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珊珊
作为非虚构类片种,纪录片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不仅成为个体认识和了解东盟诸国的重要媒介,也成为构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2]《嗨!东盟》是由中国—东盟中心与北京电视台联合出品的一部介绍东盟各国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对东盟国家的衣、食、建筑、交通、购物、生态等方面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本文以纪录片《嗨!东盟》为研究对象,探寻视频内容中东盟国家形象与受众解读之间的差异,挖掘东盟国家形象在我国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建立面向未来、领域更宽、层级更高的友好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编码/ 解码”理论最早由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编码(encoding)指信息传播者将所传递的讯息、意图或观点转化为具有特定规则的代码,解码(decoding)指信息接受者将上述代码按特定规则进行解读。
在编码方面,约翰·费斯克在索绪尔的符号学和罗兰·巴特表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电视内容的编码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媒介真实、艺术表现以及意识形态,[3]三级符码的提出使得编码过程进一步具象化。而后,冯丹阳[4]、刘月姮[5]等细化研究内容,将目光聚焦于具体的电视节目或影视剧。其中,主题符码是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编码内容。除此之外,学者们亦对人物符码、视觉符码、情感类型等方面有所关注。
在解码方面,霍尔就媒介提议的编码提出了三种接收或解码的方式,分别是霸权模式、协商模式和对抗模式,也称为支配式解码、协商式解码和对抗式解码。张春波[6]、郭晨[7]等学者沿用霍尔提出的三种解码方式对纪录片、自媒体视频、电视剧等展开深入研究。田林立等验证了霍尔的理论。[8]支配式解码即受众的解码方式与传播者的编码意图一致;协商式解码指受众在解读时大致采用已编制好的意义,但又会将讯息与某些具体的当下的情景结合;对抗式解码指受众解码的结果与编码者所欲传达的意义完全背道而驰。徐谭发现异文化群体会受身份认同、编码策略、媒介经验等方面的影响选择不同的解码方式,[9]而身份认同机制中的民族国家认同在异文化受众解码时有着整体性的影响。除此之外,亦有学者结合电影的分层类型和跨文化传播情况提出电影解读的 “冰山模式”[10],即将受众的解读分为视听层、故事层、深层结构三层模式,该种提法进一步结合影视特点,丰富了霍尔的编码模式。
首先通过绘影字幕软件将纪录片《嗨!东盟》的所有字幕文本进行提取,然后用python 爬虫技术接入哔哩哔哩网站(下称“B 站”)的API 接口,对纪录片中的所有弹幕内容进行抓取。截至2022 年5 月1 日,共采集到3392 条弹幕数据。在获取数据并进行清洗后,本文还运用词频分析、共现语义分析方法对弹幕内容进行了分析,以期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受众在观看纪录片过程当中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词频分析。纪录片《嗨!东盟》共6 集,分别围绕东盟国家的衣、食、建筑、交通、购物、生态进行呈现。通过分析不同主题视频中字幕和弹幕内容的高频率关键词,能够对不同主题下视频与受众讨论的主要议题进行分析。纪录片第一集以服饰为主题,结合各国的宗教、文化,对印度尼西亚的国服巴迪克、越南国服奥黛、缅甸长颈族的项圈进行了着重呈现。而通过“中国”“汉服”“旗袍”等词语可以发现,弹幕主要将东盟国家的服饰与中国民族服饰进行对比,其中“信仰”“文化”“佛教”“宗教”“脖子”等词语反映出受众对于视频中所提及的东盟国家的文化、宗教、风俗比较好奇。纪录片第二集以食物为主题,视频内容和受众弹幕讨论的内容较为一致,讨论的议题大多集中于东盟国家的榴莲、米粉等美食。纪录片第三集以建筑为主题,主要对东盟国家的宗教建筑进行呈现,其中提及较多的是柬埔寨和泰国的宗教建筑群。然而,与纪录片本集的呈现重点不同,在弹幕内容当中,受众对越南的相关建筑给予了较多关注。纪录片第四集以交通为主题,弹幕内容和视频主题内容也较为一致,话题均集中在出行工具的讨论上。而在纪录片第五集与第六集关于东盟国家购物、生态的讨论当中,视频讨论的话题和弹幕讨论的话题出入则相对较大,尤其在第六集视频当中,弹幕内容已对视频所讨论的议题有所偏离,而是更多地聚焦于视频中的具体符号。
共现语义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索受众在观看纪录片《嗨!东盟》中所关注的具体内容,本研究对全部弹幕文本进行共现语义分析。通过共线语义分析得知,虽然纪录片对于东盟国家的衣、食、建筑、交通、购物、生态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呈现,但受众关注的内容并未与纪录片所侧重的内容完全对应,主要集中在东盟国家的宗教、服饰、文化、习俗等方面。由此可见,受众在对纪录片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虽然讨论内容会受到视频的影响,但受众的关注焦点不一定会与纪录片呈现的重点内容一一对应,而是会根据个人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关注。同时,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即使纪录片中没有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评价,但受众仍会结合个人经验与理解,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情感评价。
主题符码:寻找文化相似性,搭建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受双方使用共通的符号和意义系统是传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受众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极易导致同一符号的所指大相径庭,进而出现传播隔阂。因此,积极寻求不同文化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对于跨文化传播而言极为重要。
纪录片《嗨!东盟》是由我国主导拍摄的呈现东盟国家风土人情的纪录片,节目组在主题和内容选择上秉持着文化接近性的原则,虽然是从衣、食、建筑、交通、购物、生态六个方面展示东盟国家的民情风俗,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注重对与我国相似的文化、器物进行展示,例如对马来西亚的娘惹绣珠鞋、越南河内文庙大拜堂里的孔子像、汉字福贴、缅甸大金塔里的生肖神等中华文化元素进行了着重呈现。在不同文化中寻找民族相似性,为受众搭建共通的意义空间,使受众更便捷、更主动地认识和了解他国文化和他国形象。
四、在弹好独奏经典作品的同时,认真学习一些四手联弹的原作、改编曲。下面,我们会列出一些推荐的曲目和曲集。在这之前,还是要简单说明为何“第四点”不是“把独奏作品弹成四手联弹”。钢琴的作品学习阶段(俗称“乐曲学习”)类似于外语学习的文章阅读理解,包括精读与泛读。这是接触“源文件”的重要途径。毕竟,古典音乐浩如烟海的文献为钢琴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宝库。而钢琴重奏文献(此处特指四手联弹文献),虽然没有独奏作品多,但也绝非凤毛麟角。三百多年的钢琴艺术史,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惊喜。
情感符码:平常化与片段化叙事,塑造积极正面形象。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公众对某一国家所具有的情感和意志的总和。[11]媒体作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其呈现的内容和传递的情感倾向将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因此,媒体传播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倾向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而言极为重要。
纪录片《嗨!东盟》借以平常化、片段化的叙事方式,将大量镜头投向东盟国家中的平常人、平常事,如将镜头对准茵莱湖畔的普通人家,表现东盟国家人民怡然自得的生活,或聚焦于行走在街头巷尾的一批批佛教僧侣,展现异域他国的独特文化。经分析与统计,纪录片《嗨!东盟》中所传递的情感倾向主要以中立态度和正面情感为主,试图在中国民众的心中构建积极正向的东盟国家形象。
价值观传递:中间主题为基,展人性之美的最高主题。除了对东盟国家的自然风物和百姓生活进行展示之外,纪录片《嗨!东盟》还将风物、人物生活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特质、精神追求加以呈现,从不同层次对东盟国家形象进行了立体、生动的塑造。在具体的叙述手法上,参照胡百精对于故事结构的分类可以发现,纪录片《嗨!东盟》的叙述方式主要集中在中间主题,也就是事实主题的论述,并通过聚焦具体的衣物设计、交通工具、建筑等内容,展现东盟国家宗教信徒的虔诚与恭敬等人性之美,并以此逐渐过渡到对于恬静朴实生活的追求、人类文明传承等最高主题的叙述上。其中,在纪录片中信徒对于宗教的虔诚以及文明的传承等价值观念被反复提及。
通过对视频内容和弹幕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受众在解读纪录片《嗨!东盟》时存在着不同的解码模式,主要有支配式解读、协商式解读、对抗式解读三种解读方式。
支配式解读:受众表达与纪录片内容一致。 支配式解读是霍尔提出的第一个话语解码模式,即受众的解码方式与传播者的编码意图一致。[12]在本研究中,支配式解读指的是受众发送的弹幕内容与纪录片内容相符。
在该纪录片中,以美食、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主题视频中弹幕内容与纪录片的解说内容最为一致,均围绕东盟各国的食物、交通展开讨论,而在其他主题视频当中,虽然受众关注重点及解读与视频内容存在一定偏差,但与视频的表达内容亦有一致之处。如在以建筑为主题的视频《筑·匠之粹》重点呈现了缅甸、柬埔寨等国家的宗教建筑,而受众讨论更多的却是出现时长较短的越南建筑,虽然受众主要讨论的东盟国家建筑与视频着重呈现的建筑有所不同,但是不论是视频还是弹幕均是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对建筑进行解读,表现出受众解码方式与传播者编码意图的一致性。
协商式解读:受众解读与纪录片表述同中有异。协商式解读是霍尔提出的第二个话语解码模式,持该种解码立场的受众可能大致具备已编制好的意义,但又会将讯息与某些具体的当下的情景结合。它既对支配式的编码所“给”的意义保持相当程度的认同,同时又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保留自己的权力来使讯息中内涵的意义适合于“局部条件”。在本研究中,协商式解读指的是与纪录片内容同中有异的弹幕表达。
在该纪录片当中,对于东盟国家的衣、食、建筑、交通、购物、生态方面的介绍更多是基于当地的宗教与文化进行,然而受众在对视频呈现的东盟国家事物进行解读时,则将中国类似事物与视频呈现内容进行类比,在类比中对东盟国家的事物进行理解与评判。
对抗式解读:受众对纪录片内容的偏离。 对抗式解读是指解码者很可能完全了解讯息是在什么情况下被编码的,也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含意义的曲折变化,但是却对此置之于不顾,自行用另一个诠释架构,使得解码的结果与编码者所欲传达的意义完全背道而驰。在本研究中,对抗式解读指的是弹幕内容对于视频讨论内容的偏离与反叛。
在该纪录片当中,受众所发送的弹幕内容并非与视频呈现内容保持完全一致,弹幕内容有时会出现完全背离视频呈现内容的情况。例如,在呈现缅甸的摩诃牟尼寺的礼佛现场时,纪录片画面意在向观众传达礼佛现场的宏伟、肃穆,而此时弹幕的讨论内容却脱离了对于缅甸人礼佛的讨论,转而关注佛教中的制度、信仰等问题。
本研究分别对纪录片《嗨!东盟》的文本内容和弹幕内容进行了词频分析,并且对于该视频中的全部弹幕文本进行了共现语义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首先,纪录片制作方对于东盟国家形象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塑造。该纪录片将自然风物、人物之美作为东盟国家形象塑造的第一重,而将风物、人物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特质、文化特点作为东盟国家形象塑造的第二重,试图使受众通过纪录片的双重塑造对东盟国家形象做出多层次、立体的感知。同时,参照胡百精对于故事结构的分类可以发现,[13]纪录片《嗨!东盟》的叙述方式主要集中在对中间主题,也就是事实主题的论述,并通过聚焦具体的衣物设计、交通工具、建筑等内容,逐渐过渡到对于恬静生活的追求、人类文明传承等最高主题的叙述。然而,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看,似乎更多聚焦于中间主题的讨论,而最高主题所引起的受众情感共鸣则较为有限。
其次,受众在认知东盟形象时存在一定“以我为主”的认知倾向。从词频分析和共现语义分析可以看出,民众在对视频中呈现的东盟国家事物进行解读时,不乏将中国与他国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受众以“我”为中心,以“我”的标准和经验划定自我身份和他者的边界,评价他国的文化和事物,体现了单波在《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一文中提到的,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常常试图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察和评价他者。[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