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合
“今年双节一起过,总得出门旅行一趟吧!”
在很多人心中,不少网红城市是念兹在兹,心向往之的旅行地。自今年春节开始,重庆、贵州、西安、喀什等地屡登国内热门旅游城市榜单,一次次火爆“出圈”,成为众多国内外游客美好的“诗和远方”。
重庆,是山城,更是江城,拥有雄奇的巴山形胜与秀丽的两江四岸,如今被众多网友称为“魔幻8D 城市”。每当夜幕降临,高低错落的楼宇建筑、散落人间的万家灯火、波光粼粼的江面倒影,这座散发着璀璨光芒的山水大都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早在清代,曾任巴县知县的王尔鉴,就已经在诗里把山城夜景的立体之美描绘得入木三分——“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
如今,人们在游览重庆南滨路时,会看到一处名为“黄葛晚渡”的地方。黄葛古树虽已不知所在,但在南宋抗蒙名将余玠的诗中,用一句“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还原了黄葛晚渡的场景——夕阳时分,过江的人排起长队,来往船只交相争渡。也许,在余玠的心中,“夕阳西下,人头攒动”的平民生活,远比刀光剑影的战场更令人向往。
渝中半岛是重庆的母城,滚滚长江与悠悠嘉陵在此汇聚奔腾。
这里是重庆最早开始筑城、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的地方。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的建成,重庆古城在渝中半岛逐渐成形。清代诗人何明礼以《重庆府》为题生动呈现了渝中半岛的繁华景象:“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重庆开埠以后,拉开了城市近代化的序幕,发展更为迅速。晚清诗人赵熙也用“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的诗句,描绘出开埠后重庆城商业繁盛、活力涌动的景象。
生活,因诗词变得浪漫。山城,也因诗词变得厚重。
如今,重庆旅游火热,连菜市场都“出圈”。其中,重庆石灰市菜市场、大兴村菜市场、建东综合市场、五村农贸市场、后峰岩农贸市场为打卡热门地评价数排名前五的农贸市场。
“喜欢一座城市之前,先爱上这座城的人和烟火气,菜市场是值得逛逛的。”到重庆旅游的杭州大学生王丽丽说,石灰市菜市场里的孃孃请她喝了很多老荫茶,亲切又可爱,自己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座城市。
在网上评论区,年轻游客来这里感受重庆地道市井味,重庆本地年轻人则回到这里,找寻家乡烟火气。除了美食测评、出行指南等“干货”,大小菜市场的评价区、笔记攻略,更是一本属于重庆旅行者烟火气的“当代观察录”。
北倚娄山,南濒乌江,远瞰巴巫,险要天成。这里是贵州遵义。
如今,这座遵道行义之城接续传承红色基因、努力讲好遵义故事,正在历史长河中开出更绚烂之花朵、结出更丰硕之果实。
88 年前,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为满足游客需求,遵义会议纪念馆开启了夜间开放模式,让游客在追寻红色记忆的同时,领略不一样的红色文化。身处其中,仿佛回到80 多年前的夜晚。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毗邻遵义会议会址的1935 街区,极具黔北民居建筑特色,红色氛围浓厚,包含红军街、1935 文化新天地、遵义纪念公园三个区域。在红军街上,常年活跃着一支由遵义市民自发组成的红色合唱团,嘹亮的歌声常常引得游客驻足。
红色基因已根植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如今,除了群众口口相传,长征故事宣讲团、道德讲堂、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都常年活跃在机关、企业、学校乃至田间地头。
“在遵义,红军故事像传家宝一样,叮嘱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忘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去向何方。”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孔宪权的孙女孔霞说。她从小聆听爷爷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立志长大传播红色文化。
红色基因永葆活力,成为遵义城市文化之魂。《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高山清渠》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频登荧屏,“红色圣地·醉美遵义”文化旅游品牌声名远播,遵义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关注度最高的目的地之一。
西安的“火”,藏在“房谋杜断”的“盛唐密盒”里,藏在大唐不夜城唐风古韵的沉浸式穿越里,藏在“让景于客”的文明风尚里,藏在处处彰显的“国际范儿”里,藏在西安因你而美的“城市气质”里……
西安大唐不夜城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位于西安曲江新区的大唐不夜城从白天的古朴温婉,逐渐转向夜晚的人声鼎沸,璀璨耀眼的千年古都,就此醒来。
不夜之城,一步一景。西安打造了一系列鲜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文旅融合新场景。“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演出,以沉浸式体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强劲输出,吸引着八方来客。
来自成都的苏女士在西安逗留了3 天,西安的“文艺范儿”给她和家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长恨歌》在真山真水间,让书中历史走到你我面前。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秦腔,吼出了秦人骨子里的自信与倔强……”
有网友说“西安是传统文化输出的天花板”。有着千年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西安,文旅元素俯拾皆是。
“千宫之宫”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处处体现着大唐盛世的恢宏大气;繁华街区随处可见的汉服少年,洋溢着千年古都的青春气息;越来越多的外国面孔,串联起这座都市的国际形象……截至目前,西安共拥有各类博物馆159 座,免费开放的数量达95%以上,平均每8.28 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位居全国前列。
“文化”,是舞台书卷中的精品展现,是艺术场馆的美妙输出,也是城市街巷中的娓娓道来。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元素,让西安更有层次、更具生命力、更赢得人心,不断释放着顶流“西引力”。
莽莽昆仑,漫漫丝路。山水含情,岁月知味。2000 多年前,丝绸之路驼铃声起,喀什便在华夏文明的滋养中生长。历史文脉延绵不绝,文化遗存璀璨丰富,自然人文交相辉映。
喀什古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至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古城里的街巷纵横交错、建筑高低错落,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迷宫式城市街区。
喀什古城的每个清晨,都有别样惊喜。
晨光熹微时,长号响亮、鼓点飘扬、丝竹悦耳,喀什古城开城仪式准时上演。演员与游客在欢快的乐声中纵情舞动。在这里,汉代的“班超”与清朝的“香妃”同台迎客,骑毛驴的“阿凡提”和穿着艾德莱丝绸的当代少女翩翩起舞。
分布在古城各处的遗址故居、亭台楼阁,无声地诉说着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汇聚交融历史。事实证明,喀什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喀什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更是喀什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喀什
走进喀什古城,曲径通幽的街巷,错落有致的民居,随处可见的木雕、铁艺、绘画,无不展示着这里的悠久历史和浓郁风情。如今的喀什古城已是闻名海内外的“活的古城”。
往事越千年。今天,航空快运和中欧班列“钢铁驼队”缩短了喀什联通国内外的距离,这座丝路重镇的文化经贸交流枢纽地位逐步凸显、国际大通道建设日新月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昆仑流韵,古道遗珍。扎根中华文明沃土,丝路明珠熠熠生辉,生机勃勃。喀什,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持续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