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森旺
2019 年国家广电总局策划并直接推动制作的科幻综艺《从地球出发》在江苏卫视播出,总局对主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倡导科学理念,传播科学知识。《从地球出发》采用“科幻剧+ 科幻说”的模式,以科幻剧为主,科幻说部分对每期的科幻剧展开讨论。《从地球出发》成为我国科幻综艺的开始。同年,《科幻地带》在CCTV10 播出,成为央视制作的首档科幻类电视节目。2022 年优酷和东南卫视合作制作的《不要回答》以《三体》小说为背景,节目中穿插科幻短剧。贾樟柯和刘慈欣分别作为“未来探索科科长”与“未来顾问”出镜,每期邀请相应领域的科学家作为“未来研究员”,针对短剧中的科学问题展开讨论,在畅想未来的同时也不忘关照现实,激发观众思考。综艺与科幻的结合可以说颇具新意,科幻综艺可以更好地寓科普于娱乐,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想象力消费”渠道,实现科幻的跨媒介传播,促进中国科幻发展。
2021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56%,虽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达到10%的任务要求,但较之发达国家仍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科技是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文化是文明的载体,科技水平往往代表着文化水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更是科普的重中之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1]中特别强调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并将“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列入其中,实施科幻产业扶持计划,加强科幻影视创作,将科幻纳入科普序列。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可以增强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众多新媒体的出现,民众对于科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适应新时代、新情况下的科普需求成为科普工作者们所面临的问题,科幻综艺便应运而生。科幻综艺不仅可以提供新的科普渠道,而且可以中国科技讲述中国故事,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
传统科普节目如《走进科学》《原来如此》都是直接输出知识,对于缺乏科普知识的观众来说难免如空中楼阁一般,因而这种类型的科普节目近些年逐渐走向没落。随后,科普节目开始与娱乐性更强的综艺节目相结合,出现一批如《最强大脑》《加油向未来》《嗨放派》《我是未来》等科普综艺。这些科普综艺依靠娱乐性的优势,将科学知识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得科普工作不再枯燥,观众在相对轻松娱乐的环境中获得科学知识,真正做到了“让科学流行起来”。而科幻综艺则是科普综艺的进一步发展。较之科普综艺,科幻综艺不仅可以起到科普作用,而且还立足于已有科学知识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想象中进行科普。《不要回答》基于大数据对未来人的情感发展做出想象,基于已有的航天技术对未来星际航行和星际移民展开想象。《从地球出发》则专注于天文领域,通过一个个科幻剧普及天文知识。科幻综艺既有科学原理的介绍又有对于未来科学的想象,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展望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较之科普综艺更能调动观众的想象力。
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接受门槛相对较高,电影需要相对较长的观看时间,文学则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学素养。而且,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中如果加入过多的科学解释会使作品叙事流畅性大打折扣,其中科幻属性最强的“严肃科幻”更是因娱乐性不足难以广泛传播。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一般不直接担负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两者的科普属性较弱,科幻综艺则因本身的娱乐属性天然地更易被观众接受。科幻剧会在节目中插入更多的科学知识讲解以达到科普目的,在科幻说和对谈环节中输出的知识也由于有之前的科幻剧为引,较之科普综艺更易被观众接受,引发观众思考。
虽然科幻综艺较之科普综艺和其他科普节目更容易做到“寓科普于娱乐”,但科普和娱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仍难以平衡。科普内容如果过于“硬核”,陈述性、介绍性内容过多,会使得娱乐性下降,让观众感到枯燥。但如果过于追求娱乐,科普效果便会大打折扣,科幻也会沦为娱乐的附庸,成为节目的噱头。如何在科普与娱乐之间保持平衡,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并实现从科幻到科学再到科普的转化仍需制作者不断探索。
“想象力消费”这一概念近些年被不断提及,陈旭光教授认为:“在互联网多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与超越现实、放纵想象力的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与一个‘拟像化’的新世界是同体共生的。”[2]想象力消费更加贴近年轻一代的思维特征,符合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科幻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想象力消费,之前的科幻作品多为文学和影视剧,科幻综艺的出现拓宽了想象力消费的渠道,搭建了新的想象力消费平台,为大众提供了新的想象力消费方式。与科幻电影相比,科幻综艺通过对谈可以传递更多的知识内容,与科幻小说相比,科幻综艺的视觉呈现方式更符合想象力消费时代观众的需求。
科幻综艺目前多以“短片+ 对话”的形式出现,这种视听表达方式有着一定的创新之处。综艺节目本身的特性和播出媒介使观众在观看短片时不会像观看电影一样沉浸其中,始终与短片保持一定距离。短片之后的对话更是将观众拉回现实,并跟随嘉宾对短片展开思考,这种模式产生的“间离”有助于观众在观看时保持自己的理性思考。新时代大众对于想象力消费的需求日渐提高,为大众提供想象力消费的平台不应局限于过往的荧屏和书本,电视荧屏同样可以成为想象力消费的平台。在台网融合的当下,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综艺,科幻综艺可以借助电视和互联网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发挥综艺“综”的作用,综合多渠道优势,搭建跨媒介的想象力消费平台。但在“短片+ 对话”的模式中,成本较低的短片比较难吸引被各种视觉特效洗礼过的观众,观众对于科幻影视的接受阈值已相对较高,作为引起观众兴趣的短片实则很难真正吸引观众。《从地球出发》中的短片多为太空题材,在众多相似题材的科幻电影“珠玉”面前,已很难仅仅依靠短片吸引观众。而短片之后的科幻说环节想要传递科学知识却往往浅尝辄止,想要科普却流于表面,专家学者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不要回答》中的影片时长较短,多数只有几分钟,以贾樟柯和专家学者的对话为主,可以更加深入地对影片中的科幻内容、科学现象予以讨论。嘉宾对话虽然可以输出更多的科学知识,但长时间的对话极为考验主持人与嘉宾的“功力”和配合,稍有不慎便会使观众感到枯燥,且仅靠对话难以体现科幻综艺的特点。
科幻综艺“短片+ 对话”的形式有着一定的创新之处,但目前看来仍有不足。科幻短片质量有待提高,短片服务于每一集的主题,在较短时间内需要将主题与情节进行很好结合,这对于编剧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短片内容与科学和科幻之间的联系应更加紧密,观众参与性也有待加强。科幻剧与科幻说之间的比重难以把握,科幻剧时间过长不仅增加成本,而且会使得科普内容变少,科幻说过长则会使科幻综艺更加接近谈话类节目。目前,除“短剧+ 谈话”之外尚无新的科幻综艺模式,可开拓如“游戏+ 科幻”“真人秀+ 科幻”等模式,丰富科幻综艺的模式。尽管如此,科幻综艺作为想象力消费的新平台依旧有着巨大的进步空间,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将综艺节目纳入想象力消费,既可以发挥综艺节目受众广的优势促进科幻发展,又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想象力消费平台。同时,将电视纳入科幻产业当中,更可以拓展科幻作品的传播途径,实现科幻的跨媒介传播。
如今媒介融合趋势明显,如何进行跨媒介传播成为科幻发展面临的问题,科幻综艺的出现为科幻的跨媒介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科幻综艺既通过短片直接展现想象内容,又通过对话调动观众想象,达到了类似于影视媒介的直接性和文字媒介的间接性相结合的效果,在节目内部实现了媒介融合和跨媒介传播,而综艺节目在电视平台、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的跨媒介播出又实现了外部的跨媒介传播。科幻综艺的出现强化了科幻的跨媒介传播能力,为我国科幻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科幻作品在进行跨媒介传播时应当注意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媒介主要受众之间的差异。目前,“跨媒介传播主要包括跨媒介流通、跨媒介联播、跨媒介衍生及跨媒介互译等四种模式”。[3]科幻综艺在实现从小说到综艺,从电视综艺到网络综艺,从长视频到短视频的跨媒介传播中,如何减少不同场域之间的“文化折扣”成为成功进行跨媒介传播的关键。就综艺节目的两个主要播出平台而言,“电视综艺节目更注重收视人群的高覆盖率,网络电视综艺节目的形态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4]科幻所包含的战胜困难、追求自由、勇于探索、爱与希望等内核更加契合大众心理,以此为核心创作节目更易被大众接受。《从地球出发》中的《爱回家》《归来记》《熄光日》《倔强的红薯》等短片涉及人类共同的情感,更易引发不同群体的共鸣,有利于实现跨媒介传播。《不要回答》则更偏向于宏大叙事,涉及人类移民、AI、大数据等科技前沿,较之《从地球出发》,其“硬科幻”元素更多,但硬核的科幻内容难以引起大众兴趣,其观众多为《三体》的原作读者,虽实现了《三体》的跨媒介传播,但未能将其推向大众。
在进行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跨媒介叙事是科幻综艺面临的重要问题。亨利·詹金斯认为跨媒介叙事应当是“在一个统一的故事世界观下,在不同平台展开相互独立又在逻辑上高度关联的叙事开发,分属不同媒介的文本共同创造出完整的叙事体验。”[5]跨媒介叙事不应只是同一文本在不同媒介上进行传播,更应该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每一次跨媒介叙事都应成为对文本的完善与补充,进而形成一个跨媒介故事世界。若只是将电视节目放置于互联网上,将电影在电视上播出,这样简单改变播出媒介的做法并不能将其称为跨媒介传播。
《三体》 的跨媒介叙事为其他科幻作品提供了有益借鉴,《三体》从最开始的小说到《三体》动画、《三体》广播剧再到以其为背景的《不要回答》,以及2023 年年初播出的《三体》电视剧。《三体》这一IP 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三体宇宙”,不同媒介也不断对“三体宇宙”予以补充,使其逐渐完善。小说中涉及大量的描述性文字,电视剧将其转化为视觉图像,同时对故事顺序和情节比重进行一定调整,使其更符合电视剧要求。《不要回答》则选取小说中的某些概念,如超远距离通讯、人工智能,对其进行发散,并同现实进行嫁接,赋予其现实意义,使观众在观看《不要回答》之后重新阅读《三体》原作会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综艺节目对小说进行了扩展和补充,真正实现跨媒介叙事。之前大众对于科幻作品大多注重于影视、文学、游戏等之间的跨媒介叙事,《不要回答》的出现则使得综艺节目成为科幻作品跨媒介传播的重要一环。如今的科幻综艺大多只是简单的跨媒介播出,不同媒介之间未能形成媒介互文,距离真正的跨媒介传播还有很长一段路。如《从地球出发》在节目播出之后并没进行后续开发,局限于播出时的电视和网络平台,只实现了跨媒介联播,未能实现跨媒介衍生。
科幻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电影工业的进步,近些年所提倡的电影工业美学旨在推动中国电影制作的标准化、流程化、产业化,科幻综艺的出现为推动电影工业美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科幻电影对电影工业的要求较之其他类型的电影更加严苛,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更加繁杂。科幻综艺作为科幻影视新的组成部分,在制作方式、人员需求等方面与科幻电影有众多相似之处。科幻综艺中的短片可作为对科幻电影的探索,科幻综艺也能为科幻电影制作提供经验,更能为科幻电影培养相关人才,完善制作流程,推动科幻电影工业发展。科幻综艺和科幻电影之间可实现双向的跨媒介传播,在科幻综艺的基础上将其制作成科幻电影也未尝不可。
正如《不要回答》节目导演丁琪所言:“我们其实希望它能够像一个小火苗,点燃人们对科幻的热情。”科幻综艺的出现不仅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做到了“寓科普于娱乐”,更为观众提供了想象力消费的新平台,使得观众在进行想象力消费的同时获取科学知识。总之,科幻综艺可以为“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的实施提供助力,提高观众的科幻素养,为中国科幻发展提供更肥沃的土壤。科幻综艺也为科幻的跨媒介传播和跨媒介叙事提供了新平台,为我国科学强国和科幻大国的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支持。但如今可称之为科幻综艺的节目仍寥寥无几,某些打着科幻旗号的综艺节目不免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科幻综艺的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