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速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 330038)
[关键字]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党和国家将推动乡村振兴作为新时期开新开局的重要战略支撑。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为世界各国人民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这并不是我国消除贫困问题的终点,而是我国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巩固提高脱贫攻坚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脱贫攻坚成果能否得到进一步巩固,关系到乡村振兴能否顺利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
本文以A 市的农村地区为研究范本,研究其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以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通过对A 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进行研究,也会进一步为周边地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指导建议,为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理论力量。
本研究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A 市四个贫困村、四个非贫困村及三个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点进行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以了解A 市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脱贫居民当前的生产生活状况,并进一步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A 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通过对四个贫困村、四个非贫困村和三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100 名脱贫居民(其中异地搬迁户46 人、未异地搬迁户54 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问卷100 份,最终回收调查问卷98 份,剔除无效问卷2 份,最终有效问卷96 份。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年龄段为18 岁及以下(3 人)、19 ~30 岁(14 人)、31 ~40 岁(21 人)、41 ~50 岁(32 人)、50 岁以上(26 人)分别占比为3.13%、14.58%、21.87%、33.34%、27.08%。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发展,95%的居民对当前生活感到十分满意,他们认为党和政府的脱贫政策改善了他们的物质生活和居住条件;5%的居民对当前的生活不太满意,他们认为党和政府虽然解决了他们当前的生活和住房问题,但这只是暂时,这部分居民年老体弱,除了种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每个月的扶贫金也只能够勉强维持生活;无不满意情况。
46%的人对此满意,53%的人对此不满意。通过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两极分化较严重,年轻人对于政府安排的工作普遍感到不满意,老年人对此满意度较高。18 ~40 岁人群的不满意度高达92%,满意人群仅有8%;40 ~70 岁人群满意度达86%,不满意度有14%。同时,在调查研究中也会发现,年轻人对于政府安排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不满意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认为工资低,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第二,认为工作不好,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望;第三,不愿进厂,不喜欢单一枯燥的工作;第四,自尊心较强,认为需要政府安排工作是一件丢人的事。
对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发现,住房安排满意度达100%,未有不满意的居民。政府对脱贫户的住房安排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异地搬迁,二是对于不愿意搬迁的贫困户就地对其住房进行改造,政府报销大部分的改造费用。在调查研究中,异地搬迁户占46%,未异地搬迁户占54%。
未异地搬迁户:76%的居民对此不满意,24%的居民对此满意。大部分居民认为,驻村扶贫干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他们只是平时收集收集脱贫户的个人信息,了解其动向,对于有困难的脱贫户也只是打电话表示安慰,并不能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对自己生产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异地搬迁户:82%的脱贫户对此满意,18%的脱贫户表示不满意,他们认为,当地干部在生活方面给予了他们帮助,帮忙解决了子女入学等问题。
根据对A市防返脱贫帮扶政策的了解和对四个贫困村、四个非贫困村和三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A 市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当地贫困户带来了实惠,解决了很多困扰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地宣传部门对防返贫政策的宣传不到位,这导致部分脱贫户对当前政策认识了解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国家的良好政策来帮助自己。例如:对医保报销比例不了解,有的村民生病了怕花钱也不愿意去医院,从而积小成大,对自身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还有的村民不知道医保可以报销大部分医疗费,为了医疗费用弄得家徒四壁,从而有了重新返贫的危险。
从对当地干部的满意度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异地搬迁户对干部的满意度高,而未搬迁脱贫居民对当地驻村干部的满意度较低。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那是因为异地搬迁居民处于A 市市中心,当地干部直接受到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力度大,对工作不敢懈怠,对相关政策的执行比较到位;而驻村干部大多数工作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所谓“天高皇帝远”,受到的监管力度低,容易工作懈怠,再加上对于上级的政策未深入理解,政策执行只是按照皮毛办事或不到位,形式主义较重,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布置的相关任务,容易引起当地村民的不满。
A市部分乡镇政府对于脱贫产业的引进存在盲目现象,部分区县不顾本地方的实际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盲目引进在其他地方取得良好效果的产业来助力本地方的经济发展,最终因水土不服而失败。不但造成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使广大老百姓丧失对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打击村民发展致富的积极性,不利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完全消极贫困并非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消除贫困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部分地方政府急于求成,欠缺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于长而有效的发财致富方案常常缺乏考虑,只考虑短期效应,从而拖慢了脱贫村的发展速度。
A 市在防返贫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足,本文就调查研究过程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希望能为A 市农村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一份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策只有被人民所熟知,才能充分发挥其该有的作用。脱贫居民长期居住在农村,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政策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高大上的东西,大多数脱贫户对其并不感兴趣,也很少被脱贫户所熟知。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对脱贫户的政策宣传工作,同时在宣传相关政策时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当地脱贫户的认知能力水平,以脱贫户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被脱贫户所了解,同时也更能被脱贫户所记住。政策被脱贫户了解后,他们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政策来增加收入,摆脱返贫的困境。除此之外,他们也能根据政策的要求来对帮扶干部进行监督,监督其行为准则是否符合政策的要求,一举两得,更加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
驻村干部始终是工作防返贫斗争第一线的,驻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的成果能否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在本次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部分驻村干部存在着对工作认识不清、对政策执行不到位、对驻村贫困户家庭不了解的情况,这种情况将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产生消极的影响。A 市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驻村干部的培养,强化对驻村干部的监督,扭转部分驻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强化驻村干部的专业素养,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了解到脱贫工作的光荣性,强化其责任担当。
相关部门在引进扶贫产业时,应深入调查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和发展状况,确保所引进的产业符合当地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看作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要充分发扬农村本地优势,积极发展农村特色食品业和旅游业,加快农村产业升级,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发展农业特色的优势产业,打造乡村特色品牌。除此之外,可以加大乡村创业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
加强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建设具有本村特色的居住环境,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严格落实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工作,继续推进“三改一围”工作,提升村民生活环境,建设生态良好的乡村。继续加强对乡村公路的改造,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巩固升级“四好农村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升级,大力培养乡土实用型人才,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户有钱赚、有活干。
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大阻碍,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相对贫困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多样性、隐蔽性等特点,这使相对贫困的治理面临着重大困难。必须根据国情和A 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探索构建基于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机制。可以借用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继续精准到户到人,但相对贫困线的划定要因地制宜,在同一区域内,相对贫困线要按照城乡一个标准来划分,并且要阶段性递增。二是严格落实防返贫政策。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当前工作重心已经转向防止已脱贫群体再次返贫,从政策层面构建从脱贫攻坚向实现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三是建立相对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机制。继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相对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能,转化脱贫村民思想观念,实现相对贫困人口从被动脱贫致富到主动发展致富,这才是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必然路径。四是建立多元协同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相对贫困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相对贫困的治理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单靠任何一方之力都难以完成。五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考核评价机制。治理相对贫困事关乡村振兴的实现,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的解决相对贫困的考核机制,并根据评价反馈机制而不断改造升级,确保相对贫困人口能够高质量地稳定脱贫。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而脱贫攻坚成果能否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又是乡村振兴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双向良性互动,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