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中,有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2023-10-25 03:03武江民高爽
党员文摘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上甘岭战役炮火坑道

□武江民 高爽

坑道内的志愿军战士正在接石缝里流出的水

志愿军后勤部队战士背负百余斤弹药箱,翻山越岭,保障前线战斗

灰暗的坑道里,捧在手里的苹果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又渴又饿的志愿军战士们喉咙不自主地蠕动着,可苹果在大家手里传了一大圈,谁都没有吃,又回到了连长的手中。

这是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的故事。43 个昼夜的炮火中,敌人为削弱志愿军士气,专打运输线,部队退守到坑道,弹药、饮水供应被切断,后勤战士很多时候连一个苹果都送不到前线。

在急难面前,火线运输员们突破密集的机枪封锁,拼尽全力,将弹药、器材、粮食、药品等送上去,将伤员和烈士遗体抢运下来,用热血和生命建起一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严密封锁:“一只苍蝇都别想飞进来”

树干被拦腰炸断,横亘在山坡上,一名志愿军战士隐匿其后,匍匐向前。四五个水壶被他紧紧抱在怀里,绑在身上,一刻也不松开,因为那是坑道内战友们生存下去的希望。

这张挂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照片,真实再现了上甘岭战役中,火线运输员为坑道内战士们抢运物资的场景。

纪念馆研究部负责人关小宇说,坑道中的志愿军常与饥饿为伴,坑道外的火线运输员,头顶就是敌人的炮火,在不足千米的运输线上,要翻越好几道封锁线,每一道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上甘岭战役中,敌人想快速解决这一场战役,在志愿军全部转入坑道作战后,敌人就将炮火对准了志愿军的运输线,宣称“一只苍蝇都别想飞进来”,企图将志愿军战士逼入绝境。

由于物资运不到前线,水成了坑道最珍贵的资源。有的坑道,战士们还能用舌头在石壁上一滴一滴地接水,润湿自己的嗓子;有的坑道连续几天都进不来水,只能用尿液解渴。

志愿军后勤部队战士顶着敌人炮火运送物资

在纪念馆中,有一张志愿军战士蹲在石壁旁,用一个小碗等待接石缝里流出水滴的照片。这名战士叫陈振安,他靠着石壁上流出的水滴,先后抢救和护理了300 多名伤员。

坑道内的志愿军意志顽强,后方运输部队也想尽一切办法运输补给物。当时志愿军后勤部紧急采购了数万斤苹果,派人往上甘岭坑道里送。可敌人的炮火封锁太猛,弹药都送不上去,何况是苹果。当时在战场上,曾有“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的立功标准。

冒死运输:“每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珍藏着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老旧的单机电话,拿起话筒,人们仿佛还能听见71 年前的声音。

那是志愿军战士牛保才维护线路时使用的单机电话。他常穿梭于炮火之间,抢修电话线,为前后方密切配合、积极部署战事提供短暂的通信讯号。

上甘岭战役中,牛保才的腿被弹片打伤,他忍着痛,爬到电话线的断线处,用嘴咬起一个线头,再用手拉起另外一个线头,在抢修中光荣牺牲。

志愿军战士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流血牺牲。上甘岭战役中,电话兵、担架兵、运输员组成了庞大的后勤部队。他们有的人用身体守护住了生命线,有的人则再也回不来了,永远埋葬在了誓死保卫的阵地上。

关小宇始终记得一个“十七壶水”的故事。这则故事记录在1956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一日》中,该书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向志愿军战士征集回忆录而写成。

山上的坑道已经断水好几天了,同志们的嘴唇都裂开了血缝,一些伤员躺在那里,时不时发出微弱的呼声,缺水成了志愿军坚持坑道战斗最严重的问题。山下,志愿军战士胡照春趁着天黑,和战友李友文背着十七只水壶去送水。

从山下到山上,原本熟悉的交通沟,早已被连日来的炮弹摧毁,变成了一排密密麻麻的弹坑。照明弹不定时地在空中炸响,天空如同白昼,他们只能缓缓向前挪动。突然,敌人发现了他们,手榴弹、子弹在他们身边响成一片,战友李友文牺牲了。

胡照春缓缓爬到李友文身旁,解下他身上的水壶,绑在自己身上。之后胡照春定定神,继续匍匐前进。每进一步,敌人的炮弹也愈加密集,他的左臂被打伤了,但还是紧紧抱着水壶,一寸一寸地向坑道口挪去。最终,在敌人扫射的前一刻,他翻身一滚,钻进了坑道内,为山上的战友们送去了生的希望。

牛保才在上甘岭战役中使用的电话机和线拐子

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后勤人员也群策群力,不断摸索着新的运输方案。首先,要求所有运输员要“详知细知”,熟记相关地形地貌、坑道位置、坑道口方位、形状以及分队的番号等。其次,要“轻装上阵”,着装、运量不要过重,每人以20 公斤为宜。此外,还要“间隔行进”,向坑道运送物资要以小组为单位且保持一定间距,减少伤亡率。

“为什么敌人阻挡不住我们的物资运输?因为战士们用身体和鲜血连接起了一条钢铁运输线。”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秘书长陈晨说。

百折不挠:“祖国是战士们最强大的后盾”

上甘岭战役中,战场上是坑坑洼洼的弹坑,而在鸭绿江畔放眼望去,几个横贯江面、已经破损的圆木桥墩,也散落在江面上。炮弹过后,志愿军正架起新的桥梁,源源不断地向战场继续输送物资。

1951 年8 月 起,为 对 志愿 军施加压力,敌军倚仗空中优势,把轰炸重点目标放到铁路运输线、车站、桥梁、隧道等处,进行所谓的“绞杀战”,妄图掐断前线作战物资的供应。

“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一头连着战场,另一头就是祖国母亲。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内,陈列着这样一组数据:“1950 年至1953年期间,安东市(现辽宁省丹东市)参战民工220947 人,其中随军赴朝参战民工2 万余人次;出动战勤大车41814 台,岫岩县5000 多名民工冒着战火连续三天三夜为志愿军抢运弹药……”

那时候,战场上的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志愿军战士关云庆是钢铁运输线上的一名卡车司机。1950 年,为保卫前线供给,新婚不久的他,自愿报名赴朝鲜支援。

1951 年1 月,关 云 庆 参 与 的一组军火运输罐车在通过清川江大桥后,突然遭遇敌机轰炸。情况紧急,司机全速行驶,与敌机反复周旋,直至躲进山洞隐蔽。

可敌机去而复返,对山洞口附近的车尾进行猛烈扫射,最后一节罐车被击中起火,车里运载的弹药开始发出爆炸声响。千钧一发之际,关云庆操作机车,把已经爆炸的罐车顶出山洞,利用列车惯性,将罐车推向山下,又将机车开回山洞。洞外,引燃的罐车轰然爆炸,浓烟滚滚,洞内的军火保住了。

不光是卡车,铁路和桥梁都成为敌人的轰炸目标。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位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域内的上河口铁路桥,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运输线。1950 年11 月初,敌军连续几天对上河口铁路桥狂轰滥炸。每次轰炸后,铁路桥都被志愿军及时抢修。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这座桥梁基本保持畅通。

敌炸我修、随炸随修,白天炸,晚上修,这就是志愿军采用的最简单也最实用的办法。没有车,就人挑、肩扛、马驮,战士们硬是在各种复杂地形上,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数据显示,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后方战场修复铁路路基640 公里,修复桥梁2294 座次,加宽公路8100 多公里,新修公路2510 公里。

如今70 多年过去了,作为历史的见证,鸭绿江断桥依旧挺立。现在的中国,拥有前所未有的运输保障基础,“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上甘岭战役炮火坑道
让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的上甘岭战役
雷霆炮火
上甘岭战役的战略复盘
苏联英雄“青年近卫军”在中国
战时指挥所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上甘岭战役”
义勇军进行曲
半干旱区石质坡面坑道式造林整地小气候效应观测初报
苏军实施炮火准备的特点和德军进行抗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