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煤炭这个瞩目的标签,让外界对山西形成了粗粝的直观印象。作为能源大省,煤炭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更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长期“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也造成了山西依赖煤炭产业发展的粗放发展方式,制约了全省综合发展的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山西考察调研,对山西发展作出战略擎画,指明前进方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山西锚定转型发展不动摇,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松劲,不断拓展转型发展新内涵新路径。近日,山西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召开,把脉定向、全面部署,绘就了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山西省委书记蓝佛安在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中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窗口期,深刻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转型发展的内涵实质和实践要求,矢志转型不动摇、万众一心谋发展。踏上新征程,山西将加快培育新动能,持续构筑新支撑,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重塑、提升。
锚定“雙碳”目标 推动绿色转型
山西之重,在于能源,转型之重,也在于能源。近年来,山西持续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在坚决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的基础上,将“低碳”“绿色”置顶,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加陕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低碳化、基地化、多元化发展,努力向“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迈进。
山西统筹供给保障与低碳转型,加快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建设。近年来,山西先后出台了煤矿智能化建设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技术引入煤矿生产管理领域,推动煤矿装备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加快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实现煤炭绿色开采。
潞安化工集团新元公司是全国首座5G智能矿井,目前,该公司已完成4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15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验收,不断深化SG+工业互联网、采掘智能化工作面、作业流程智能管控平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AI智能分析、井下物流一体化派送等场景应用,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大大降低了井下工人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智能化是传统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山西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主抓手。位于山西晋城的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全国煤炭行业首个科研创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由晋能控股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这座能够以每秒两亿亿次的算速运行的“超级大脑”,可为能源领域生产系统的自主思考、决策提供算力支持,将大幅加速山西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
今年以来,山西出台了《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和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截至今年6月底,山西已建成46座智能化煤矿、1161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0%,为确保2027年全省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山西积极开展煤矿绿色开采试点示范,建成一批试点示范煤矿,围绕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路线进行了探索实践。
与此同时,山西统筹高端多元与绿色低碳,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建设。坚持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鼓励企业开展煤炭深加工,开发煤焦化、煤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宽产业链,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潞安化工集团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原料为潞安自产的高硫煤,采用国际先进技术集成耦合,实现了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目前,晋煤集团百万吨甲醇制清洁燃料项目、襄矿集团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进度;同煤集团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同煤中海油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焦煤集团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放眼全省,钢—焦—化—氢、煤—焦—化—氢、煤—焦—碳素、煤—焦—精细化工等模式,正推动煤炭由然料向原料转变。
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也面提速。截至6月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2.9%、发电量占比26.8%。同时,山西统筹晋电外送与省内自用,巩固提升电力外送基地比较优势。电网结构持续优化,积极推进已纳规特高压通道和500千伏电网“西电东送”通道调整工程,外送电能力达到3062万千瓦,今年上半年外送电量731.52亿千瓦时,全国第二。此外,优化配置电力系统调峰资源,加快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等项目建设。
山西统筹省内市场与省外市场,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基地建设。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山西推动非常规天然气产供储销一体化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包括勘探开发、井下抽采、集输物流、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终端利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今年上半年,全省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达到68.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7%。外输京津冀管网通道优化畅通,神木—安平煤层气管道工程全线贯通,管道总里程突破9000千米,居全国前列。
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坚定不移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碳基新材料、非常规天然气、氢能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陕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挥好风电装备、光伏产业链牵头单位作用,着力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着力打造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风电、光伏、氢能、地热能……山西能源产业涉及领域不断扩大。
锚定“双碳”目标,山西也在积极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降碳减排。以“三改联动”,即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为主线,山西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山西国际能源集团瑞光热电公司早在2016年就积极探索建设了电厂烟气捕集二氧化碳试验项目,通过变温变压物理吸附碳捕集工艺,获得纯度约99.9%的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和99.96%的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应用于饮料、烟草、食品冷藏保鲜等行业,为在烟气中捕集二氧化碳提供—种更高效低耗的新方法,并为延长下游产品产业链奠定基础。
目前,国际能源、格盟国际投资建设的26台煤电机组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作为全省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发电集团,改造后机组各项排放指标均优于燃气发电机组,每年进一步减排粉尘约1万吨、二氧化硫约2.2万吨、氮氧化物约2万吨。
绿色开采、智慧矿山、清洁能源……山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绿色低碳正成为山西新的发展底色。
扶持重点产业链 实现“多业支撑”
产业链培育是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的龙头性、关键性工程。为了破除对资源型经济的依赖,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山西提出精选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风电装备、氢能、铝镁精深加工、光伏、现代医药、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十大重点产业链并进行扶持,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助力全省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重塑提升,以“链”畅通高质量发展主动脉。
依据“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主体意愿度高”的标准,首先确定了省属企业、驻晋央企和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等20户企业为“链主”企业,并于2022年5月为首批20家“链主”企业授牌,产业链链长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众所周知,中国宝武太钢集团(以下简称“宝武太钢”)生产的“手撕钢”等不锈钢产品是航天工程、新能源汽车等企业生产的原材料。2020年8月,宝武太钢将“手撕钢”最薄厚度轧制到了0.015毫米,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全新世界纪录。2022年S月,山西将特钢材料确立为要着力打造的首批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宝武太钢当选为链主企业。
一年间,以宝武太钢为核心的上游资源开采和中游特钢制造,以太原重型机械集团(以下简称“太重集团”)、晋西车轴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的下游精深加工及装备制造在内的一条相对完整的特钢材料产业链已经逐步形成。
太重集团是高端装备制造和风电装备产业链的“双链主”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2022年全年,太重集团研发投入11.2亿元。今年以来,太重集团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新建项目快速推进,建成后,将有力推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式发展,带动山西加速形成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
在风电装备方面,2011年,太重集团便已布局风电装备制造生产,随着产业链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完善,太重集团获得了105万千瓦风电项目资源,为补链招商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在风电装备产业链上,与太重集团链上合作的单位从最初的12家增至现今的66家。预计到2025年,山西省风电装备产业链规模总产值超1000亿元;产业链自主可控,风电装备本土配套率和链上企业配套率均由20%提升到80%。
对于“链主”而言,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是其统筹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必备要素。要具备这一能力,就要以技术加持、用数智赋能,释放产业强劲潜能,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企业之一,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联合太原理工大学、太重煤机等60家业内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成了山西省智能煤机装备产业技术联盟,协同解决综采智能化技术、数据融合交换等技术难题,以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联合生态体系,带动煤机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融合化、服务化发展。
要把空白的“链”补齐,也要将有基础的“链”补强。山西是国内太阳能高值区,近年来随着光伏领跑者基地建设、全省光伏扶贫试点工程等光伏项目的实施,光伏产业发展态势强劲。然而,山西光伏产业链还存在不少短板,例如上游多晶硅、拉棒、切片环节基本缺失,中下游电池组件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等。
去年9月29日,山西省能源局、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出台《山西省光伏产业链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山西光伏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目标,加快构建以“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为主链、材料和设备等为侧链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推动全省光伏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力争到2025年,实现光伏产业链总产值超1000亿元。
作为光伏产业链“链主”企业,山西中来光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内部智库团队,汇聚光伏新材、组件、电池、应用、硅料事业板块市场和技术条线的核心骨干及专家,聚合发展活力,给山西省光伏产业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围绕缺失的多晶硅环节和相对薄弱的硅片环节开展补链强链行动。
晋能控股旗下的潞安太阳能公司则在光伏产业链中承担着“链核”的角色。近年来潞安太阳能公司为山西省内光伏电站项目持续供应大量优质可靠的光伏组件产品,广泛应用于大型地面项目、工商业屋顶项目、居民屋顶项目等不同的场景,不仅带动了省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还通过引进扬州晶品公司等外地企业投资建设,补充光伏上游拉晶制造环节,在省内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补充完善的重要作用。
产业转型升级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聚力发展特色优势制造业。此次山西确定的十大重点产业链中,高端装备制造、铝镁精深加工等产业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第三代半导体、氢能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将有力推动山西制造业振兴,促进把能源、原材料优势转化为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是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依托自身钢铁、焦化、化工能源互补优势,其率先在全国构建“钢—焦—化—氢”绿色低碳全产业链;目前,该集团已经与杭氧股份、国富氢能、隆基绿能携手合作,在制氢端、加氢端形成示范典型;与北京氢璞创能、上海重塑等国内氢能领先企业,就燃料电池、氢能发动机系统展开合作,着手筹建万台氢能电堆生产线项目;与上海鲲华、上海氢晨、氢蓝时代等氢能企业展开系统对接,共同建设临汾市“氢能小镇”项目,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链。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山西十大重点产业链营收同比增长18.3%,链上企业数量将近500户,規模效应初步显现,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打造特色专业镇 探索聚合发展升级路
打造专业镇,是三晋大地上的一次新的实践。去年以来,山西充分挖掘全省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传统优势,打造一批特色专业镇,将其作为振兴山西制造、推动转型发展、做强县域经济、带动就业富民的重要平台。
“专业镇”并不是行政范畴的乡镇,而是以县(市、区)为基本地理单元,主导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较大、专业化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经济形态,是集群经济的基本形式。2022年9月,山西为杏花村汾酒、定襄法兰、太谷玛钢、万荣外加剂、怀仁陶瓷、平遥牛肉和推光漆、祁县玻璃器皿、清徐老陈醋、上党中药材、代州黄酒首批10个省级重点专业镇授牌,出台了促进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汾阳的白酒实在有名。”这是山西民谣里的唱词。首批升级重点专业镇确定的主导产业汾酒、老陈醋、牛肉、中药材、黄酒等,都有深厚的历史传承。法兰是连接轴与轴的零件,主要用于管端之间的连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定襄法兰已成为一个年产值近80亿元、带动4万多人就业的支柱产业。祁县玻璃器皿、太谷玛钢在当地发展也都有40多年历史。玛钢的学名叫可锻铸铁,用来生产弯头、沟槽等建筑零件,晋中市太谷区拥有上百家玛钢生产企业,把小零件做成了年产值70多亿元的大产业。祁县的玻璃器皿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步,如今发展出上下游配套企业200多家,带动3.5万人就业,成为县里的重要产业。
这些专业镇体现了产业发展的思路,主导产业在当地有历史、有传承,在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推动下,一年多来,这些特色专业镇借助山西推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呈现出一幅具有地方特色的集群经济发展的壮阔图景。
在定襄法兰专业镇,首批数字化转型项目实施启动会暨天宝集团数字平台已成功启动。该平台为法兰企业数字化转型搭建了供需交流平台,全方位助力定襄法兰专业镇实现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在清徐老陈醋专业镇,清徐县设立醋产业发展基金,组建醋产业发展联盟,加快筹建国家级食醋产品检验研究中心,围绕醋产品的原料供应、文旅、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上下游产业同向发力。
在万荣县外加剂专业镇,延链强链让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山西金万康新材料公司成功研制出可快速在海水中凝固的石油覆膜支撑剂及浮选起泡剂,正积极进军石油开采等新领域。
在杏花村汾酒專业镇,建成投用的中国白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构建起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为生产的白酒提供科学、公正、权威的技术数据。
数据显示,自2022年9月山西为省级十大特色专业镇授牌以来,新增经营主体1069个,带动就业3.71万人;新增各类项目192个,投资总额616亿元;达成投资贸易协议481个、总投资额466亿元;今年以来主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以上。
目前,在遴选培育10个省级重点专业镇之后,各个地市又确定了云州黄花、晋源花卉、潞城碳基材料等82个市级专业镇,逐步构建起全面覆盖、梯次培育的发展格局。一个个如繁花绽放的专业镇,正在成为山西高质量发展地图上的一个个闪亮坐标。
部分资料来源:《光明日报》、新华社、《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