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广通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茂名 525200)
脑出血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指的是由非外伤性脑实质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症状,在脑卒中的发病人数中,脑出血的占比达到25%左右[1]。脑出血通常是由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病症、脑血管瘤、动脉炎等因素所导致的,而并非脑部创伤,疾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并且在急性发作期内,死亡人数占据总人数的33%左右。脑出血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其发病较为急促,多是在患者的情绪处于明显波动状态或者过度劳累等情况下发病,即使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存活,也会由于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对于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的治疗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案,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两种疾病止血和抗凝药物的选择上,存在着对立性,加之临床对于两种症状干预和认知相对较少,导致治疗方案并不统一[2]。因此,临床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选择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案,促使疗效不断提升,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这对患者的预后改善尤为重要。尼莫地平属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用途,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3]。依达拉奉属于自由基清除剂的一种,常用于脑出血的临床治疗,能够促进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而且能够从多个途径清除脑水肿所形成的氧自由基,使得其对脑组织的损伤减轻。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分析其具体疗效,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1年5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6例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患者展开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上限83岁,年龄下限56岁,平均(69.07±6.35)岁;出血位置:脑叶、基底节、脑室分别为15例、12例、11例;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分别为14例、12例、12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上限82岁,年龄下限57岁,平均(68.95±6.27)岁;出血位置:脑叶、基底节、脑室分别为14例、13例、11例;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分别为15例、10例、13例。两组性别、年龄、出血位置和合并症等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确诊为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②均是在发病4小时以内送院就诊;③脉搏、心率等体征处于稳定状态;④患者在了解全部研究内容后,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着多处血肿部位;②基底节出血量在30ml以上;③有其他原因导致的继发性脑出血;④对本次研究需要使用到的尼莫地平、依达拉奉等药物无法耐受;⑤无法坚持完成全部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应当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评估,在掌握患者的病情程度后,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抗感染、降低颅内压等,确保患者的病情稳定。
对照组采取依达拉奉(规格:5ml:10mg)治疗,给药剂量为30mg,将药物与0.9%氯化钠100ml进行充分混合,然后采取静脉滴注给药,每次的滴注时间控制在30分钟,每日2次。
观察组采取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方法如下:尼莫地平(规格:10ml:2mg)给药剂量为4mg,将药物加入到250ml 5%葡萄糖溶液中,在药物混合完全后,采取静脉滴注给药,控制给药速度,每日1次。依达拉奉的具体应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两组患者均需要持续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神经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并且患者具备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和精神均处于稳定状态为显效;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减轻,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好转超过50%,并且患者的基础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生活和精神状态均有所改善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即为总有效率。
②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别采用NIHSS量表、BI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前一项量表涵盖6个项目,后一项量表涵盖10个方面,分值分别为0-42分、0-100分,NIHSS量表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BI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③比较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在治疗前后的第二日清晨,采集两组的空腹静脉血5ml,将其置于3000r/min转速下持续离心5分钟,将分离后的上层清液取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④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皮肤红肿、低血压、过敏反应、胃肠道出血的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获取的所有数据输入SPSS21.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分析,以()进行计量统计,以(%)进行计数统计,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根据表1可知,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P<0.05)。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 由表2可知,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存在一致性(P>0.05),治疗后的评分两组均出现变化,对照组NIHSS评分更高,观察组BI评分更高(P<0.05)。
表2 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表2 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组别例数NIHSS评分BI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824.18±3.0612.09±2.1038.19±14.7261.78±20.05对照组3824.37±2.8517.91±2.2337.98±15.0349.88±15.16 t-0.28011.7120.0622.918 P-0.7800.0000.9510.005
2.3 比较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 由表3可知,治疗前的CRP、TNF-α、IL-8、MDA、SOD指标水平两组具有均衡性(P>0.05),治疗后的前四项指标水平均是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最后一项指标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指标时间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P CRP(mg/L)治疗前32.25±6.1032.11±6.320.0980.922治疗后23.02±4.3627.95±4.035.1080.000 MDA(mmol/L)治疗前41.83±6.1942.08±5.920.1800.858治疗后30.06±4.2035.64±4.785.4060.000 IL-8(ng/L)治疗前39.17±4.2838.99±4.360.1820.856治疗后22.61±3.4630.08±5.826.8010.000 TNF-α(ng/L)治疗前6.19±2.086.22±2.010.0640.949治疗后2.81±0.634.03±0.797.4430.000 SOD(U/ml)治疗前55.88±6.7256.14±6.540.1710.865治疗后70.47±6.1261.08±8.965.3350.000
2.4 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由表4可知,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并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
表4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以脑出血最为多见,发病人数超过了脑血管疾病总人数的20%。脑出血指的是非外伤性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其中脑血管病变是引起该病的重要原因,血管老化、高血压等均是该病的诱发因素,此外,在情绪处于激动状态、身体过度劳累的情况下,也会诱发脑出血,使得死亡风险增加[4]。有研究发现,在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若颅内压降低幅度过大,可能会使血肿周围组织出现缺血,促使患者的病情加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影像学检查逐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将其应用至脑出血患者的检查中发现,缺血性脑损伤患者人数占脑出血患者总人数的1/3左右,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通常位于脑皮质下层部位,若是病灶面积较大,则需要以开颅手术治疗,但是多数患者的病灶面积较小,通过保守治疗措施也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发展[5]。
人体的大脑有着自我调节作用,能够维持颅内组织平衡,一旦出现脑出血,则可影响到脑部血流,使得大脑的自我调节功能减弱,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功能丧失,而且脑灌注压持续降低,将会使脑损伤区域的血压呈现出显著升高趋势。在脑出血的早期阶段,采取过度降颅压后,会影响到脑血流功能,使得脑血流调节过程中,出现缺血性脑损害,使得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在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需要采取有效诊断,明确患者的病情,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的治疗,是以早发现、早治疗为原则,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尼莫地平和依达拉奉,前者属于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该药物有着良好的脂溶性和穿透性,能够透过血脑屏障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能够使脑血管的流量增加,并且对脑代谢的影响较小,能够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此外,药物还能够作用于脑部小血管,促使血管扩张,从而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有效缩小病灶面积。尼莫地平在对脑组织起到良好保护作用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保护脑血管内皮,促使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减少,使得脑代谢能力增强。该药物有着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脑细胞内钙排放功能提升,同时对细胞内的钙离子内流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延缓了神经细胞的坏死速度,对炎性因子的释放产生了抑制作用,且有着较高的安全性[6]。
依达拉奉属于自由基清除剂,在用药后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使得缺血再灌注量减轻,能够保护神经细胞,促使缺血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并且该药物还能够对白三烯的合成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降低了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减弱对神经细胞的损伤,而且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影响较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CRP、TNF-α、IL-8、MDA、SOD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药物联合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和氧化应激反应,并对血清炎症进行有效调节,与单一使用依达拉奉比较,依达拉奉联合用药的疗效更为确切,不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与单纯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相比,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能够增强疗效,起协同作用,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且联合用药安全性尚佳,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