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
1940年7月8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粟裕率主力抵达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江都区)塘头镇,与陈毅领导下的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师。7月12日,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从此,粟裕与扬州结下不解之缘。40多年后,他病重之际,还念念不忘苏中(扬州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抗战史的编撰工作,不忘与根据地军民的深情厚谊……
谋划东进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江都塘头进行整编,所属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接着指挥部召开会议,讨论建立抗日根据地问题。粟裕提出进取泰兴黄桥,并详细阐述理由:黄桥控制长江通道,威胁日寇重镇,切断顽军联系,便于进一步向东发展;黄桥地区曾经是红十四军活动的中心区域、群众基础好。粟裕的意见得到了陈毅和绝大多数同志赞同。东进黄桥的方案经军部转报党中央后,很快得到批准。
为了使部队适应即将到来的新情况、新任务,出发前,粟裕多次深入纵队找指挥员谈话,让他们了解即将到来的作战对象和作战规模,强调新四军挺进苏北后,情况变化了,军事上必须来一次转变,即由游擊战向运动战转变。他在指挥部参谋工作会议上指出:對于正在向我们进攻的顽固派军队,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实行主力战、歼灭战、运动战的自卫作战方针,集中主力进行会战,在会战中歼灭敌人。他还要求部队第一要绝对服从命令,第二要严格遵守时间,第三要树立兵团观念,第四要协同一致。
1940年7月26日,陈、粟率部东进,29日相继解放黄桥等地。10月上旬,韩德勤亲自指挥26个团3万余人,向黄桥发起进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集中主力、各个击破,歼灭韩顽主力12个团、1.1万余人。黄桥战役的胜利印证了粟裕的预见,为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敌进我进
皖南事变后,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1师,粟裕被任命为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后又担任师政委、苏中军区政委、苏中区党委书记等职。
1941年,日军集中兵力向刚建立不久的苏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为粉碎敌人的进攻,粟裕制定并实施了“敌进我进、要点争夺”的作战方针,决定派出主力部队到被日伪军占领的江都、高邮、宝应地区(今均属扬州市)去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根据粟裕指示,6月,惠浴宇带1个加强连重返江都,建立江(都)高(邮)中心县委和江高行署,并与此前在江都樊川一带活动的新四军1旅3团1营合编为江高独立团。9月中旬,1旅2团以挺进支队名义,由泰县西进高邮、宝应,活动于北澄子河以北、子婴河以南地区,并取得周庄战斗胜利,歼灭日伪军200余人。10月初,2旅6团2营以淮宝支队名义进入高邮、宝应交界的临泽地区活动。
接着,6师18旅由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率领北渡长江,分批次进入江高宝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是年冬、次年春,18旅和江高中心县委派出大批民运工作队,部队则以连为单位,深入广大乡村,宣传发动群众,开展统战工作。这期间,新四军粉碎了日伪军三次“扫荡”,并向江高宝境内的日伪军开展连续反攻,先后攻克真武庙、马棚湾、王通河等敌据点,扩大了活动范围,淮宝以南地区逐步连成一片。
至1942年3月,江高宝根据地面积达到900平方公里,游击区达到1200平方公里。江高宝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了苏中抗日根据地,极大增强了苏中抗战军民的力量,加强了与淮南、苏北根据地的联系。
在连续取得胜利后,粟裕也决定抽出时间来安排个人的婚姻大事。1942年12月26日,粟裕与在1师师部担任机要秘书的扬州姑娘楚青经过3年的相识、相知、相爱后,在黄海之滨一个名叫石家庄(现如东县石庄)的小村里结成终身伴侣。
谋取车桥
1943年4月,日伪对苏中四分区开展“清乡”,新四军1师主力和后方机关转移到二分区三仓地区。三仓地区范围狭小,这么多主力部队、领导机关和后方单位难以应付日军的“扫荡”。粟裕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决定在宝应县的车桥、泾口、曹甸地区开辟新区以容纳1师主力和机关。为此,他命令主力7团分批进入兴化境内,并向宝应进军;命令18旅52团主力和高邮、宝应地方武装,积极向界首、临泽、沙沟以北,宝应、曹甸、安丰以南地区发展。
6月,粟裕奉命去新四军军部驻地盱眙县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他借此次军部之行对沿途地形、敌情作了实地调查,进一步完善了车桥作战构想。特别是在返回苏中时,粟裕没有走原路,而是绕道宝应一带,预先勘察战场。在宝应射阳湖边的顾家庄,粟裕冒雨找村里的人谈话,仔细询问附近的交通、地形及日伪军驻防情况。车桥战役时,新四军正是从这里突然向日军发起进攻的。
1944年2月,在苏中区党委扩大会议上,粟裕提出在苏中一分区高宝地区的车桥、泾口、曹甸地区组织一次大规模战役,解放车桥及附近地区。苏中军区决定粟裕负责战役全面指挥,叶飞副师长担任战场指挥。3月5日,新四军1师发动车桥战役。此役共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5人、伪军483人,宝应、淮安以东方圆百余里地区也全部解放,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车桥战役的胜利,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
湖荡情深
1944年3月,苏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迁入宝应西安丰、射阳湖、水泗等地。粟裕居住在西安丰固晋村5组乐夕元家。乐家腾出东厢房让粟裕夫妇居住,堂屋给粟裕及师部办公用。在这里,粟裕领导苏中区党委的整风运动;领导1师部分主力开展大练兵;领导苏中军民英勇抗战,使苏中抗日根据地不断拓展,人民武装迅速壮大。粟裕夫妇和房东亲如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固晋村的日子里,粟裕发现农民缺少农具,尤其是水车和农船,即安排部队的能工巧匠制作了几十条(架)木船和水车,分给农具紧缺的农民。他用自己的坐骑送固晋村青年参军,鼓励乡亲们把子女送进新四军。粟裕在固晋村度过了8个多月时间,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真心爱戴。
194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向华中局发出 《关于发展苏浙皖地区总的方针和部署》 的指示,决定新四军1师担任南进任务。1师开展了全面的扩军运动,迅速将一部分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以保证主力南下后苏中留有足够的兵力。
为了做好渡江准备,粟裕多次召开座谈会,征询各级干部和沿江居民、船工、渔夫的意见,最后决定分成东西两路渡江。东路由刘先胜、陶勇等,率特1团、特4团和机关后勤,从江都地区的嘶马、大桥间渡江,经丹阳、句容南下。他本人率领西路第7团和干部队从淮南出发,在仪征、东沟(六合城东南)间渡江。这年底,在粟裕的指挥下,万余人的部队和干部顺利抵达目的地。
1945年1月13日,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未到职),刘先胜为参谋长。华中局委托粟裕以华中局代表名义全面领导江南、浙东两个地区的党委工作,建立全面统一的指挥。
鏖战高邮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但盘踞在高邮城内的日伪军仍在负隅顽抗,接受蒋介石的命令,不向新四军投降;蒋介石也不断制造摩擦,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9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指示“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9月下旬开始,蘇浙军区部队逐步撤回长江北岸。11月10日,华中野战军正式组成,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下辖4个纵队。
在华中野战军组建过程中,粟裕及时把注意力集中到未来战争规律的探索,以及作战方向的选择和战场准备上。粟裕从战略全局及其发展趋势考虑,必须在华中地区南北两线各组织一个战役:在南线,组织高邮邵伯战役,攻克并控制高邮、邵伯、泰州一线,粉碎蒋军沿运河北进分割华中解放区的企图,解除南线蒋军对两淮的威胁;在北线,组织陇海路东段战役,破坏并控制徐州至海州(连云港)段铁路线,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创造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在战略上互相配合的广阔战场。
高邮邵伯之战在12月19日打响。粟裕把指挥所设在离邵伯镇几里路的一个小村子里,就近指挥七纵作战。20日七纵攻占邵伯,歼灭日伪军2000多人,其中日军150多人。
邵伯战斗一结束,粟裕就赶到高邮,对总攻作具体部署。他指示:主攻方向是北门和南门,尤其是北门。为减少伤亡,粟裕要求部队尽量在夜晚将交通壕挖近城墙,用麻袋装土把工事垒成与城墙同高甚至高于城墙的半月形堡垒,每隔几十米一座,以轻重机枪压制敌人。
12月25日晚,攻击部队首先突入南门,接着城西北方向担任攻城突击队的第7团也突入城墙。经过5个多小时激战,守敌大部分被歼。攻克高邮之战,歼灭日军1100多人、伪军第42师师长王和民以下官兵5000多人。高邮邵伯战役是新四军对日寇最后一战,它的胜利粉碎了蒋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大大改善了华中南线的战略态势,为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
粟裕在長期血与火的斗争中认识到,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把握全局形势,深刻理解战略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作出正确决策,引导战争取得胜利。从1940年7月率部进入江都至高邮战役胜利结束,粟裕多次在扬州地区进行战略谋划、训练部队和指挥作战。他完成了新四军部队从运动战向游击战、又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两次成功的战略转换,开辟和巩固了苏中、苏南和苏浙根据地,创建了党、政、军组织,同时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选自《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