分为高技能人士、技能人士、低技能人士、学生和临时工人5类,其中高技能人士能够直接获得英国长期签证。
以高校和研究机构招聘人才。英国政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发起高级人才招聘计划。如英国文化协会通过学术交流与相关国家建立起联系,大力开展海外办学合作模式,以吸引该地域的人才流入。
实施系列引才计划吸引人才。自2008年起,先后实施了“以色列卓越研究中心计划”“以色列国家引才计划”等,吸引了大量海外高层次人才前往。“以色列卓越研究中心计划”投巨资建30个国家级的卓越研究中心,吸引本国科学家回国。“以色列国家引才计划”投入3.6亿美元,为在海外工作的以色列科技人才回国获得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提供支持与帮助。
以市场主导引进人才。以色列注重发挥市场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主导作用,例如,通过非营利组织“吉瓦希姆”发起“吉瓦希姆青年引才计划”,主要用于为前往以色列从事科技研发等的移民与海归犹太人提供社会资源与联系,为高技术移民提供帮助与指导。
实施“外来人才政策”。重点引进顶尖人才、专业人士和技术工人。实施人才居留政策,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计划(PTS 计划)、抵境永久居留计划(LPR 计划)、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GIP 计划)3 个移民计划。另外,还通过大力提高科研经费、建设重点实验室等方法留住或吸引世界高层次人才工作,成效相当明显。
着眼全球引进人才。成立国家猎头公司“联系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在澳大利亚、欧洲、美国、中国等地设有8个国家级办事处,“一站式”为国际人才提供服务。实施多元化的外籍人员工作许可政策,为来新加坡工作的人才提供S 准证、EP 准证、PEP 准证等16 种工作签证;实行低税率及亲属安置等一系列政策。设立了诸如东盟国家奖学金、香港奖学金、新加坡奖学金等,大力吸引海外留学生到新加坡留学深造。《全球人才指数报告》显示,新加坡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位列世界第五,亚洲之首。
营造良好环境提升人才融入感。实施社会融合政策,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公民与人口办公室,负责推进国际移民更好地融入地方。打造了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融合了人才、科技和社区理念的纬壹科技城,为高层次人才工作与生活提供便利。满足来新工作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他们的孩子可以选择就读各式各样的国际学校。更为来新加坡工作、投资、创业的人才实行低税率政策。
在人才强国背景下,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先进城市积极围绕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工作,推出诸多政策举措与有效的方法,各显神通,竞相争夺。它们的经验同样值得苏州学习借鉴。
北京通过持续推动“海聚工程”等系列政策,全力打造海外高层次人才高地。提出“类海外”的人才建设理念,不断优化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管理与服务,在通州区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为国际人才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上海通过“人才20条”“人才30条”等政策,明确了来沪创业、持永久居住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直接办理人才居住证的规定,明确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实行科技创新职业清单。深圳实施了“孔雀计划”,出台“鹏城英才计划”“广州人才绿卡制度”等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相关规定,明确为海外高端人才办理“人才绿卡”,让引进的高端人才在购房购车与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北京推行“特聘岗位”制度,根据不同单位的自身需求聘请特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打造了“易北京”“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等平台服务海外人才。上海的人才引进方式更为丰富,上海的创业汇、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为海外高端人才留沪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能力养成站,创立了“虹桥人才荟”“上海国际创新人才”等公众号服务人才。深圳则在广泛建立创新创业人才研究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推出更多急需的高科技优质项目等吸引海外高端人才。
北京设立“绿色通道”,为“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入选专家办理直接引进手续。针对掌握世界前沿技术的5G、集成电路、区块链、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国际性人才推出“特聘岗位”。上海出台“4+1”海外人才新政,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便利服务。设立集信息发布、项目申报、人才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人才网站等平台,为高端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深圳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对留学归国人员实行“秒批”“不见面审批”。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人才引进需求列表,按发展需求划分人才引进的优先级,制定分层分类的人才引进政策,突出精准性。紧扣海外高端人才关注的社保政策、薪资政策、安全政策、评价政策、出入境政策等方面,形成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与目标相匹配、与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相适应的高端人才政策框架,健全政府协同治理机制。
(2)市场发挥主体作用。市场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实施多元化的国际化引才模式。政府要建立用人单位主体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实现用人单位自主引进与管理,达到以产业链发展带动人才链完善。
(1)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搭建引才平台。通过整合公安、出入境系统的相关数据以及各类留学类同学会、侨联等机构数据,建立苏州海外人才数据库,以解决海外高端人才供给端有谁、需求端要谁的供需失衡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快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区域的建站数量,积极拓展人才海外工作站。依托工作站通过交流联谊宣传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才政策与优良环境,建立信任与认同,搭建起深度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2)大力推进政企研学合作以拓展引才渠道。要依托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高新技术园区,或共建技术研究院,积极打造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加快高新技术发展,以此大量吸引需要的海外高端人才。美国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辐射建设高科技园区,“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推动高水平科研合作,探索建立外国专家承包课题或联合研发,以吸引更多的海外高端人才。
(1)设立宽松自由利于创新的“环太湖科研和人才特区”。苏州的环太湖地区环境优美,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设施便利,人文资源丰富,地域易于相对独立,可以设立一个匹配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拘一格”的人才特区。正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十亿美元与麻省理工合办的SMART(新加坡-MIT研究技术联盟)研究机构一样,依托该机构吸引了各国高科技人才前来研发,营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国际科技合作的生态系统,为新加坡产业向高科技的成功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2)创新性定位“环太湖科研和人才特区”的引进对象。相对集中于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留美的人才,因为这些从当年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公派生精英,人数多且大多已到或接近退休年龄,学术和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且有时间,而且没有后顾之忧,极具价值,应该特别引起重视。他们中的不少人考虑回国做点事,但不知道回国能到哪里做什么。人才特区可以让他们发挥积极性,培养人才、传承经验、参与管理、发挥再创新能力。
(1)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管理队伍。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理念与国际化管理经验的人才管理队伍。成立诸如“联系新加坡”这样政府性猎头机构并到海外高端人才集聚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企业性国际人才猎头公司,支持其开展国际业务,发挥其资源与平台优势,为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提供解决方案。
(2)搭建引进国际化人才的专业性机构。设立立足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和集成化运作的“苏州国际化人才发展集团”,将国际化人才引进与管理中的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进程迟缓等难点与痛点,交由人才发展集团负责解决,从而破解海外高端人才引进难的问题。
(1)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抓紧建立与国际有效接轨的国际人才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问题,满足高端人才医疗与子女教育的需要。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给高端人才提供充分的住房保障,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增强成就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2)营造“苏式”服务“软环境”。苏州要以良好的人文情怀为海外高端人才提供“苏式”生活服务,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组织联谊会、交流会等活动,参观苏州历史文化地标,加深他们对苏州文化魅力的印象,培养认同感和融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