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艳芳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是一家集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和分销零售为一体的综合食品产业集团。集团围绕“成为上海城市居民主副食品供应的底板,成为安全、优质、健康食品的标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食品产业集团”的使命愿景,聚焦“食品产业与供应链、城市食品保障服务与资产经营管理”的主责主业,打造“4+6+2”的产业和管理体系,构建“产业+服务”融合共生的生态圈。2022年,集团资产总额达到2801亿元,营业收入1376亿元。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74位,位列上海制造业企业百强第7位。
集团的创新发展工作紧紧围绕构建“实力光明”的战略目标,努力突破食品工业和现代农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大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创新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度。
集团成立创新发展委员会,由董事长担任主任,总裁担任第一副主任,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创新发展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审议集团创新工作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制订、实施、评估和考核;审议集团创新项目管理、创新成果评价、创新激励办法等相关制度;推荐政府和行业科技进步奖,组织评审集团创新成果奖。二级子公司和重点三级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目前拥有市级以上创新机构35家,包括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外,中垦种业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光明牧业获得农业农村部南方奶牛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为营造集团“创新奋进”的文化氛围,激发一线人员创新动力,集团发布《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不断加大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商业模式转型和管理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对于税务部门认可的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及加计扣除部分视同于主业利润;表彰在科技创新、商业创新和管理创新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集团修订《创新成果奖评审细则》,优化了集团创新成果奖的申报、评审流程。并对集团系统内2016-2021年期间的创新成果进行评审和奖励,其中23项成果获得集团创新成果奖,20项政府科技成果奖获得相应的配套奖励,累计奖励金额651万元。
根据子公司不同的功能定位,科学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和权重,确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实施分类考核。落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传递创新使命责任,集团与二级子公司签订创新使命责任专项考核协议,围绕创新投入、创新人才、行业引领和创新项目等方面对二级子公司的创新工作开展专项考核与评价,初步建立了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营造了创新氛围。
截至2022年底,集团拥有中级职称2716人,高级职称45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31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名、上海科技英才1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1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3名。从专业领域分类来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师数量最多,有219人;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和农业推广研究员共94人。从专业人才分布来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肉业、乳业、粮油和远洋捕捞等领域。从年龄结构来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最多的是70后,共有143人,约占46%;其次是80后有96人,约占31%;60后有74人,约占23%。从学历结构来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多数为本科学历,共193人,约占总人数的62%;其次是硕士学历,共72人,约占23%;专科学历占12%,博士学历占3%。
2022年集团创新投入约8亿元,其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亿元,数字化转型支出约2亿元,其他创新活动支出约2亿元。创新投入主要用于企业产品研发、品牌焕新、技术改造和绿色发展等。
近5年,累计实施创新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7项,上海市级项目16项。其中“乳与乳制品加工靶向物质危害控制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助力光明乳业开发上市了“致优”“如实”等深受广大市民热爱的产品。“蔬菜产业园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智慧、健康、生态、美丽一体化猪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氮高效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藜麦种质创新与新品种栽培配套技术的优化研究”“智能化温室花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为集团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花博园区建设与智慧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上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保障了花博会的精彩呈现。
近5年,集团系统内农业企业共获得植物新品种49项,主要集中在粮食和花卉等领域。其中,花卉新品种18项、水稻新品种17项、小麦新品种6项、玉米新品种6项、食用菌新品种2项。集团系统企业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要集中在乳制品质量控制技术、奶牛养殖技术、植物育种技术和黄酒酿造等重点领域。其中光明乳业参与的“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奶牛育种公司主持的“上海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种业主持的“香石竹、百合、菊花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集团通过建设花博园、光明田原、东滩源、紫藤园、番茄产业园等创新示范基地,加速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构筑高品质市民体验的新高地。以种养循环、绿色生态为特色亮点,打造光明现代种养循环产业先行片区,星辉蔬菜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并获得农业农村部首批生态农场和上海市生态循环示范基地。聚焦光明母港现代种业创新区,构建种源农业、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创意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集聚发展的生态圈,打造高科技绿色农业的战略高地。
未来几年,集团将持续实施创新驱动高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创新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度。
市国资委从2022年开始,扩大了创新的范围。创新投入包括: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数字化转型非研发部分的经费支出和其他创新活动经费支出。集团在预算管理中,将创新投入和研发费用作为重要的指标进行跟踪,确保重点创新项目的可持续性。企业的创新投入主要用于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品开发、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焕新等方面,特别是加大对创新人才培养和培训的投入力度。
1.高蛋白强链工程。一是养殖端,严抓生物防疫,提高奶牛、生猪、水产的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二是持续保持新鲜产品的行业领先地位,打造“15天巴氏奶”产品群;三是打造具有行业领导力的高蛋白产业,培育品质高、口感好的高端猪肉产品,增加进口牛肉的深加工,开发牛排、牛肉预制菜等产品。
2.现代种业创新工程。积极参与种业振兴行动,在粮食、花卉、奶牛、生猪等核心产业的种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机制,构建种源农业集聚发展的生态圈。提升粮食种源整体发展合力,建设中国节氮水稻研发中心,实现粮食种源走向全国市场。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花卉种源种苗新品种,打造“育、繁、推、服”一体化的花卉产业集聚区。推进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建设,建成国家级核心奶牛育种场1家。组建高健康度的种猪核心群体,构建多性状的育种数据库,形成优质高效生猪繁育体系。
3.品牌食品焕新工程。一是加快品牌年轻化和活力化研究,开发创新型的品牌食品和休闲食品,打造品牌体验店,提升品牌食品的动态竞争力;二是加强品牌内容资产的构建和积累,发挥集团品牌的集群优势,增强品牌竞争力,强化城市记忆标签;三是振兴老字号品牌,“玉棠”推出低GI民用糖,努力成为全国甜味调味品头部品牌,“佛手”推出低盐、低卡、健康调味品系列,“福新”推出小包装面粉,拓展烘焙新业务。
4.服务融合创新工程。一是优化集团冷库等仓储资源在长三角的空间布局,构建多层次、多点布局的批发市场和高品质物流冷链重要综合节点,全面融入城市服务智慧物流生态圈,服务长三角消费需求升级;二是推出生鲜、预制菜、鲜食、团餐等光明城市厨房产品,打造“光明味来”“正阳定食”学生餐、老年餐服务体系;三是建设兼具老年日托、老年食堂、康复保健等功能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成为社区民生保障服务的重要组成板块。
5.绿色低碳示范工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绿色生态发展要求持续提高,未来发展面临的红线、高压线、底线越来越多。在现代农业方面,坚持以种养循环、绿色生态为特色亮点,在五四区域打造光明现代种养循环产业先行片区,在崇明和大丰区域构建循环农业产业联盟;推动食品加工企业的节能改造,围绕乳品工厂制冷系统、罐头生产和炼糖工厂等领域,推动生产线技术改造,挖掘节能潜力;在工业、农业、商业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双碳”路径的前瞻性研究,统筹考虑节能、减排和碳汇的平衡。
6.数字化赋能创新工程。一是加快智慧农业示范建设,围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田、农时、农机、农艺、农管、农资、农事,通过无人飞巡、驾驶、飞防、智能灌溉等技术构建全方位的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场景,打造一套智慧农业运营平台,建立一个千亩无人农场示范点。二是建成乳业产业链协同及全渠道运营平台,通过建立全域系统运营中心、优化工厂生产管理分析系统和对灌装线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乳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环节状态系统和信息展示,实现线上线下流量入口融合。三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更好触达并服务消费者。
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对标先进,重点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优化关键岗位团队的知识结构和岗位架构,设置管理序列与专业技术双通道发展的岗职位体系,重点科技创新企业应在经营者团队或专业技术岗位体系中设立首席职务;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通过科技攻关、项目锻炼等方式完善培养机制,健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聘体系;注重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等指标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对在创新工作中业绩成就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技术人员,大力激发基层人员的创新活力不断促进创新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