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钧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场播火之旅,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饥寒交加、艰难险恶的万里征途上,红军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注重实效的战地鼓动,激励官兵斗志、发动组织群众、扩大红军影响、感化瓦解敌军,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宣传队、工作队、战斗队
长征路上,红军有多个专职演艺团体,称为“剧社”,如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战士”、“战斗”、“工农”(后改名“前进”)剧社;红三、红五军团的“火线”、“猛进”剧社;红71、75、78师的“火光”、“火花”、“火焰”剧社等。人员统称“宣传员”。
各剧社虽有专职宣传员,但演出大型剧目多会因人手不足,需到部队邀请战士、干部来客串角色,如排演大型话剧 《杀上庐山》,时任红一军政委的聂荣臻饰宋子文、保卫局局长钱壮飞饰蒋介石、政治部秘书童小鹏饰宋美龄、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饰德国顾问塞克特等。杨尚昆、罗瑞卿、罗荣桓、刘亚楼等红军将领,都曾应邀来剧社登台演出。
长征路上的宣传员,个个才华出众、乐于奉献。时任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的李伯钊,是军中有名的女艺术家,擅长歌舞,精于戏剧、音乐创作,担任多个剧社的创编、导演。为做好文艺宣传,她跟随红二、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一路创作出戏剧 《无论如何要胜利》《一起抗日去》,歌曲 《打骑兵歌》《两大主力会合歌》,舞蹈 《红军舞》 《雅西雅舞》 等40多个(部)展示红军英雄气概、宣传北上抗日、表现民族团结的优秀作品。
苏区政府秘书危拱之能歌善舞、能言善讲,在凄风苦雨的行军途中,月明星稀的露天营地,都能听到她宣讲的嗓音、动人的歌声。时任“战士剧社”分队长的高励,晚年仍熟记危拱之长征途中唱的 《凤阳花鼓》 :“红军强,红军强,千难万险无阻挡,行军路上揍老蒋,北上抗日打东洋。”
红军每进入一个村寨,宣传员除了演出,还要宣讲党的政策、红军的主张,教唱红色歌曲;布置召开群众大会会场,组织召开群众座谈会;清查、登记没收的土豪财物;征集、购买军粮;动员进步青年参加红军等。清晨,宣传员要提前起身,到部队即将行进的路上贴标语、写口号,收集木棒、柴草等搭建“鼓动棚”,说唱时用来遮雨挡风;同时还要在“鼓动棚”里给战士们烧开水,为伤病员煮稀饭;部队通过后,又要帮助后卫团做好收容工作。
时任红军俱乐部主任的罗瑞卿曾回忆说:“剧社不单单唱歌、跳舞、演戏,更重要的是做部队的政治宣传和群众工作,是军中的宣传队、工作队、战斗队。”
战火硝烟中创作
艰苦条件下演出
长征路上,宣传队创作、演出的文艺节目,几乎全部取材于部队生活、战地实际。1935年5月初,红军抵达金沙江畔,两岸危崖高耸,江面水深流急,对岸守敌不时打来冷枪,背后的追兵也步步逼近。为激励红军英勇渡江,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陆定一在战地写出歌词《过金沙江》,配以当地民歌曲调:“金沙江流水响叮当,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河流急,更不怕山高路又长。我们要渡江!我们要渡江!”
同时,红一师宣传科长彭加伦也创作出 《渡金沙江胜利歌》 :“铁的红军勇难挡,要胜利渡过金沙江。帝国主义吓得大恐慌,蒋介石弄得无主张,我们真欢畅。革命的运动,发展了个新局面,有把握解放川陕甘!”
宣传员刚唱起这两首歌,就在军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来找宣传员抄写歌词。当天,每个连队都响起振奋人心的歌声“常胜的红军来渡江”,“要胜利渡过金沙江”。
1935年夏,军团宣传部长黄镇发现路边有许多丢弃的破草鞋,激发起他的灵感,决定写一部展示红军睿智威猛、敌兵愚蠢无能的话剧。他和剧社同志在行军中商议剧情、策划场次,宿营时讨论人物、写作台词……没几天, 《破草鞋》 创作完成,全剧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讥笑嘲讽的手法,鞭笞了国民党军队的软弱怯懦、狼狈不堪,颂扬了红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在庆祝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联欢会上,“猛进剧社”首演话剧 《破草鞋》,受到官兵的一致好评,毛泽东连连称赞:“好戏、好戏!”朱德竖起大拇指说:“这出戏看得才过瘾喽!” 《破草鞋》 从此扬名,各剧社纷纷排练,在长征路上久演不衰。
长征途中,剧社的各种条件十分艰苦、简陋。演出道具多依据需要自制:竹条做镜框,染上墨水就是眼镜;将棉絮染黑,粘在脸上就是胡子;一顶破草帽,可扮放羊娃;一杆红缨枪,能演儿童团。他们把打土豪没收的服装收集起来,演资本家就穿西服、打领带,填个大肚子;演地主就穿长袍、套马褂,端个水烟袋,让观众看了就知道人物的身份。
晚间演出需要照明,就把带油脂的松树皮剁成小块,用铁丝捆成篮球大小,挂在横竿上点燃。一个松皮球可燃烧近2个小时,大些的露天舞台要点五六个,亮如白昼,但散场后每个演员的鼻孔、眼角、眉毛都沾满黑漆漆的烟灰。
激励官兵征服危境、战胜险阻
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官兵们常常昼夜连续行军,许多人疲惫得边走边打瞌睡,有时一个摔跟头,后面会绊倒一串。每遇这种情况,宣传员就站在路旁,特别是狭道、山隘等险要的地方表演快板、说唱:“同志哥,快快走,把敌人甩在大后头;同志哥,勇向前,红军就是不怕难……”节奏明快、通俗简要的鼓动,让官兵们精神抖擞、困顿舒缓,在轻松中加快了脚步。
翻越雪山时,宣传员与大部队紧紧相随,用歌声、口号、锣鼓为官兵鼓劲加油。老红军高励晚年时回忆说:“一鼓作气爬到雪山半腰,忽听前面传来‘呱哒呱哒的竹板声,是宣传员刘乾益在说快板:‘翻雪峰、看本领,比比哪个是英雄,看谁最先到山顶……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也急促了,大家又餓又累,很想歇一会儿。这时,宣传员们又鼓励大家:‘同志们,山顶不能停留!不活动会冻僵,加油啊……”
草地行军时,宣传员的鼓動方式机动灵活。战士们疲劳了,宣传员就说唱鼓励:“同志们,别泄气,你帮我,我帮你,齐心协力过草地。咬紧牙,鼓足力,穿过草地是胜利……”看到某同志力气足、走得快,就编几句顺口溜表扬他:“这个同志走得急,把敌人甩下几百里,这个同志两腿快,走出草地拿奖牌……”走得慢的听了,会加快脚步赶上来。
当时,宣传员创作的 《过草地》 歌,官兵人人会唱:“六月里来天气热,黑水芦花青稞麦,穿过草地为哪个?为了苏维埃新中国!”
1936年4月,红二方面军摆出攻打昆明的阵势。蒋介石惊慌失措,紧调重兵增援,红军却突然回师,攻克了兵力空虚的楚雄、丽江等13座县城。部队迂回奔袭、浴血激战的10多天里,各军团剧社在炮火硝烟中演出了30多场,鼓舞官兵的斗志、增强胜利的信心。
架起沟通群众、民族团结连心桥
长征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反动豪绅在百姓中散布谣言,污蔑红军“杀人放火、抢男霸女”,“青面獠牙、专吃人脑”等,被欺骗的群众对红军产生恐惧,甚至抱有敌意。许多地方的居民闻听红军要来,便封埋水井、掩藏粮食,拖家带口地远远躲避。
1935年3月,红军进入黔北桐梓地区,许多百姓被谣言吓得四散躲藏,但留守老人们偷偷望去,见红军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就三三两两走出家门。宣传员王泉媛、洪水等人立刻向他们宣讲“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为穷人翻身打仗……”等。见女红军说得有理,讲得感人,老人们消除了恐惧,四下一招呼,躲出去的人陆续回来了,宣传队借机演出小话剧 《苛捐杂税多如毛》,揭露军阀欺压百姓、拉丁派款、强行收税。戏演到高潮时,群情激愤,在宣传员带领下齐声高呼:“支援红军!”“打倒国民党!”“消灭反动派!”
话剧演完,群众兴犹未尽,宣传员又唱起 《当兵就要当红军》 《红军歌》 等,许多青年深受感动,当即要求参军。几天后红军开拔,桐梓县有千余名青壮年入伍。
长征,30%以上的路途是苗、瑶、彝、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大多或空旷偏远、或山高林密,群众对外界情况所知甚少,加之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很难消除他们对红军的戒备和敌意。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红军制定出较为完整的民族政策和执行细则,宣传队把政策与细则的主要内容编进文艺节目,沿途为各族群众宣传演出。
1936年2月,红二方面军抵达黔西北苗族聚居地,十几名宣传员在当地向導(翻译)的带领下来到苗寨,通过翻译向群众讲述“共产党为人民求解放、红军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道理,并演唱 《红军歌》 《苗家救星》 等,跳起苗族舞蹈,学唱苗族山歌。苗寨群众深受感动,也即兴填词,唱起山歌:“苗山的树林根连根,苗家和红军心连心。”
1936年5月,红军抵达甘肃静宁回族集聚地,宣传员分成小组,召集回族群众开座谈会,宣讲党的民族政策,还为回族同胞扫院劈柴、担水洗衣、表演文艺节目、教唱红色歌曲等。见到宣传员的所作所为,回族群众感动地说:“常有各种各样的队伍经过,还从没见过这样的仁义之师!”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纪实文集 《红星照耀中国》 中写道:“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
感化、瓦解敌人,扩大红军队伍
长征路上,面临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红军除了英勇阻击、战略迂回等,还采取政治攻心、文艺宣传等方式,感化、瓦解敌人。
1935年,红军编印出 《痛苦士兵》 的小册子,以五言口号诗形式揭露日寇入侵、蒋介石不抵抗的事实,鞭笞军阀的腐败堕落、欺诈盘剥,诉说白军基层士兵的压抑愤恨、迷茫痛苦等。宣传员每到阵前喊话,都首选 《痛苦士兵》 的内容,让敌人了解红军“打仗为穷人”、“北上去抗日”的主张,认识到“当兵当红军”、“弃暗来投明”才是正确出路。
1935年10月20日,红军發起直罗镇战役,战斗接近尾声,有一股敌军守在一个坚固寨子里,红军久攻不下。剧社就组织20多名宣传员,登上与寨子对峙的山头,拿着硬纸板做的话筒,朗读 《痛苦士兵》,然后用当地方言合唱 《当白兵苦得很》。喊话、唱歌持续了近1个小时,守敌的精神防线完全崩溃,打出白旗,全部投降。
这次战役中,红十五军的一个连在葫芦河区域,与东北军109师的一个营遭遇。面对强敌,宣传员唱起 《松花江上》 《流亡曲》 等。东北军官兵被情真意切的歌声打动,悄悄撤离了阵地。第二天,许多东北军官兵带着武器前来投诚,要求参加红军,北上抗日,打回老家去!
长征途中,宣传队还担负争取、教育俘虏工作。时任红一方面军宣传干事的李兆炳,创作出一部表现白军士兵受黑心上司奴役驱使、欺压盘剥悲惨经历的歌剧 《血汗为谁流》。遵义战役中活捉千余敌兵,为教育、感化这些俘虏,宣传员为他们演出这部歌剧。刚开始,俘虏不屑一顾,当演到一半,有些人被感动,掩面落泪;又看了一会儿,俘虏对蛮横凶暴的“军官”义愤填膺,振臂高呼:“不给国民党卖命!”“我们要参加红军!”
埃德加·斯诺对红军用文艺宣传感化、瓦解敌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在 《红星照耀中国》 中写道:“他们设备这么简陋,可是却能满足真正的需要……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
长征途中的文艺宣传,战胜了行军打仗的危境,克服了自然环境的险恶,以及物质匮乏、条件简陋等一系列艰难,为长征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生动体现出长征精神的文化内涵,谱写出一部永远铭记史册的华章典卷。
选自《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