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挑战与突破

2023-10-25 05:31杨梓甜
声屏世界 2023年13期
关键词:类节目主持人中华

□杨梓甜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VR、AR 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国际传播领域发生深刻变革,VR 新闻等利用新技术进行的传播实践纷纷涌现,各国民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日益向新兴媒体、移动传播等方面转移。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需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研究掌握现有媒体传播渠道、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创新内容形式,提高传播艺术,更好适应国际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发展变化。作为传播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类节目,不论是对国内传播还是对国外传播都具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节目的重要核心人物——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只有不断强化文化传播责任,加深自身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文化传播的重任。本文通过分析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利用融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创新路径,让文化类节目在融媒体语境下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可以加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文化认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传播者。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会展现出自身的文化涵养、综合素质、业务水平等,这也是进行文化的传播,能够唤起受众的文化共鸣和民族自豪感。比如,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巧用中华诗词修饰主持语言,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韵味的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客观地讲,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本身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主持人对于文化的积淀、节目主题的选择、节目内容的理解、主持的风格等都是影响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加强对于节目效果的传播还能够让中华文化更好传播到五湖四海,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旨在传扬国学文化的节目——山东卫视的《国学小名士》第四季,实现了我国国学类综艺节目在海外国家电视台播放,不仅在老挝国家电视台和其官方Facebook 平台同步播出,更是创造了老挝电视台外来引入文化类综艺节目收视率新高。由此可见,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身上背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对内要引起国人共鸣,让国人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对外要加强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全新的中国形象。

融媒体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角色嬗变所带来的挑战

即兴应变能力之挑战。 融媒体语境下主持人的角色发生巨大转变,主持时也更侧重于对节目内涵的传达,主持人不再只是发挥节目串联和报幕的作用,还可能作为嘉宾亲身参与到节目的各个流程当中。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撒贝宁除了是串场主持人,还要推进故事进程,做旁白的讲述,甚至还是衔接故事表演和舞台现场的中间人。比如在品读王阳明《传习录》这一期节目中,撒贝宁充当现代人的角色带着观众们想知道的问题与故事中的王阳明进行隔空对话,这时主持人不再只凭录制前准备的固定台本就能表达出节目的理念,而是要通过对现场的即兴反应和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来深化节目文化内涵的传播,完成古今思想的对话与碰撞。由此可见,主持人角色职能的改变对节目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性和即兴应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持人的仪式感,主持人的语言不再流程化、模式化,而是需要更加贴合大众语言,比如《上新了·故宫》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节目录制形式,而是让主持人从演播室走出去,来到真实的故宫博物馆进行主持,主持人就需要随时面对台本之外的不确定性,极其考验主持人的即兴应变能力。

文化内涵素养之挑战。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人物,主持人自身的文化素养直接决定了节目效果的好坏,但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出现让内容传播向着以社交为主的人际传播方向发展,视频的传播者更重视互动性与信息的分享,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表征,在这股“娱乐至死”的浪潮中,一些主持人缺乏文化素养,为博受众眼球,故意表现出语言失范和行为失范的媚俗化倾向。比如,一些主持人为了迎合受众喜好,在节目中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甚至有些词语存在粗俗内涵,这对受众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还有一些主持人将过度娱乐化作为吸引受众的手段,为了搞笑而搞笑,话语浅薄、审美低俗甚至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这反而暴露了主持人文化责任和文化素养的缺失,失去了主持人应有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责任感。

主持风格同质化之挑战。融媒体环境下出现了诸多新媒介和新平台,文化类节目的主题和形式也日趋多元,行业内竞争日益加剧,仅在2022 年便有《非遗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第五季、《山水间的家》等多档制作精良、口碑极佳的节目出现。然而,在众多层出不穷的文化类节目中,许多主持人仍照本宣科,将自己局限在规范的框架之中,导致节目无法出彩。因此,在文化类节目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凸显主持风格、强化个人符号成为了主持人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主持人之间也存在风格同质化的问题,一部分主持人为了提升节目收视率、加强对受众的吸引力会效仿有个人特色的主持人的风格,导致在盲目模仿中失去自我特色,也失去了塑造个人品牌形象的机会。

综合素质缺乏之挑战。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之外,还需要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大格局发生改变,传受关系发生转变,受众人群变得分层化、窄播化,受众审美也发生转变,节目内容的传播方式和宣传手段呈多渠道、多平台发展趋势,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拥有更多自主权,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类节目迫使主持人重新理解新时代衍生出的新知识。例如,运用网络媒体的相关知识、制作新媒体节目的相关流程、在新媒体平台直播主持节目等,还需要扩充自身知识结构,使其更加多元、层次更为丰富,部分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仍是孤立、封闭的思想,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甚至没有积极拥抱新媒体,无法运用新技术实现新媒体传播,主持节目时对文化解读的视角也较为局限,导致节目的表达效果大打折扣。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利用融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的突破路径

准确理解中华文化,丰富自身文化素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主导者,其文化水平直接影响节目效果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力。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承担文化传播重任,还需拓展自己的文化体系,理解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给受众,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提升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为主持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有助于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利用文化修饰辞藻,抵御媚俗文化对语言的侵蚀。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主持人董卿就具有极高的文化知识储备量和诗歌鉴赏力,常常能够对节目中的诗词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和加工,如用“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来表达最平凡的爱情,在妙语连珠间尽显对中国诗词的深刻见解。此外,主持人可以利用文化修养营造外在形象,可以塑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气质,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于外在形象上,如可以选择拥有中华文化元素的服饰,造型上更加大气优雅,符合节目的文化要求,尽现东方之美。总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只有不断沉淀文化知识,加强文化素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融媒体环境中坚守本心,孕育匠心。

准确定位受众群体,适时转变传播语态。 主持人传播的落脚点始终在受众,这就需要主持人深入理解受众,站在受众的视角,以受众为中心去表达,并根据受众的反馈随时调整主持内容和主持风格。在融媒体语境中,各种大众媒介的交互性与自主性明显增强,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更加自由,美国学者赖特提出了“四功能说”,即环境监视功能、解释和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功能。融媒体语境下大众传播的解释和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被进一步放大,受众需要主持人增强互动性的人际传播,因此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需要借助一定的口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并进行有层次的表达。此外,融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也与以往不同,受众更希望主持人提高交流性与互动性,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提升与受众交流沟通的能力,将与受众的交流看作平等的话语互动,在与受众交流的过程中主持人还可以打破时空隔阂,与受众建立情感的桥梁,与观众产生共鸣,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那么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更易引起受众的文化共鸣和民族认同感,有助于将其更好传播出去。

积极吸收新鲜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评价一个节目主持人的业务水平往往离不开他们掌控节目进程的能力,而掌控节目进程的能力取决于主持人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主持人应积极吸收新鲜知识,提高节目的感染力与影响力,还能让节目变得个性化,尤其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想更深入地传播节目内涵,就要饱读诗书,拓展知识涉猎的宽度和广度,利用各种各样的知识武装自身,方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

在融媒体时代,传播平台和传播形式都变得更为复杂,这意味着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积极吸取更多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要善用网络技术创新传播方法、拓展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深化文化传播,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上的直播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总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应该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吸取新鲜知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创新节目品牌,发挥个人风格特色。 在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拥有发声的机会,越来越多草根明星、素人博主的出现正是这一现象的有力说明,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也因此越来越多样。因此,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若想突出重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培养品牌的意识,学会结合品牌的不同运营理念来建构个人形象,展现个人魅力,比如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主持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播出平台做出不同的形象调整,如在抖音等用户下沉的平台应该放下主持人的光环,语言也应更加口语化,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营造接地气的风格。主持人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还需回归自身,准确理解自身,与自我进行对话,挖掘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并在节目主持中表现出来。

在娱乐化、媚俗化浪潮中,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应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拥有独立筛选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打造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并用多种新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主持语言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并生动、鲜活地传播出来,让受众易于理解的同时还能加强受众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充满活力。

重新定位主持角色, 深度融合节目内容。在融媒体时代,“融合”贯穿在主持人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包括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过去,主持人担当着串联节目的功能,立场相对客观,与节目嘉宾有着鲜明差异,而现在主持人的角色有了巨大转变,如在节目《山水间的家》中主持人与文化学者作为“新村民”一同探访当地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等,再如《国家宝藏》中张国立担任“001 号讲解员”等,不仅主持人的称谓发生了改变,自身角色职能也越来越多元。这种改变一方面让主持人与节目内容融为一体,文化的传播更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也让节目充满趣味性,另一方面,拉近了受众与主持人之间的距离,主持人以第一视角亲身参与到节目中,让受众更能产生共鸣和代入感,从而深化文化传播。

此外,在节目之外,主持人也可以发挥二次传播的作用,在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与粉丝互动,针对节目内容进行讨论交流,这就为主持人提供了节目之外的崭新舞台。主持人在新媒体平台的二次传播,深化了对节目内容和话题讨论的空间。然而,脱离了节目固定稿件的自媒体互动更考验主持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在分享观点和信息的同时,主持人不能失去作为媒体人和文化传播者的使命,在与受众互动中要承担文化责任,引导受众回归主流价值观来思考。

结语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要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也要准确定位角色职能,善于利用网络媒介塑造个人风格,未来,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更应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化责任,用符合时代的生动语言宣扬主流价值观,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类节目主持人中华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