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根基,乡村文化对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乡村旅游被视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如今,公共性、社会性等价值在艺术界得到大力推崇,艺术乡建成为近年来一种新的备受关注的乡村建设模式,且艺术乡建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以贵州镇山村为案例地,分析艺术介入乡村给在地文化、空间利用、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艺术乡建能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帮助游客更加深刻地体验乡村文化;二是艺术乡建可以在游客和村民之间创造主客共享空间,让艺术乡建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参与者更为平等,从单向凝视转向循环凝视;三是艺术家具有构建乡村社会关系的中间纽带作用,有助于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强化其主体性地位。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艺术乡建进一步推动城市与乡村之间优秀要素的自由流动,如人才、文化等,关于如何充分发挥其价值的问题,还需要开展深入挖掘。
关键词:艺术乡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2.7;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0-0-03
0 引言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改变人生道路的可能,这促使乡村地区的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愈来愈多,而乡村则逐渐凋敝,尤其是城市周边的乡村随时面临被拆迁的风险,空心化、老龄化、乡村文化濒临消失等问题在乡村愈演愈烈。
城市与乡村是密不可分的,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者是一个有机体,只有城市与乡村均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才能相互支撑[1]。因此,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提高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质量与水平[2]。艺术乡建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建设模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大多仅从理论层面展开探讨,对艺术介入乡村的路径、策略以及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证研究则较少,因此给本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1 研究概述
乡村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中国知网作为我国最大的学术网站,保存有绝大多数研究成果。以“乡村建设”为主题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在对会议、述评等内容进行初步的相关度筛选后,共得到3027篇核心期刊文献。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以“乡村振兴”“乡村规划”“乡村旅游”“乡村文化”等主题为重点研究内容。同时,根据对关键词突现的分析,从2020年开始,“艺术乡建”成为乡村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呈现出较高的热度。可以看出,在学术研究上,艺术乡建受到了广泛关注。
1.1 乡村建设回顾
乡村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回顾20世纪以来我国的乡村建设,经历了教育下乡、新农业产业发展、资本下乡等阶段。我国乡村建设的几十年,离不开晏阳初、梁漱溟和费孝通三名关键人物的研究,其思想影响至今。三名学者对乡村建设问题达成了共识,都认为现代化的发展不应当以牺牲乡村为代价。费孝通从经济建设角度出发,对农民生计、工业下乡、区域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3];晏阳初提出了“除文盲、做新民”,宣传平民教育,指出将教育带到乡村中的重要性[4];梁漱溟则提出要创造新社会制度、新文化的“乡村建设”[5]。至今,仍有相当多的学者在延续前人的理论实践。
1.2 艺术乡建
艺术乡建这一乡村建设模式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而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艺术介入乡村这一现象的关注,开始使用“艺术乡建”一词对这种乡建模式进行概括。“艺术乡建”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渠岩发表的文章《艺术乡建:许村家园重塑记》中,随着许村计划的实施与开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学术研究者开始重视利用艺术活化乡村文化。艺术乡建涉及的领域較广,包括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我国最早将采用艺术手段介入乡村、促进乡村地区发展的现象,称为地方营造、社区营造或地方创生,主要依赖地方性和地方文化,将地方的人、文、地、景、产有效连接起来[6]。乡村地区艺术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性,为艺术创作和介入创造了条件,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有效途径[7]。艺术介入乡村是城乡互动的重要契机,艺术家充分融入乡村,调动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格局[8]。艺术家的入驻为乡村带来了资源与发展机会,优化了乡村的经济结构,提升了乡村文化审美[9]。相比传统的乡建模式,艺术乡建更多是以更为柔和的方式推进,尊重乡土环境和村民诉求,修复乡村完整的天地人神的世界[10]。
虽然艺术乡建的初衷是期望帮助偏远和落后的乡村通过艺术重唤生机,帮助人们意识到自身的意义和乡村的价值,但不能忽视艺术介入乡村带来的脱离初衷、效应内卷等负面影响[11]。长期依赖艺术家,难以在短期内形成乡建共同体,单一的公共艺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口、发展等结构性问题[12]。
2 艺术乡建的缘起
艺术促进乡村发展的案例在日本较为成熟和成功,尤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和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这样的乡建最为成功和著名。日本面临严重的乡村问题,日本政府为重新恢复乡村的活力,让在乡村生活的老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与乐趣,出台了各种政策,以辅助艺术家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日本的艺术乡建主要是借助当地的传统祭祀活动,让传统文化具有艺术色彩,并带动乡村留守老人主动参与其中。艺术祭的策展人北川弗朗先生曾表示,“大地艺术祭的初衷,并不是艺术品的展示,而是‘祭祀;为这些已经无力办祭祀的高龄化偏乡办祭奠;本质是为了让在乡村中的爷爷奶奶开心起来,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随着艺术祭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很多著名的艺术家纷纷参与其中,在此展出自己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而吸引游客到此游玩,产生旅游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复苏。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城市,却忽略了乡村的价值。长时间处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与高压环境下,很多城市人将目光转向乡村,加之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促使乡村逐渐成为很多城市人内心寄托乡愁的乌托邦。无论是出于乡愁还是利益驱使,中国乡村迎来了一批新移民的进入。与大多数乡村传统移民有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移民的出现让政府和学术界似乎看到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艺术家移民之所以选择进入乡村,一方面是因为乡村可以为其创作带来灵感,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看到了乡村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让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
3 研究设计
3.1 案例地选择
本研究选取的案例地镇山村是隶属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一个行政村,总面积3.8平方千米,坐落于贵阳市花溪水库边,是贵州省最早一批开发旅游的乡村。由于当地保存有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所以镇山村于1995年被贵州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9年与挪威政府合作建立了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批建设生态博物馆的乡村之一。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搜集
本研究主要运用半结构式访谈、观察法、二手资料搜集等方式。笔者于2022—2023年多次前往案例地开展实地调研,对镇山村的当地村民、外来商人、艺术家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艺术家的加入是否为您的生活带来影响?”“看到上寨的房子重新整修得如此漂亮,您是否有产生过想要将自己家旧房整修的想法?”“艺术家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多不多?”等问题,根据被访谈者提供的信息进行追问。同时,采用滚雪球的方式,直到信息饱和,研究共得到3万余字的一手访谈文本资料和5万余字的二手资料。
4 艺术乡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每个乡村都具有独特性和地方性,艺术介入乡村的形式也因地方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从产品的转型升级、主客共享的空间创造、社区关系的缔结三个方面探讨艺术介入乡村发展的路径。
4.1 产品的转型升级
目前,很多乡村旅游发展理念趋同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乡村旅游定位相似,旅游产品大多数是“快餐式”产品,游客难以体验到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随着游客的旅游需求逐渐从求量发展到求质,必须优化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文旅精品,赋予旅游产品文化价值。艺术家打造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中高端游客的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在精神上得到放松和满足。
例如,镇山村在艺术家介入之前,主要以烧烤、划船等娱乐项目吸引游客,但这种模式不仅不能保护乡村文化,还造成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加速破坏。而艺术家在镇山村打造生态自然空间,能够帮助人们达到静心、养性的效果。艺术乡建不仅让一些闲置的老旧民房得以活化、再利用,旅游产品设计也以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为主题,凸显了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4.2 主客共享的空间创造
中国传统的旅游景区,就是将有限的空间产品化、资本化,为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13]。而艺术乡建属于“无景点式”的乡村空间营建,其为游客和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共享空间。艺术家们用艺术将乡村文化传播出去,建立起乡村与外界之间沟通、交流和文化碰撞的桥梁。作为“新主人”的艺术家,进入被遗弃的房屋,对土地、空间加以重新利用,拓展了景区物质空间的边界,加强了空间内的社会关联,更加注重空间实现多价值融合的功能。
例如,贵阳镇山国际摄影周将艺术摄影展搬到了村寨,艺术家用艺术建立起乡村、村民与外界之间沟通、交流和文化碰撞的桥梁。而本地村民在艺术乡建中拥有天然的内生动力,其主体性地位也在不断强化。
4.3 社区关系的缔结
处于相对弱势的乡村居民,往往会因土地等资源与发展机会被剥夺,而在社区旅游开发与发展中沦为外部资本或其他主体获取收益的资源,进而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而艺术乡建重视村民的话语权和主体权,给予了村民充分的尊重。艺术家作为在社会中备受尊重的一个群体,能够让他人对其产生崇拜感和追随感,因此,在艺术家的带领与影响下,外来进入者能够意识到乡村人、物、事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在艺术家与村民友好交往的过程中,艺术家对当地村民释放的信任感会让相互之间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使当地村民对自己产生更强烈的价值认同感。
“我们和这些老师们的交流很好啊,平时如果他们的家里面来客人的话,他们就会找我们去他们家里面打扫卫生或是整理院子,然后他们支付给我们一些费用,大概都是一天140,半天80这样。而且他们都直接给了我一把家里面的钥匙,如果他们不在家,有人想来参观的时候,就会打电话给我,让我帮忙开门的。”(2022年,于镇山村访之)涂尔干曾指出,与他人的关系对归属感和幸福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乡建不仅能够帮助乡村发挥真正的作用,更是对乡村居民价值的认同与尊重。艺术乡建离不开旅游,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艺术乡建与乡村旅游之间形成可持续的循环关系。面对目前乡村旅游难以持续、发展困难等问题,艺术乡建能够帮助村民与游客之间形成更加平等的关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能够让游客更易于理解鄉村文化,村民也能够通过艺术乡建创造的公共空间与游客之间产生良好的交流,促使文化以更加柔和的方式得以接受和融合,让村民成为乡村建设中真正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5 结语
乡村建设首先是人的建设,人的建设要注重精神和价值建设。艺术家介入乡村,一方面可以帮助当地村民树立文化自信心,唤醒乡土文化,不仅能够重新赋予乡村新的活力,还能让村民意识到乡村的价值;另一方面,对已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而言,艺术乡建是其转型升级、摆脱同质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艺术乡建工作的有序推进,离不开艺术机构、村集体、艺术家、设计师、村民各方主体的通力合作,而且需要更广泛社会层面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李玉恒.振兴世界乡村[J].自然,2017(548):275-277.
[2]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3] 李烊,刘祖云.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回眸、反思与展望:以梁漱溟、晏阳初和费孝通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史,2022,41(2):122-135.
[4] 徐珍珍,邵建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92-96.
[5] 程良宏,李蓉荣,孟凡丽.以中华文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兼论梁漱溟在乡村推行文化认同教育的历史进路与当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84-91.
[6] 江凌.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促进地方创生的理论进路与实践省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0(5):46-58.
[7] 谢仁敏,司培.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J].四川戏剧,2020(6):28-32.
[8] 王南溟.乡建、艺术乡建与城乡互动中的几种理论视角[J].美术观察,2019(1):24-26.
[9] 焦彦,陈冰.艺术家移民在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融合研究:基于场域理论[J].旅游学刊,2022,37(8):26-39.
[10] 渠岩.艺术乡建:中国乡村建设的第三条路径[J].民族艺术,2020(3):14-19.
[11] 杨茜好,翁时秀.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失效过程分析及影响机制研究:以云南省元阳阿者科村“哈尼娃”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2):264-276.
[12] 范建华,李林江.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几点思考:以广西花山岩画为例[J].理论月刊,2020(10):80-88.
[13] 安传艳,李同昇,芮旸.社会空间视角下全域旅游空间正义性解读[J].人文地理,2019,34(5):142-148.
作者简介:陈海菁(2000—),女,贵州凤冈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