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地区元代墓葬壁画布局及特点浅析

2023-10-24 08:38段鹏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5期
关键词:壁画墓墓室墓葬

段鹏飞

(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山西 运城 044000)

公元13世纪,中国北方崛起了一个强悍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公元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之后南征北战,先后攻灭了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及南宋等政权。公元1260年,忽必烈称帝,取国号“大元”,正式开启了元朝近百年的统治历程。从1234年蒙古灭金到1368年明朝代元,运城地区经历了从金以来又一次来自草原文化的洗礼,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此交汇、碰撞、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在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墓葬习俗,如墓葬形制、随葬特征、壁画布局等。本文以运城地区元代壁画墓为研究素材,从墓葬形制、葬式习俗、壁画布局及题材特征等方面浅析这一时期该地区元墓壁画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以及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1 墓葬概况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运城地区已发掘并清理的元代墓葬共6座,分别是新绛吴岭庄元墓①,新绛寨里村元墓②,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③,芮城永乐宫宋德方、潘德冲、“吕祖”墓④,其中壁画墓共3座,即新绛吴岭庄元墓、新绛寨里村元墓、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为方便研究,笔者将其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运城地区元代壁画墓概况

从表1可知运城地区现存的壁画墓遗存主要为砖室墓,且墓葬多继承宋金风格采用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制,并由墓道、墓门、墓室等部分组成,墓室四壁及墓顶均装饰以砖雕、壁画等。根据墓室形状以及结构可将上述砖室墓分为两型:A型,长方形或方形砖砌单室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斜坡状墓道,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如新绛寨里村元墓,图1)或近方形,而墓顶因发掘前已坍塌,故具体形制不详。B型,覆斗形顶砖砌多室墓(图2)。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以及左右耳室组成,墓门顶作拱形状,四室平面皆为长方形,如新绛吴岭庄元墓。此外,与晋北地区自辽金元十分盛行的火葬习俗不同,元代运城地区依然承袭唐宋遗风流行尸骨葬(土葬)。土葬的盛行与古人长期形成的传统思想密不可分。儒家学说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守护先人发肤是古人表达孝心的方式之一,而“入土为安”就是在这种主流思想的支配下逐渐形成的丧葬观,因此“慎护戒洁,奉尸如生,斯之谓事死;身体发肤,无有毁伤,以没于地,斯之谓归全;古今达礼也”⑤成为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原汉族地区长久以来盛行的葬式习俗。到了宋代,受理学文化影响,宋人对土葬习俗更加推崇。当时,运城地区是北宋河东路的重要辖区,同时距离北宋都城汴京(河南开封)较近,受北宋文化影响较为深远,以致归入元政权以后运城地区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汉文化习俗,而土葬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之一。

图1 新绛寨里村元墓剖面图

图2 新绛吴岭庄元墓平面图

总体来看,运城地区的元代墓葬不论是墓葬形制还是葬式方式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新绛吴岭庄的砖砌多室墓,其后室北、东、西以及左右耳室的砖床上均有散落的人骨,根据题记可知后室为墓主人卫忠与其妻聂氏,后室东边为卫忠之子卫德与其妻冯氏,后室西边则为卫忠之父卫坚与其母杜氏,耳室没有题记,但推测可能为其晚辈。这种同一墓穴以多室的方式埋葬家族性人群的墓葬是较为少见的,同时期晋北地区的元墓未见此类形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元代运城地区人们的家族观念较为强烈。当然这在墓葬壁画中也有深刻体现,如新绛寨里村元墓壁画中“孝子故事图”等。

2 壁画题材及分布

运城地区的元墓壁画主要分布于墓室周壁、墓顶以及拱眼壁等处,总体布局大致为墓门两侧(即南壁)绘门卫、花卉、童子等,东西两壁绘厅堂陈设或宴饮场景等,如备宴图、杂剧图、孝子故事图等,北壁绘墓主人或侍从侍奉图,墓顶绘祥云瑞鹤、星宿图等,墓顶下端至四壁上沿等处装饰花草纹、流云纹、回形纹以及仙鹤云天纹等。总体布局以表现墓主人或隐含墓主人存在的主壁(北壁)为中心,东西两壁、墓门两侧以及墓顶等处围绕墓主人拥有的财产、牲畜、仆人以及墓主人生前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等铺开,表现出墓主人将生前生活场景带往极乐世界继续享用的美好愿景。

就壁画题材而言,主要有墓主人夫妇并座图、孝子故事图、日常生活类图、宗教题材类图、装饰画类图、题榜类以及动物图等。

第一类:墓主夫妇并座图,一般绘于墓室北壁,墓主夫妇端坐于桌后,其身旁或者桌子两侧有男女侍从侍奉,墓主人背后有帐幔或屏风等表现室内场景的画面,桌子上多放置果品等食物,如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北壁的墓主人夫妇“宴享图”。与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北壁出现的墓主人夫妇图不同的是,新绛吴岭庄元墓的墓主人夫妇图位于墓室拱眼处,并以砖雕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类:孝子故事图,主要在新绛寨里村元墓中出现,分布于墓室东西两壁:东壁自左向右分别是鲁义姑奢己子究兄子、闵子骞芦衣、田真兄弟三人哭活紫荆树、王武子刮股奉亲、大舜耕田等;西壁自左向右分别是效孙原谷、郭巨埋儿、闻雷泣墓、孟宗哭竹、王翔卧冰、郯子鹿乳奉亲等。这些孝子故事图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

第三类:日常生活类图,主要有人物车马出行图、侍奉图、杂剧乐舞图等。人物车马出行图分布于墓室东壁或墓室四壁的砖雕之上,如新绛寨里村元墓东壁中层左侧绘一骑士,头戴幞头,身着红甲,足蹬靴,马仰首做奔跑状。人物侍奉图主要有“备食图”“侍宴图”等,如新绛寨里村元墓南壁中层左侧的“刻厨图”,画面中既有手持面杖做饼和坐于灶前手持团扇煽火烧饭的侍从,也有站于桌旁双手捧杯或手持提壶时刻准备侍奉主人的仆人,还有桌子上盛放的各种食物,表现出浓郁的写实意境。杂剧乐舞图主要分布于墓门砖雕或墓室四壁等处,如新绛吴岭庄元墓前室南壁中间墓门所饰砖雕杂剧图,人物均头戴黑色幞头,其形象与元杂剧中的帐额、武生、末泥、副末、旦角等较为相似。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墓室西壁绘杂剧图,画面由四男一女组成。男侍均头戴黑色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足蹬靴。女侍则头梳双髻,内着裙,外着圆领窄袖长袍。人物或双手持戏折,或双手持笏板,或手持小团扇(图4)。此外,在墓室东壁还绘有杂剧乐舞图,画面由三男两女一男童组成。其中一男子左手甩袖、右手举短杆(图5),另两位男子或双手握笛做吹奏状,或双手持槌做击鼓状;两女中一人胸前抱琵琶,左手按弦,右手做弹奏状,另一女子双手持拍板做击打状;男童则位于最前方,左手前指,右手持一物置于胸前,表现出欢快的宴乐场面。

图4 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西壁杂剧图(局部)

图5 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东壁杂剧乐舞图(局部)

第四类:宗教题材类图,主要有飞天、瑞气、升天等佛教题材或原始宗教题材的图画,多分布于墓室拱眼处或墓室南壁,如新绛寨里村元墓墓室南壁上层就绘有两幅飞天,飞天圆脸黑发,头戴发冠,颈部有项圈装饰,上身坦露,下着红裙,双手捧红莲1朵,这类飞天、莲花等均是典型的佛教文化题材。

第五类:装饰画类图,主要有花草图与吉祥图两类。其中花草图有牡丹、梅花、莲花、野草、竹子等植物,分布于墓室周壁、墓顶及拱眼等处,如新绛寨里村元墓、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吉祥图有祥云纹、仙鹤云天纹等,多分布于墓室券顶拱眼壁等处,见于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

第六类:题榜类,主要有墨书文字及榜题等,分布于墓室门楼拱眼壁或墓室壁上(图6),如新绛寨里村元墓墓室西南隅处墨书题记“绛州正平县王庄村□□□□□,外男外甥赵毓祥夫妇初□砌就”⑥,南壁处另有“至大四年二月”题记,说明该墓是至大四年(1311)赵毓祥夫妇为其亲人所砌。再如新绛吴岭庄元墓后室内有多处白底墨书题记,内容为“降(绛)州正平县宁国乡吴令放卫家墓。老爷卫忠,少爷卫德,孙□□。老婆聂氏,少婆冯氏,亲妈崔氏……砌砖匠刘顺、小赵子,□□□□□□,大元国岁次至元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迁葬”⑦。另后室北壁东部、西部,后室东壁、西壁均有题记。由此可见,此墓为卫家后人于至元十六年(1279)为其先人所建的迁葬墓,因此才有了家族数代人葬于同一墓穴的情形。

图6 新绛寨里村元墓斗拱题记(拓片)

第七类:动物图,主要有走兽、家畜等,分布于墓室四壁、券顶以及砖雕上等,如新绛寨里村元墓西壁中层与下层以及北壁棺床上的砖雕均饰有狮子,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的券顶处绘有乌龟、兔子等动物形象,同样类似的题材也见于新绛吴岭庄元墓。

3 壁画特点及成因分析

运城地区发现的元代墓葬主要集中于元晚期,早期墓发现较少,且整体元墓数量较少,这也是山西地区元代墓葬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尽管该地区发掘的元墓墓葬形制、壁画题材以及随葬品等方面与山西其他地区基本一致,但又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尤其是与晋北地区的元墓相比,其葬俗文化差异更为明显。从上述墓葬分析、壁画题材解读等方面可知,运城地区元代壁画墓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墓主人以平民为主,如新绛寨里村元墓墓主应为“绛州正平先王庄村”较为富裕的村民。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未发现表现墓主身份的题记及墓志,且墓葬发掘时已遭受侵扰,但从出土的随葬品(唐、宋、元铜钱22枚)、墓葬形制以及墓葬壁画等方面分析,该墓应为一般平民所有。新绛吴岭庄元墓虽为较罕见的多室墓,但根据墓室内墨书题记,此墓为“降(绛)州正平县宁国乡吴令放(吴岭庄)”卫忠的家族墓,墓内后室葬卫忠夫妇、其子卫德夫妇、其父卫坚夫妇,耳室则可能葬卫忠孙辈,此外墓室内未发现表现墓主身份或地位的题记,加之多人合葬一室等葬俗特点分析,墓主卫忠家族应为当地较为富裕的平民。

第二,壁画技法均采用墨线勾勒法,即先用墨线勾勒出画面的具体轮廓,然后再往各个部分填色,如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的墓室四壁涂白灰,而后用单线勾勒出房屋结构、人物、花卉、动物等边框,再用红、蓝、黄、黑等色彩绘制而成。再如新绛寨里村元墓拱眼壁上先用红、黑两色勾边,再用红、黄等色彩绘出莲花、梅花、牡丹等花卉纹样,另外在斗拱、墓门、壸门、栏额、飞檐以及瓦等处均用两色或单色勾边,在边框内依次涂绘红色一层、黄色一层、白色一层,整体画面表现力较强。作为中国古代墓葬壁画重要的绘画技法之一,这种先勾勒再涂彩的技法起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流行于金元,而此类技法的盛行与唐宋时期辉煌的绘画艺术密不可分。唐朝是中国古代极其灿烂的朝代,包容、开放的发展大格局形成了空前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同时中国绘画也进入了发展的全盛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绘画人才,如阎立本、李思庆、王维以及李思训父子等,其中李思训父子师从展子虔,擅画青绿山水,画法上先是勾勒出山的形状,然后再用青绿重色进行填色等,画法极其繁缛缜密。到宋元时期,绘画艺术同样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王蒙等著名画家,流行于世俗的绘画技法也体现在了时人对来生世界的描绘中,于是相关的绘画技艺、题材等便出现在了墓葬壁画中。

第三,壁画题材以杂剧类为主,并以砖雕或彩绘的形式出现,如新绛寨里村元墓南壁中层的砖雕戏剧图,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西壁、东壁的杂剧乐舞图,以及新绛吴岭庄元墓前后二室大量的砖雕杂剧图,且剧中的副末与武生相互对应,呈一文一武之态,表现出元代杂剧角色已有较大的发展。总体来看,运城地区发掘出土的元代壁画墓均有杂剧题材,且占据整个墓葬壁画(或砖雕画)较大篇幅,这说明元杂剧深受当地人喜爱,在当时运城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元杂剧出现于金末元初,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出现的文学剧本类喜剧形式,它将歌曲、舞蹈动作等融为一体,是元代文学的典型代表。王国维就曾说:“凡一代又一代文学:楚之骚,汉之府……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⑧当时平阳(元朝为平阳路,后改为晋宁路)是全国元杂剧的创作中心之一,是“文化最盛之地,宜杂剧家之多”⑨,而运城是平阳的下辖之地,戏剧文化极为繁荣,故而表现在墓葬中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元杂剧题材壁画,是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人们研究、探索元杂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素材。

注释

①⑦杨富斗.山西新绛南范庄、吴岭庄金元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3(1):64-72,103.

②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新绛寨里村元墓[J].考古,1966(1):33-35,10-12.

③杨富斗.山西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J].文物,1988(4):76-78.

④李奉山.山西芮城永乐宫旧址宋德方、潘德冲和“吕祖”墓发掘简报[J].考古,1960(8):22-25,6-9.

⑤吕祖谦.宋文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1751.

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

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6.

猜你喜欢
壁画墓墓室墓葬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墓葬中的女人
墓室探秘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陕西西安航天城唐代壁画墓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徐显秀墓室壁画中服饰图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