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飞 章晓泽 刘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因股骨颈骨折致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增加明显[1]。此类患者基础疾病多,心肺功能状态差,椎管内麻醉对心肺功能影响小且更安全[2]。PENG 阻滞[3]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型神经阻滞方法,通过局麻药包裹髋关节前囊可以有效阻滞股神经、副闭孔神经和闭孔神经,且其操作简单,阻滞过程中无需更改体位,能减轻摆放椎管内麻醉体位时及术后疼痛。本文探讨PENG 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 年7 月至2022 年6 月本院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60 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5~85 岁;②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Ⅱ~Ⅲ级;③BMI 20~30 kg/㎡;④无慢性疼痛病史、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病史。排除标准:①改变麻醉方式;②凝血功能异常;③局部感染等存在PENG 阻滞禁忌;④无法配合完成PENG 阻滞;⑤应用阿片类或其他止痛药物;⑥严重过敏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术前准备间后开通外周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压(BP),并给予吸氧。(1)对照组,入手术室后由麻醉医师常规行椎管内麻醉。由助手协助安放体位(患肢向下),选择L3~4间隙行硬脊膜外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给予重比重局麻药液(0.75%布比卡因2 mL 加10%葡萄糖液1 mL)1.5~2.2 mL,20 s内注入,向头端留置硬膜外导管3 cm。5 min 内调节平面在T10 以下,平面固定后即可消毒。(2)观察组,在术前准备间由高年资麻醉医师先行PENG 阻滞。患者取仰卧位,选取低频凸阵探头(2~5 MHz)水平放置在患侧髂前下棘之上,顺时针旋转45°追踪耻骨支。在此切面,观察到髂耻隆起、髂腰肌及其肌腱、股动脉和耻骨肌。采用平面内法,穿刺针(22 G)由外侧向内侧进针,针尖到达髂腰肌肌腱和耻骨支之间的肌筋膜间隙,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20 mL 0.5%左布比卡因[4],观察到药物在平面充分扩散。由同一观察人员测试患者疼痛和大腿前、外、内侧的冷感丧失来判断阻滞的有效性。10 min 后送入手术室由麻醉医师行椎管内麻醉,操作同对照组。(3)盲法:一位专职麻醉医师只参与实施PENG 阻滞,APS 小组护士只参与术后疼痛评估,一位专职医师只参与数据统计分析。在手术期间进行椎管内麻醉操作的麻醉医师,APS 小组护士,手术医师,统计分析人员对分组不知情。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从转运床到椎管内麻醉成功时间(t1)、从转运床到摆好椎管内麻醉操作体位时间(t2)、椎管内操作时间(t3)、摆放椎管内麻醉体位(T0)时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术中硬脊膜外药物追加例数、麻醉满意度(0 分为不满意,10分为非常满意)、T0 及术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时疼痛NRS 评分及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用M(IQR),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麻醉情况比较 见表2-4。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表3 两组患者T0时NRS评分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指标
表4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术中硬脊膜外追加例数、麻醉满意度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NRS评分及Lovett肌力比较[M(IQR)]
2.2 两组患者NRS 评分及Lovett 肌力比较 见表 5。
2.3 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血肿及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
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可行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能明显降低围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建议如无禁忌证,椎管内麻醉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常用方法[5]。但髋部骨折患者由于患肢疼痛,搬运及配合侧卧位困椎等限制椎管内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有研究推荐椎管内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但搬动和变化患者体位仍存在疼痛,可能是因其不能阻滞闭孔神经,导致髋关节内侧镇痛不足所致,且老年患者组织结构不清晰,操作有一定难度。PENG 阻滞是一种新型的阻滞方法,是将局麻药注射到髂腰肌肌腱和耻骨支之间的肌筋膜间隙,充分包裹髋关节前囊而阻滞股神经、副闭孔神经和闭孔神经,从而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PENG 阻滞可降低摆放椎管内麻醉体位时及术后疼痛评分,和单纯椎管内麻醉相比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值小,避免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降低麻醉风险。行PENG 阻滞后患者骨折处疼痛明显下降,有利于搬动及体位安放,缩短从转运床到椎管内麻醉成功时间。观察组术后疼痛NRS 评分降低,且未发生感染、血肿及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表明该方法镇痛效果安全满意。PENG 阻滞只针对感觉神经,与髂筋膜阻滞和股神经阻滞以及三合一阻滞相比[6],减少潜在的运动阻滞风险,有利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活动。
综上所述,在搬动前患侧行B 超引导下PENG 阻滞,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因搬动及体位安放而引起的剧烈疼痛,缩短从转运床到椎管内麻醉成功时间,提高患者麻醉满意度,减轻术后疼痛且不影响肌力,方法简便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