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2023-10-25 06:26:35刘恩宏杨艺舒
活力 2023年14期
关键词:管理学营业文化产业

刘恩宏 杨艺舒

(1.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长春 130600;2.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长春 130021)

引 言

文化产业管理主要探讨企业在文化产业中经营管理的模式及盈利的方法等。它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自2004 年起陆续在我国各高校中增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已为社会输送出一大批专业的文化管理人才,并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其发展态势也变得更复杂,这对高校当前的专业教育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因此,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进而创新和改进现有的教育方法,对于全面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进入21 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收入也逐渐增多,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关注物质生活的品质,对文化产品也更加关心,这为文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也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自此,文化产业开始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新亮点。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现状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21 年底,全国范围内有6.5 万家规模级以上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2021 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 064 亿元,较2020 年增加了20 550 亿元,同比增长20.86%;营收占GDP 的10.41%,较2020 年的9.72%增长了0.69%。从类别来看,2021 年文化内容创作营业收入完成25 163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21.13%,占比最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营业收入完成22 654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19.03%;创意设计服务营业收入完成19 565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16.43%;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营业收入完成16 212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13.62%;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完成13 715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11.52%;文化传播渠道营业收入完成12 962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10.89%;文化装备生产营业收入完成6940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5.83%;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业收入完成1306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1.10%;文化投资运营营业收入完成547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0.46%。

综上可知,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已初具规模,而且极富生机。一方面,我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另一方面,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这也对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级文化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要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才能确保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文化产业管理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从专业名称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主要涉及文化和管理两个门类,但是文化的内涵本就十分丰富,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与其他社会科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文化产业管理与政治学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各种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政策、制度的制定过程和效能。而文化产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文化的各种政策进行研究。首先,文化产业政策是由各级政府颁布和实施的,它是一种文化的政治行为,体现了国家的文化意志;其次,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不是盲目的,它客观依赖于文化产业管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成果,文化产业管理学通过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出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在规律,对文化政策决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有重要影响,进而为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备的依据;最后,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表明了政府当前对文化的特定态度和主张,这些态度和主张通过政府的实施系统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并直接促成了新的文化活动的产生,这又为文化产业管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

(二)文化产业管理与艺术学

文化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带给人“美”“德”等的熏陶,这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追求。艺术学依赖于各种艺术构建而成,它从整体上研究艺术涉及的各种问题,是一门包含艺术理论、艺术实践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从学科性质来看,艺术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主要包含艺术学理论、影视学、设计学、美术学等学科。通过艺术学的学习,可以拍摄出电影电视、制作出工艺品等,这些都属于艺术商品的范畴。近年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去以个体精神劳动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创作,如戏剧、小说等,已逐渐演变为文化产业的策划和营销行为,而电影等价值较高或具有较大艺术影响力的商品也多由各种大型文化企业所承销。所以,艺术学早已与文化产业管理息息相关,这也决定了艺术学中关于文化艺术品市场的相关理论,对文化产业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文化产业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是由一系列的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行为等构建而成的体系。文化产业管理简称“文管”,它属于管理学专业中工商管理类 的二级学科,所以整个“大管理学”的学术基础对文化产业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从方法来看,管理学强调综合考虑管理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强调从整体出发分析投入的效果,该理论为文化产业管理学的发展和优化提供了基础依据;其次,“文化产业”的概念来源于“大众文化”,但早已脱离了文化形态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经济类型,以此为基础构建而成的文化产业管理,更多研究的是管理的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管理学在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中占据了十分高的比例。

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定位不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模糊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在我国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设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拥有宽阔文化视野,并掌握各种现代文化生产、管理理念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我国高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定位还不够准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位授予不统一。学生在文管专业完成学业后,通常会被授予管理学学位,但少部分院校授予学生艺术学学位,由此造成专业的定位不准。二是专业覆盖面过于广泛。文化管理专业覆盖的课程较多,如影视广播、出版发行、美术工艺、文化旅游、音乐体育、动漫娱乐、文化经济等,涉及不同的领域和行业。所以,对学生而言,文化产业管理的基础内容和知识过于宽泛。由上可知,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并不明确,在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上存在模糊的问题。

(二)教学管理过于宽松,学生学习的随意性较强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以高考为最终目的,教师几乎包办了学生所有的学习生活。而高校教育以自主学习、独立研究为主,氛围自由,教学管理上也不那么严格,使得部分学生难以较快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特别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其课程多为专业课,而该专业在我国的成立时间较晚,一些高校在教职人员、教务人员、辅导人员的配置上还不完善,由此造成课程管理上出现不足。在宽松的环境下,部分学生不能合理利用时间来改善和提高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反而率性而为。他们没有把文化产业管理当成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事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参加学习。

(三)教学规划不科学,专业知识的传授难以系统化

文化产业管理学下辖的门类较多,学科基础非常丰富。学生既要参与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还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实践,这样才能逐渐树立文化的产业和管理意识。基于此,高校必须为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确保其学习的时间和内容符合要求。但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进行排课、制定学分、分配课时,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等都交由专业教师自主安排。不仅如此,教学监督机制也不完善,难以起到严格约束和督促的作用。如此一来,一些教师也只是以完成本学期的考核任务为出发点,经过简单的教学设计后就开始授课,导致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信息也是碎片化的,学生学习后难以搭建起文化产业管理的知识框架,其文化思维也难以得到发展。

(四)课程实施较为杂乱,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

随着文化在社会中的实用价值被不断开发、挖掘,整个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形态变得更加复杂,如传统的旅游和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就形成了文化旅游这一全新的经济形态。由于研究内容和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各高校也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上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但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经验,导致教学缺乏有效的策略和形式。第一,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教学做出合理的设计,其教学形式、策略往往偏好于个人习惯,导致专业课教学缺乏基础性、普及性,偏离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第二,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不清,造成教学与其他专业的课程混杂。例如:对现代文化企业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进行探讨时,没有与管理学的课程进行区别;对音乐、美术等文化行业进行探讨时,没有区别于艺术学的相关课程。

四、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强化专业定位

近年来,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日益紧密。在此种环境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大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内容,其发展面临着多重要求。基于上述认识,高校对专业的建设应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能准确体现出专业的内在规律,同时又应关注地方,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首先,明确培养目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精通的专项人才,确保其具备从事现代文化产业事业的能力。其次,明确素质培养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我国的各项文化政策与制度,能够胜任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文化管理职位,能够从事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文化商品策划与营销、文化贸易等具体工作。

(二)加强课程管理

现在的大学生出生于和平年代,他们思维活跃,热衷于特立独行。针对以上特征,高校应强化专业课程的管理,立足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教师可从学习的概念入手,运用心理科学中的鼓励、激励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纠正他们在学习上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树立起对自己的人生、家庭,以及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负责的意识;其次,强化教职人员与教务人员的协作能力,从而制订出完整的课内、课外管理计划等,提高其教学和管理的水平。总之,教学与管理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成效。

(三)提高专业教学的系统性

系统学习可以让学生减轻课程内容繁多带来的学习压力,并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产生更深刻、更具体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高校和教师应拓宽专业教育的途径,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接受文化产业管理学习的条件。比如,根据文化前沿增设相关的选修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特定的主题讲座,和文化企业联动开展多样性的生产实践活动等,力争将专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的各环节,做到对校园生活的全覆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他们获得切实符合自身需求的课程教育。

(四)帮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对我国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基本的文化产业现象并不陌生,如数字文旅、付费在线听歌等,这些都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但大多数学生缺乏从专业角度看待这些现象的意识。所以,教师应注重学习、吸收文化产业管理的最新成果,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导到文化产业领域的最前沿,培养他们用专业眼光看世界的方法。不仅如此,在教学的全过程,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思想,帮助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形成明确的认识,确保他们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来认识和处理一系列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应关注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倾向,帮助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为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 语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该领域的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整合教学,通过有效的课程管理、实施策略,帮助大学生完善专业知识和智能结构,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管理学营业文化产业
“太空旅馆”营业中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2
浅谈管理学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47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陕西省属国企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前三
现代企业(2015年7期)2015-02-28 18:54:06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