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可岩
(长江大学,荆州 434023)
贫困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的匮乏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自古以来,贫困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社会矛盾。贫困问题之所以经久不衰、难以攻克,主要取决于造成贫困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近四十年来,我国从宏观层面调控收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加大生产等方面采取一系列脱贫措施,提出全方位治理政策,最终于2020 年成功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开辟了一条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脱贫攻坚路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反贫困斗争提供了成功先例。紧随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一项继脱贫攻坚之后的又一项系统性的国家工程,需要脱贫攻坚工程的多元参与主体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继而投入乡村振兴工程。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实务实践,在脱贫攻坚战略中扮演过不可取代的角色,专业性质与乡村振兴的目标高度契合是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理论前提,而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时代契机。所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探讨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本研究旨在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反贫困背景下,青海省M 县X 村乡村振兴的实地调查,以分析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研究社会工作从脱贫攻坚转换至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1.精准扶贫为脱贫后的反贫政策提供了工作契机
我国反贫困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相对贫困的矛盾,而相对贫困是相对绝对贫穷(低于社会最低物质省会水平的生活状况)而提出的,是指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处于社会水准的最下层。在乡村振兴的“后扶贫时代”(2020年后),我国的主要任务由解决绝对贫穷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目前,国家正处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而鉴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可借鉴脱贫攻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效,进一步缓解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解决农民观念陈旧、生产工具落后等相对贫困问题。就反贫困主体农民而言,由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分散、贫困原因复杂等问题,我国贫困政策呈现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反贫困主体协同参与的局面。社工组织作为反贫困多元参与主体之一,有着众多显著优势。其组织优势、人员优势、成效优势三大优势和与反贫困战略高度契合的专业性质决定了社工组织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砥柱中流的作用,成为重要反贫困主体。
由脱贫攻坚到反贫困,解决贫困问题的目标由减少贫困主体转向反对社会排斥。反贫困政策的目标从减少贫困群体到反对社会排斥,避免贫困群体因为贫困而成为弱势群体。这一目标的树立体现了国家由对贫困人口物质水平的关注逐渐转向对贫困人口精神水平和社会权益的关注,关注贫困人群文化和思想水平,维护贫困人群基本社会权利和人格尊严,推动贫困群体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而对人民享受平等权利问题的关注正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新时代我国的反贫困目标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追求相符,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
反贫困的工作重点在于帮助贫困人群战胜由知识匮乏、思想落后等导致的文化贫困。激发贫困群体“走出去”,了解世态,了解未来。注重对贫困人群心理的建设和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从而通过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而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因此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反贫的主要方式从脱贫攻坚阶段的“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注重对贫困人口建设性能力的培养和推动个人和家庭长期发展的资产建设,有利于促进贫困人群通过独立自主实现永久脱贫,不再返贫。为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反贫困方式与社会工作的专业高度契合,为社工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提供了可能。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为社会工作提供专业契机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首先,二者均是国家于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战略,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链上协调一致的子目标。其次,乡村振兴以脱贫攻坚为前提,只有解决贫困问题,乡村才能振兴,而乡村振兴能有效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二者相辅相成。最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同。脱贫攻坚之所以成效显著,与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密不可分。脱贫攻坚中多元主体参与的工作机制也适用于乡村振兴。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项先后提出的战略之间存在有效的衔接。而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工作也与即将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工作之间存在有效衔接。总体体现为:第一,社会工作服务于脱贫攻坚的终极目标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关联;第二,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理念可以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可以协助乡村振兴具体有效的实施。
从地理位置看,M 县X 村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地处甘肃与青海两省交界处,属于高寒的农牧交错地带。人均占有耕地2 亩。全村有5 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为173 户686 人。X 村常住人口的80%为15 岁以下的小学儿童和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5 ~50 岁的青壮年占比仅为20%。该村拥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70%,文盲率高达1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13%。总体看来,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文化素质不高是该村呈现出的主要问题。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农业和畜牧业等第一产业是X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耕种青稞和油菜,养殖牛羊,全村畜牧业主导型农户占到67%。多数农户依草场而居,对草场的依赖性较强,而高原地区春季和夏季短,冬季长达7个月,因此作为农牧民生产活动中心的操场,也受气候条件限制,不能将其功能发挥到极致,造福当地农牧民。
综合上述条件,X 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自然环境恶劣,百姓生活艰苦;村内资源匮乏,基础设施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现代化转型困难;人口结构失衡,综合素质较低。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为实现X 村乡村振兴扫除障碍。
社会工作参与X 村振兴工作中,以突破四大地方难题为主要切入点。第一,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X 村地处海拔3 000 米的高原,一年冬季时间有6 ~7 个月,常年寒冷的天气导致该村植被难以生长,不能为牛羊提供充分的草料。没有绿色蔬菜和瓜果。仅有的农作物——青稞和油菜也受市场和土地面积及农耕技术的限制而没有优势。村民生活很困难。
社会工作参与X 村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村民开发和利用该村水分充足、日照充足的自然优质条件,号召村民多种树的同时,建立蔬菜大棚基地,解决村民绿色蔬菜食用需求,为村民增加收入来源。
社会工作参与应对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可帮助X 村与政府、企业协同,开发当地畜牧业,在该村建立奶制品、牛羊肉制品生产与制造企业,吸引村民在本村就业,增加X 村劳动力。同时,利用互联网培训、技能培训等方式,为村民提供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机会,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发展村民思想。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将有助于吸引本地大学生回村就业或创业,最终改善X 村综合条件,实现乡村振兴。
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实现振兴的工作中,重在“授人以渔”,帮助贫困人群树立社会公平、社会权益,认可平等享受的社会价值,为贫困地区注入先进思想理念。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社会工作参与领域和参与过程分析社会工作参与我国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可能路径,结合X 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实地调研,总结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三个重点领域和四条路径。
1.农村自然生态和农民生活环境是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
农村因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人才稀缺而缺乏对自身发展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以及对发展战略的整体布局,而这正是社会工作的重点。因此,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振兴时,可充分发挥其整体筹划者的角色,统筹推动建设生态农村,为农村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推动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时,也可以借助其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拉动和协同多方力量,保证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治理工作高度有效开展,有事可为。
在应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问题时,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振兴时,应当遵守“扶贫先扶志”的原则,致力于村民素质提高和移风易俗,以为农村人口注入新思想、新理念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宣传教育的专业职能。在推动乡村生态和生活环境建设、开发乡村产业的同时,帮助村民参与技能培训,号召和激励村民回村就业、创业,让农村脱离“低文化水平、低素质”的代名词,解决生产力流失导致的农村没落难题。此外,社会工作可研究中央政府的各项乡村振兴的惠农政策,及时向村民普及国家乡村振兴的最新动态,为自身发展争取更多的扶贫资源和优惠,并帮助指导村民学习和利用国家政策,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保证扶贫资源在农村地区分配公平,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能路径
通过对青海省M 县X 村的实地评估,依据国家对乡村振兴提出的要求,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可采取以下路径:
第一,在生态保护中充分发挥倡导功能。专业社工应当充分利用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倡导村民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生态富和生态美带动百姓富。同时,以身作则引导村民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村容村貌的整治与保护中。例如,可在村民中调配保洁员并予以定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保洁员带动全村保持村容整齐干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宜人。
第二,以教育为媒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是我国当下的重点课题之一。在乡村振兴中,社会工作也可以帮助村民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和村民对本村的文化自信。例如,鼓励乡村村民建设良好的家风和淳朴的民风,让乡村焕发新的活力。而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工作可以组织村民参与主流价值学习,树立自我价值,寻找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和兴趣,加入相应的社团和组织当中,提升自我思想与文化素质,为振兴乡村提供软实力。社会工作也可以标榜遵守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村民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力量和优势,引导村民接受社会主义、传播主流价值,引领村民道德风尚,引导村民爱国、爱乡。
第三,培育本地人才。社会工作具备挖掘乡村优势资源、开拓人力资源的重要职能。因此,社会工作在落地国家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时,应当拥有发展思维、发掘本地人才、强化本地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由于乡村本土人才掌握本土知识技能和经验及当地风土人情,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他们能够充当社会工作者与贫困村民之间的桥梁,有效促进社会工作在贫困乡村的开展,提升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效率。因此,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应当坚持“引进”外来力量和“培育”本地力量相结合,在外来新技术、新思想的推动下,促进村民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村民精神和物质双向发展的内驱力,提高自己的致富能力,因地制宜地实现发展。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项继脱贫攻坚之后的又一项系统性的国家工程,需要脱贫攻坚工程的多元参与主体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继而投入乡村振兴工程。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实务实践,在脱贫攻坚战略中扮演过不可取代的角色,其专业性质与乡村振兴的目标高度契合,是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前提,而国家出台的有关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政策也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机遇。因此,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