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小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的新时代“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第七个方面成就是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刻理解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找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新时代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重要思想有力指引着我国文化建设前行的方向,积极推动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容。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著作选读》等权威著作和辅导读本,部署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建设,全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得更加深入、践行得更加自觉。
(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更加牢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这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根本制度。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等重要会议,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我们持续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滋养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确保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已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不断增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种群体参与的整体工程,这一整体工程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紧密关联、环环相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奋进新征程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大力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特别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为英雄模范颁授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评选表彰一大批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最美人物,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当先锋的良好风尚;设立烈士纪念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学习大国建设;推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重大活动,精心组织系列重大主题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文艺创作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例如,我国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摸索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效显著;推出了一批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另一方面,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例如,在相关政策支持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内容、视频直播、视听载体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五)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我们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例如,我们设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展中国文化年、旅游年、经典著作互译等活动,充分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社會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是否强盛,既取决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精神实力。文化强国既表现为国民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也表现为文化软实力强大,还表现为文化产业发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承力、核心价值凝聚力、共同价值引领力、先进文化创造力、国家形象展示力”五个方面进行理解,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一)历史文化传承力
历史文化传承力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延续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力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历史文化传承力构筑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积淀厚度、深度和发展延续度的重要指标。没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会失去根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不断强化历史文化传承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从而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二)核心价值凝聚力
核心价值凝聚力是文化强国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为主流价值观汇聚价值共识、整合价值追求和引领价值实践的精神动力。核心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成员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认同,承载着一个国家最深层次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核心价值凝聚力,是对人民未来生活的承诺,是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强大的核心价值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进一步激发人民的精神追求,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
(三)共同价值引领力
共同价值引领力是衡量文化强国的重要指标,它的强弱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倡导的共同价值是否客观反映利益关系,是否体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发展利益,是否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共同价值引领力关系紧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充分发挥共同价值引领力的作用,坚持相互合作、互利共享、共同发展,摒弃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非此即彼、零和博弈的二元对立观念,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四)先进文化创造力
拥有强大的先进文化创造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和必然要求。文化创造力是事关文化形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先进文化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发展方向的先进性,是在不断继承、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基础之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拥有强大的先进文化创造力,才能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毫不动摇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共识、不断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机活力。
(五)国家形象展示力
增强国家形象展示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国家形象展示力是指我国的国家形象在国内国际社会层面上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增强国家形象展示力,有利于我国展现真实而全面、立体而多彩的大国形象,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形象展示力包含“内外”两个维度,是国内外民众对国家整体实力的主观感知。对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价值认同,让每个公民都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担负起维护国家形象的责任;对外,要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持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全面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走深走实。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既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则,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确保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2.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关键是要持续学深悟透、统一思想意志行动。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工作体系,更好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3.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当前,我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断探索深化依法治网新模式、新思路,为广大网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在全社会倡导共同维护良好网络传播秩序、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新风尚,引导全社会自觉成为网络安全的监督者、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共同守护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其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它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弘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2.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以法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善于用法治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切实发挥法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持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1.加强道德建设。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我们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持续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2.培育文明风尚。我们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3.注重榜样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同时,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2.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主要载体,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3.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培育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五)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1.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关键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们要采用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区域化表达、全球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加快移动端传播平台建设,充分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创新短视频、微视频、云直播等多元讯息发布形式,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国际舆论斗争中,要讲究策略和艺术,重视发挥海外华人、海外中资企业、国际友人等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3.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各文明之间只有不断交流才能共同发展,只有相互借鉴才能彼此成就,中华文明也只有在不断对外交流中才能获得不竭的成长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充分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要在保持自身文明历史主体性的前提下,充分汲取各种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积极因素,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讨论题:
1.新时代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