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 目的 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偏瘫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 2022年12月于医院就诊的76例中风致偏瘫恢复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病程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痉挛量表(C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及巴氏活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评分)。结果 康复训练护理前,两组患者FMA、CSS、BBS、FIM及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护理后,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對照组,BBS评分、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FIM评分、Barthe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风所致偏瘫的恢复期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独立性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中风;偏瘫;康复护理;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 R246.6;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21--03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大脑血管的突然破裂或出现阻塞为该病的主要病因,即脑出血与脑梗塞,患病后可导致不同程度脑损伤或功能障碍[1]。近年来,用于临床肢体功能康复的新兴技术日益增多,但因其康复训练常需依赖较大规模的专业器械,且伴随疗程较长、成本高的缺点而难以在临床普及[2]。已有研究证明,针灸对偏瘫肢体的痿废不用有着积极的影响,其疗效与干预时机呈正比关系,针灸干预时间愈早疗效愈佳。但针灸治疗需要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针刺时有刺痛感,起针后可出现皮下出血的情况。因而,亟需更加便于操作、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经皮穴位电刺激是现代技术和传统医学的完美结合,既克服了针刺操作存在的不足,又放大了针灸的优势,对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疼痛已取得显著疗效,但目前用于脑卒中偏瘫肢体障碍的治疗尚不多见[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偏瘫的康复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1月- 2022年12月于医院就诊的中风致偏瘫恢复期患者76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上,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7.60±9.41岁;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0例,脑出血8例;病程20~60天,平均病程41.63±18.03天。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8.46±8.95岁;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9例;病程21~61天,平均病程42.74±17.28天。两组患者以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康复训练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进行康复训练时用软垫放在患者肩关节下方,同时做伸展手指、抬肩及肘关节的伸直运动。当患者处于侧卧位时,将患者患肢抬高,坐垫放在背上,前伸关节屈曲至100°,同时保持手背朝上,令上肢及手指向前伸展至健侧肩部,肘深部的手背朝下。屈曲的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处于外伸的状态,下放置软垫。
(2)入院第2天开始进行肌肉和关节被动训练:包括上肢训练、下肢髋部摆动训练,30min/次,1次/d,并逐渐向躯干移动过渡,在每次训练后要及时进行肌肉按摩。
(3)主动训练:在被动训练结束后进行肌力测试,当患者肌力≥II级后开展主动训练,指导患者用意念产生冲动以激发肌肉的收缩和健侧驱动患肢的运动。训练健侧肢体穿衣脱衣运动,辅助步行运动,30 min/次,2次/d。
(4)锻炼患者语言功能、矫正发音,并循序渐进地培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5)心理康复:要求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把握患者的心理动态,鼓励患者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促使患者配合康复训练以及主动调节心理。干预4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选用QX-263型电脑中频经络通治疗仪(生产厂家:广州市侨鑫医疗器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证号:粤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260657号)进行治疗,电极片选用3cm×3cm大小的粘性电极片。参照数据挖掘结果和临床经验确定所取的腧穴:患侧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三阴交。刺激波形选择疏密波,频率100Hz,脉宽200ms,刺激强度逐渐增加直到患者无法耐受或踝关节出现背屈、外翻动作为度。首先在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正常的感受及可能产生的异常情况,以便患者能较好地配合。嘱患者取仰卧位,使用标记笔对穴位进行标记,确保每次取穴的一致性,使用75%酒精进行常规消毒,降低皮肤电阻。以足三里和阳陵泉为第1组穴位,经皮穴位电刺激仪正极贴于足三里穴,负极贴于阳陵泉穴;以三阴交、解溪为第2组穴位,经皮穴位电刺激仪的正极贴于三阴交穴,负极贴于解溪穴。30min/次,1次/日,5次/周,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肢体痉挛程度:采用临床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评价肢体痉挛程度,包括跟腱反射、踝阵挛、踝跖屈肌张力3项,总分16分,评分越高说明痉挛程度越严重。
(2)身体平衡性: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身体平衡性,共14项,每项为0~4分,总分0~56分,评分越高说明平衡能力越强。
(3)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包括17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2分(全部完成)、1分(部分完成)、0分(不能完成),总分0~34分,分数越高说明恢复结果越好。
(4)独立自理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分)对患者独立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分为独立、依赖、完全依赖3个等级,总分126分,分数越高说明独立自理能力越强。
(5)生活质量:采用巴氏活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大便、小便、修饰、用厕、进食、转移、平地步行、穿着、上下楼梯及洗澡等项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数据分析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1.0,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SS评分、BBS评分、FMA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CSS评分、BBS评分以及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CSS评分均降低,BBS评分、FMA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CSS评分较对照组低,BBS评分、FM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FIM評分、Barthel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护理前,两组患者FIM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护理后,两组患者FIM评分、Barthel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提出“中风”病名,并明确地认识到“半身不遂”是其典型症状,也认识到“邪在络者皮肤不仁;邪在经者,即重胜也;邪在腑者,即不知人也;邪入臓则舌难言而口吐涎沫”是其特征,并从“经络脏腑”角度详细描述了二者的差异。步行障碍为多数中风患者的主要功能缺陷,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从中医学角度,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和“风”有一定的关系,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有云“所以中风瘫痪者……亦非外中于风尔……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而无所知也”,说明引起中风的不仅是“外风”,还归咎于“内风”。目前中风偏瘫主要采用西药、针灸和康复治疗。中风病治疗需要漫长的疗程,长期用药可能带来不良反应。针灸对中风病的疗效临床上已得到肯定,但由于针感强烈或畏针等原因可使患者依从性下降。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循经取穴并结合解剖特征、运动系统生理特点、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而发展来的无创中医疗法[4-5]。研究显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急慢性疼痛、癌痛的镇痛和辅助麻醉抑制药物[6-7]。近年来,经皮穴位电刺激已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等慢性疾病的治疗中[8-9]。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MA、BBS、FI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CSS评分较对照组低。由此可见,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延缓患者偏瘫下肢痉挛发生,减轻患者痉挛程度,提高其下肢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同时,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护理作用下,患者运动功能有所改善,对促使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具有显著作用[10]。
综上所述,对中风所致偏瘫的恢复期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独立性及生活质量,疗效值得肯定。
4 参考文献
[1] 曹莉娟,何奕.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抗阻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19):30-33.
[2] 孔雪,汤智伟,李树香,等.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蜡疗治疗脑卒中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8):925-928.
[3] 辛辉,李鹏,李秀丽,等.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平衡针与脑机接口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10):10-15.
[4] 朱骏驰.优化运动技能训练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2,35(21):99-101.
[5] 张蕊,庄玲玲.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J].循证护理,2023,9(4):579-585.
[6] 盛治进,刘九玉,常春,等.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5):604-607.
[7] 张振诚,王小艳.取穴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出血开颅术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8):15-18.
[8] 谢晶军,李金霞,孙琦.运动点腧穴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本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2):274-279.
[9] 陶雪,赵蕾,司林阁,等.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6):86-88.
[10] 王东岩,何雷,宋晶,等.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5):38-41.
[2023-05-23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