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静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25)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冠心病作为临床较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发病率日渐增长,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临床认为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缩小甚至堵塞,加上冠状动脉功能的变化,极易导致心肌供血量不足,最后使患者心肌出现缺血、坏死的现象,临床症状为心前区绞痛或者压榨痛,直接危及生命[1-2]。针对老年冠心病,临床除了常规救治之外,还需给予适当的护理服务,尤其是当部分老年患者的依从性较差、缺乏对疾病的认知时,护理结果将直接受到影响。此外,常规护理内容较单一,仅单纯按照医嘱进行指导,且未关注其自我管理能力,极易降低护理质量,延缓患者康复进程。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3-4]。保健护理模式作为新型护理方案,主要从患者身心状态及生理功能等层面进行调整或者干预,以此提升机体的健康水平;加上病情监测、管控病情发展等措施,提供对应的生活指导,以此促进患者机能康复。保健护理模式具备一定系统性、综合性及整体性,可通过外界压力保证患者健康处于稳定状态,加上优质的护理服务调整患者机体中反应,以此达到重建平衡能力的目的[5-6]。此外,该护理中对患者开展三级护理措施,能够起到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本研究选取2021年5月—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探究保健护理模式运用于疾病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64~83岁,平均年龄(73.41±2.58)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50±1.69)年;学历: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至大专18例,本科及以上13例。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3.82±2.16)岁;病程4~13年,平均病程(6.88±1.34)年;学历: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至大专17例,本科及以上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所纳入患者与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有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②与《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7]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相符,经临床确诊。
排除标准:①心功能等级不超过2级者;②听力或者视力障碍者;③病历资料不完整者;④认知障碍或者精神疾病者;⑤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恶性肿瘤、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者。
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指导日常生活方式,嘱咐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告知其注意休息,不可过度劳累;待其病情稳定,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加强饮食管理,鼓励患者戒烟戒酒,多食用高纤维以及高维生素类食物,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
研究组选择保健护理模式。(1)一级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完全了解其病情及饮食、生活习惯,针对不良生活习惯及时进行纠正,鼓励其戒烟,适量饮酒,帮助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积极控制体质量,并告知自我血糖、血压的监测方式,使其控制在正常范围。选择通俗的语言讲述冠心病相关知识,并告知日常保健方法。讲解坚持用药的必要性,要求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定时定量的服药,不可擅自增减剂量,并对常见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进行介绍。同时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及时通过强化认知、情志转移等方式疏导患者情绪,帮助其建立康复信心,指导患者通过放松身体、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控制情绪,使其保持放松愉快的状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减轻对患者的刺激。(2)二级护理: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及病情的变化,加强用药指导。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组织病友相互交流,鼓励恢复情况较好者分享经验,整理疾病知识、居家护理方法等并将之制作成手册进行发放。待患者出院时,留取联系方式,定期通过微信、电话、上门探视等方式进行随访,实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提供帮助,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3)三级护理:联合社区加强对患者的管理,通过随访监督患者居家期间的生活习惯,每日定时提醒患者服药,鼓励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加强饮食管理,同时还可鼓励其适当运动,按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并指导自我病情监测,嘱咐其定期入院复查等。
(1)护理后评价各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非常满意:85~100分,一般:70~84分,不满意:<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2)通过日常生活、急救管理、用药管理、饮食管理、情绪管理五大项评价各组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满分均10分,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3)选择生活质量评分,即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四项(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机能、精神健康、健康状况)测评,各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优[8]。
(4)分别于护理前后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5)护理前后测评各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值均20~80分,SAS:50分为界,>50分焦虑,分值越高焦虑程度高;SDS:53分为界,>53分即抑郁,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高[9-10]。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变量用[n(%)]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对比 [n(%)]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比(,分)
日常生活组别例数急救管理用药管理饮食管理情绪管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研究组505.21±1.728.79±0.934.83±1.518.26±0.755.76±1.919.03±0.314.62±1.448.53±0.845.09±1.669.14±0.46对照组505.36±1.777.64±0.554.92±1.607.11±0.375.52±1.748.44±0.814.87±1.527.60±0.534.93±1.638.72±0.90 t 0.430 7.5260.289 9.7230.657 4.8100.844 6.6210.4862.938 P 0.668<0.0010.773<0.0010.513<0.0010.401<0.0010.6280.004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F-36评分对比 (,分)
表3 两组患者SF-36评分对比 (,分)
健康状况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研究组5054.16±5.2783.71±2.0358.34±4.9190.13±1.4246.72±6.3785.16±1.7257.24±5.8392.11±1.4060.35±4.7587.82±2.09对照组5054.88±5.6976.25±3.6757.61±5.0384.82±2.0648.05±6.8180.33±2.9156.81±6.2186.07±2.9559.82±5.1381.39±3.77 t 0.656 12.5770.734 15.0071.009 10.1040.357 13.0800.536 10.548 P 0.513<0.0010.464<0.0010.316<0.0010.722<0.0010.593<0.001组别例数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机能精神健康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LVEDD、LVESD小于对照组,但SV、LVEF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对比()
表4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对比()
LVESD(mm)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研究组5065.29±4.1751.48±2.593.36±1.025.52±1.5729.67±6.8955.03±9.3256.78±6.6749.22±2.15对照组5065.88±4.0359.43±3.113.41±1.134.56±1.4230.28±7.0446.19±8.1057.26±6.3453.85±3.92 t 0.719 13.8900.2323.2070.438 5.0620.369 7.323 P 0.474<0.0010.8170.0020.662<0.0010.713<0.001组别例数LVEDD(mm)SV(L/min)LVEF(%)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 (,分)
表5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 (,分)
SAS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研究组5053.29±2.0625.77±1.1452.04±3.2622.19±1.60对照组54.14±2.3830.92±1.7651.98±3.1134.54±2.37 t 1.909 17.3660.094 30.539 P 0.059<0.0010.925<0.001 SDS组别例数
自我管理最早于1977被提出,属于慢性病管理模式之一,主要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使其了解自身病情,同时掌握疾病相关的保健知识与技能,进而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并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主动参与治疗及护理中,使其病情具备快速恢复的条件[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说明保健护理模式可显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其更加积极配合护理,促进病情尽快稳定。本研究采取的保健护理模式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认知能力提升,并告知日常保健方法,有效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为病情快速稳定提供新方向[13-14]。
由于冠心病属于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常见病,其发生机制与肥胖、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因素息息相关,尤其是老年人群,其机体各项器官功能已经呈现逐步退化的趋势,极易增加冠心病发生的风险,同时降低其生活质量[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证实保健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为预后提供保障。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冠心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积极改善或者提升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极为重要。生活质量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生理健康、社会功能等,重点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对患者功能状态的影响极大。因此,保健护理模式中通过各方面的引导,培养患者规范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良好习惯,从而对患者机体状态、病情及身心健康发挥重要作用,为临床诊治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以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7]。
本研究结果中,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LVEDD、LVESD小于对照组,但SV、LVEF较对照组更高(P<0.05),说明保健护理模式心功能明显改善,加快病情稳定。由于冠心病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损伤,通过常规治疗虽然能够恢复心功能,但无法解除致病的风险因素,且治疗后需要一定恢复期,在此期间,临床可选择适宜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为加速心功能恢复、保障预后提供前提。经分析,保健护理模式作为新型护理模式,主要由护理人员从用药、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着手,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方案,针对患者不同诱发因素,提供对应的护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监督,鼓励其适当运动,增强自身免疫能力,促进心功能改善,加速其康复进程[18]。
由于冠心病的病程较长,极易复发,从而增加患者住院频率,进而延长康复周期,与此同时也容易消磨患者意志,使其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直接影响治疗结果[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研究组能够减轻患者负面情绪,使其满意度升高。保健护理模式中通过三级护理措施,从饮食情况、生活状况等方面出发,有效阻滞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及风险因素,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帮助其重建康复信心[20]。
综上所述,保健护理模式的效果更好,可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可减轻负面情绪,促进心功能改善,提升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