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
(南宁理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100)
装饰与图案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开设于本科学生的大一第二学期,共40 学时,2.5学分。本课程主要是为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的专业设计人才而服务的,具备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型的特色,课程教学起到建构设计思维、拓展专业视野、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掌握装饰与图案创作手法等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图案的发展演变历程、图案等概念、装饰图案色彩等基础知识,掌握装饰造型构图形式、不同素材的装饰变形法则、装饰图案创作方法、传统图案的创新设计及应用等,并能自主地开展装饰图案创作。
通过装饰图案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形态的观察力、创造能力以及对装饰图案的表现力。在汲取我国传统图案的基础上,结合写生、创作及夸张变形,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与创造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将来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相关工作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艺术修养。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设计之美,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魅力。装饰与图案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开展,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育精神、爱党爱国精神、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艰苦创业、匠心精神、建立专业认同感等思政元素全过程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创作观,增强对生命与大自然的感知力与洞察力。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敬业、务实的工作作风。
根据装饰与图案课程的教学特点,将课程思政与课程知识整体贯通,结合课程的思政目标,笔者和课程教学团队修订了装饰与图案课程教学大纲[1],优化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的梳理(以教学内容第一、二章为例)
装饰与图案课程以项目为导向,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优化课程作业设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重点内容,达到思政育人效果。本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项目案例,主要从中西方传统图案的发展与演变、中国传统图案的传承与创新、非遗传承与创新、富有形式美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创新、不同素材的现代图案创作、中国红色文化故事等角度进行设计,以下将节选三个典型实例对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分析。
3.2.1 传统图案的继承与创新——文创礼盒包装设计
通过阅读法、案例法、视频演示法,使用“课堂派”教学平台,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讲授知识点:原始彩陶时期、商周、战国、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中国传统纹样;汉代时期“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应用载体,探索挖掘“四神纹”传统图案,整理合并素材;传统礼盒造型设计思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图案设计及礼盒包装设计应用思路。重点以汉代应用极为广泛的“四神纹”为设计主题,创新设计装饰图案,应用到中国传统文创礼盒包装设计中的包装装饰和造型中。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和设计中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文化自信中提升文化认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3.2.2 广西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纹样创新设计及包装设计应用
通过课堂讨论法、案例法、视频演示法,使用“课堂派”教学平台,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讲授知识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以广西壮锦(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为代表的非遗现状分析;从传统图案中提炼、结构、重组的方法;广西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纹样创新设计方法及在广西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思路。通过项目训练,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促进非遗传承与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增强创新精神、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培养[2]。
3.2.3 以中国红色文化为相关主题的图案设计及包装设计应用
将价值观引领的比赛引入课堂,针对真实的项目,提高设计要求标准,经过激烈的角逐,精心打磨完善作品,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如结合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公益命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相关赛事,通过实习法、案例法、视频演示法、课堂派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法讲授知识点:关于江西于都(长征第一站)、广西百色(百色起义)的红色文化故事;于都和百色的历史文化、特产、风景名胜、经济概况等;红色文化元素的提取、创意设计方法及应用至农副产品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的思路等。
以“百色红色文化元素在广西旅游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应用”为例,首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参观百色红色景区,收集整理相关百色红色文化素材、地域文化及当地农副产品包装设计资料,既向学生进行了红色文化教育,弘扬中国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职业素养,增强责任心。在提取百色红色文化符号时,指导学生运用提炼、解构、重组的方法将红色元素与地域文化融合,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创新图案并应用。如图1 所示,为百色田林八渡笋包装设计。田林八渡笋,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八渡笋笋体粗壮,肉厚肥嫩,清甜,品质佳,纤维含量低,营养价值丰富,受人们喜爱。因产于广西百色市田林县西部偏南,土地肥沃潮润的八渡乡山区而得名。此包装设计作品图案简洁,独特别致。多种色彩的应用使整个包装图案看起来丰富且有神韵。包装最大特点是把粗壮的竹笋破土而出坚韧不拔的形象与红色文化百色起义结合起来,提炼了百色起义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馆大门上的花纹和广西铜鼓,更加彰显百色地区的红色文化和壮族文化特色。运用的竹笋就像是坚定不移、壮阔的大山一样树立在百色起义纪念碑前,更加体现了百色起义高尚的精神,也赋予了竹笋不一样的意义。红色的飘带点缀了画面,使人的目光更加注意在了视觉主体上。百色起义纪念馆花纹围绕着整个图形,就像个花窗一样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柔美的造型具有独特新颖的美感。图形色彩采用经典的互补色——红色与绿色,与浅黄、浅蓝色进行搭配,更有视觉冲击力,同时体现出天然健康产品的特征。该包装正面把竹笋放在视觉中心,着重突出产品以及产品特色。这样的包装设计更能吸引消费者,同时起到了弘扬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图1 百色田林八渡笋包装设计(作者:张皓、屈馨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3],同时也提高了课程教学团队的教改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该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
1)思政元素融入装饰与图案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收集梳理时政热点、广西各地红色文化元素、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各类专业比赛的公益设计主题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课程思政元素搜集整理。基本构建起思政元素融入装饰与图案课程的教学体系,完成了教学大纲的修订,将思政元素融人装饰与图案课程的授课计划、教案、课件、课程项目设计、微课制作,完成了较为完整的配套教学教案及课件PPT 设计,结课后收集学生优秀设计作品[4],已将该课程学生的设计作品资料刻制光盘,进行资料存档,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将教学资源上传到“课堂派”教学平台,并在“课堂派”发布任务,收集学生作品,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2)学生课程设计实践效果显著。学生在装饰与图案课程结课作业,完成广西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纹样创新设计及包装应用、江西于都红色文化公益主题设计、以百色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图案设计及应用等项目,产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本课程结课设计以赛促学,融入思政主题:2022年全国高校数字设计大赛江西于都红色文化公益设计主题,在对学生训练设计技能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学生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设计实践效果显著,硕果累累:在结合“2022 第十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的项目设计中,指导同学们将图案设计应用到包装或者海报设计,共获得省级一等奖1 项(图2)、二等奖3 项、三等奖5 项,其中有6 名同学拿到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组委会颁发的我为家乡做设计志愿者证书。
图2 于都脐橙包装设计——第十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作者:赵政)
同时,将设计成果转化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如装饰画、包装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主题的项目等,指导的2022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赓续百色红色文创,创新红色文化教育、侗乡情——三江侗族非遗文化产品包装助力乡村振兴获得国家级项目。于2023 年4 月参加结题答辩合格,详见图3 所示的部分作品。
图3 《百色红色文创礼盒设计》(作者:任思琪、梁清兰)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装饰与图案课程的教学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教师需要深挖思政元素,并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有机融合,进而优化教学资源建设等,实现思艺融合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同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思政能力,大力推进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