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 郭明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的新时代“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第八个方面是在社会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变化之大前所未有,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在社会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新时代在社会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情系民生所作的庄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重要使命和重大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举全党全国之力向绝对贫困宣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了20多个贫困村,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1.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2022年10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年均减贫1237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该报告还提到,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中西部22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档立卡户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有保障,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从不同贫困区域看,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地区同全国一起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显著。
2.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2013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农村年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8年间,全面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其收入首要来源。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444元,2014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2.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5.3%,比2013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分结构看,吃、穿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占比缩小,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发展改善型消费支出增长较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3.贫困地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四通”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文化教育卫生资源逐渐丰富,人民吃穿不愁,上学难、就医难、居住难以及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广大脱贫群众奋发向上的精气神被激发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
(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
2020年暴发的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3年多来,我国始终坚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經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我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
1.疫情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2022年11月以来,我国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实施重点人群分级健康管理,迅速扩充医疗资源,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救治工作,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不断优化医疗救治策略。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疫情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2.传染病监测体系和直报系统不断升级完善。3年来,我国多次优化升级传染病直报系统,根据传染病防控政策,适时调整疫情信息报告内容。2022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监测渠道,形成多个监测子系统。我国现已初步形成兼顾常态和应急、入境和本土、城市和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监测体系。在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后,我国科学研判了疫情流行趋势和人群感染水平,动态掌握和评估了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发出了预警信号,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持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民生工作连着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时时牵挂于心、亲自谋划推动。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党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收入分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党和国家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领先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2.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持续向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明确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将就业摆在“六稳”“六保”工作首位,坚持就业优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对政府调节市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来,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总量都在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改变,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3.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们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鄉一体化,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了动态清零,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教育质量实现全面提升。
4.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不断增加和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建成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等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了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稳步推进。截至2021年底,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已达13.6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我国构建形成了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险三部分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领域的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社会保障兜底民生功能不断增强。
5.开创卫生健康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我国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及时推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我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我国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调整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还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6.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均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并且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住房公积金惠及群体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四)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优化社会治理的理念,制定出台一系列重大社会制度和政策,开创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局面,实现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社会治理的总体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1.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社会治理变成亿万人民参与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增强社会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活力,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2.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2018年,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党中央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加强统分结合、防救协同、上下联动,提升了应急管理效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坚守安全红线,建立安全生产常抓严管长效机制,2012年以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连续10年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围绕“全灾种、大应急”加快转型升级,我国消防安全形势保持稳中向好,尤其在防控亡人火灾方面成效显著,社会消防安全基础得到有效夯实。
3.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我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重大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市域,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把大量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社会矛盾总量呈现稳中有降趋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惩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甚至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跨国犯罪,全国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
二、加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踏上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已经超出原先对物质文化“硬需求”的层次和范畴,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要”日益增长,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社会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建设是直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领导社会建设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去完成。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緊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和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推动,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基础和保障,健全和完善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社会建设的过程也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其实质是要通过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特别是让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公平正义的原则、价值和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得到显著的体现,在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社会建设事关人民的美好生活、社会和谐、社会活力、公平公正,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社会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不仅聚焦解决现实问题,还考虑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随着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将取得更大成就,为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社会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社会建设的“主心骨”。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等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可以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够确保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稳步发展。
(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闪耀的理论品质。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生领域头绪纷杂,涉及领域广,最根本的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建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把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作为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等,无一不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福祉,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始终是我们党在社会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最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最鲜明的方法论特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它们,才能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党领导社会建设,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社会建设从问题入手,才能抓出成效,才能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在进行社会建设时,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聚焦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关注如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的问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继续努力展现新作为、交出新答卷。
讨论题:
1.新时代我国在社会建设上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
2.新时代社会建设有哪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