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洁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沿线乔灌草复层结构绿化
随着全国铁路线路的不断完善,铁路沿线绿化成效显著,截至2022 年底,全国铁路沿线绿化率达87.32%。铁路沿线绿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生态屏障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城市绿化和公路绿化,铁路沿线绿化在林木管护、林木安全、防沙治沙、新线绿化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实践意义。它以“线”的形式联系着城市之间分散的“点”“面”绿地,组成完整的生态绿化系统,对美化城市、宣传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近10 年,干旱半干旱地区铁路造林绿化工作持续开展,但因自然环境限制,该区域铁路沿线绿化设计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地区经验,在设计原则、树种选择、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
铁路沿线绿化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影响铁路运输的前提下,以生态学为依据,利用最生态、经济的手段保障沿线的生态环境,增加沿线城镇景观绿化空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根据《铁路林业技术管理规则》和《铁路既有线绿色通道建设标准》,铁路沿线绿化应遵循“细、创、严、实”宗旨,根据铁路地界范围、路堤和路堑高度、地质条件、行车视野来选择种植位置和树种树形,主要针对铁路两侧路堤和路堑坡面、路基外侧平坦地段、车站站场实施绿化美化。
防护性。铁路在修建和运营过程中都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小气候变化、扬尘、噪音、废水、振动等。沿线的景观绿化植物有改善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绿化线路、美化路容等作用,同时植物的根系,尤其是发达的须根系,可以起到巩固路基、保持水土、减轻和防止自然灾害、保证铁路安全运输的重要作用。
生态性。铁路施工一般会按照“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原则实施,对沿线的天然林、湿地、河流、农田和动植物具有不良影响,使其周边原有的生态斑块破碎分解。将景观绿化措施加入到铁路建设过程中,构建自然绿色廊道,在保证铁路运营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生态系统,连通沿线生态斑块,丰富沿线植被类型,减少对周边动植物生存威胁,维持生态平衡。
整体性。铁路沿线绿化将周边农田、牧场、建筑、村落及靠近沿线两侧的乡间小路都串联起来,运用统一的规划手段和适宜的空间造型手法,使色彩、造型、质感与原有环境相协调,重新整合为有序的景观。同时,需要兼顾中远期的绿化成效,最大化展现沿线的风土人情和环境特质,实现人、车、景独特的和谐景观。
动态性。在行驶中的列车上,司乘人员的视点是不断变化的,人们会在一定区域内流动观察周边景物。在快速移动的视线影响下,景观呈现出简化、整体化的特点。因此,要根据不同区段车辆行驶速度与动态视点变化,对铁路沿线绿化景观进行调整设计,间隔布置不同类型树种或改变种植形式,以缓解司乘人员视觉疲劳。
地域性。铁路以“线”的形式串联起途经的不同地形区域,串联起城市乡村和荒野,也串联起不同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铁路沿线绿化设计需要在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原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突出地域文化,展现特有的地域自然特征。
干旱半干旱地区铁路沿线绿化由于施工区域特殊、地质环境复杂、立地条件差、施工难度大、安全要求高等特点,在前期设计阶段就需要科学统筹设计,遵从以下原则。
安全性。铁路沿线绿化设计首先要满足的是安全运行原则,营造绿化景观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首先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生态性。铁路沿线绿化要以生态学为基础,充分保护沿线的自然环境、水土及动植物群落。
适地性。一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复层结构合理,景观协调,落叶树与常绿树、速生树与慢生树相互搭配;二是根据实际路段条件进行分类设计,城市段要充分考虑与人的关系,与城市道路、人文景观的综合关系;郊野段重点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修复。
美观性。营造出的绿化景观应整体协调,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同时赋予新的视角,有效调节铁路沿线的景观风貌,做到美观实用兼具。
文化性。作为带状景观类型,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够串联起不同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在沿线的绿化设计中,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域的民俗民风等文化特征,凸显线路的人文性。
干旱半干旱地区铁路沿线绿化基址条件差别较大,需要分段设计。
路堤地段。指铁路经过平原、农田等基址时通过填方形成的高路堤和边坡路段。由于填方形成的坡面地势较低,适宜种植植株矮小的花灌木,既能防止水土流失,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也能减少对边坡的损害,保证运输安全。在坡脚的位置可以栽植一些速生乔木,起到防护作用。
路堑地段。该地段由于基址土壤条件一般较差,适宜栽植抗逆性较强的植被,且宜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保证其存活率。
路基与路面基本等高地段。该路段在铁路沿线中较少,但却是景观效果最好的路段,可以精心设计,丰富景观远近、上下层次,并在颜色、质感上科学合理搭配,使其成为铁路沿线路段中的亮点,但也需根据气候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植被,节省景观绿化成本。
护坡绿化。包括路基边坡、隧道洞门、桥椎体边坡等应以工程防护为主,辅以栽植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环境的植被。路基边坡进行坡面植被防护时,注意不能影响路基工程作用的发挥,对于路堑侧沟平台、边坡平台、路堑挡土墙墙顶处等重点结构部位,应设置种植池,栽植抗逆性较强的植被,挡土墙基础处也应设置种植池,种植藤本植被。隧道洞口因其原有植被被破坏,需要重新进行绿化,以种植乡土固沙植物为主,可采用近自然的植物配置方式进行坡面绿化。边坡绿化主要考虑植物根系水土保持作用,只要能够被绿植覆盖即可,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采用生态种植袋等生态技术,覆盖裸露的坡面。
路基外侧绿化。路基外侧与周边原有环境紧密相接,应基于周边环境特征进行设计,模拟原有生境和植被状态,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丰富种植形式,补充树种类型,选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
路基外侧绿化
桥下绿化。一般情况下铁路桥都比较高,栽植任何植物都不会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修建铁路已经对原有生境有所干扰,相应的绿化应尽量保持原有植物群落不被破坏,根据群落特征可适当增加适合乡土生境的植被,丰富景观层次。
城市路段绿化。城市铁路沿线绿化应保证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作为城市整体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设计,充分发挥铁路沿线绿化的纽带作用。同时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对重点节点景观进行设计,可以辅助以游园形式出现,但一定要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沿线可布置高大乔木,形成绿墙,在活动区域或近市区处要注重自然式种植,突出花期花色的协调配合,打造生动活泼的景观节点。
护坡绿化。尽量提高植被覆盖率,选用耐寒、耐旱、抗逆性强的植被,如沙地柏、火棘、沙棘、柠条、红柳、沙柳、紫穗槐等。
路基外侧绿化。栽植形式可选用乔灌木结合的复层结构,基于地域特色可选择桧柏、刺柏、侧柏、樟子松、油松、云杉、旱柳、垂柳、榆树、杂交杨、新疆杨、国槐、刺槐、五角枫、栾树、火炬树、大叶女贞、小叶黄杨、小檗等树种,形成林带。
桥下绿化。因地制宜恢复原有植被群落,优先选用耐寒、耐旱、耐阴植被。
城市路段绿化。遵循城市绿化设计原则,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以针叶树为背景树,乔木为骨干树,灌木为基础树,辅以地被植物。
对于铁路沿线绿化的水系规划,需合理利用周边环境的天然水源,因地制宜设计建设灌溉系统。首先,合理规划灌溉系统,设计节水型灌溉系统,选择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灌溉方式,分段设计建设,以实现节水的目的。其次,合理利用非常规水,即回收再利用的雨水、污水、回用水等。我国目前的绿化用水仍以生活用水为主,这对于水资源是比较大的浪费,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规范使用非常规水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合理使用保水剂。保水剂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具有集水、保水作用,可有效防止水的渗透或蒸发,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使植物能够充分吸收灌溉水,从而减少灌溉次数。
铁路沿线绿化作为铁路建设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同时也存在标准不统一、管理粗放、路地协调不畅等问题。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条件恶劣、施工难度大、后期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干旱半干旱地区铁路沿线的“绿色长廊”必将建设得更加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