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韶成
(南京邮电大学保卫处,江苏南京 210023)
大学校园既要面对传统安全威胁,又要面临新的安全挑战,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重大考验。高校作为智力和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担负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如何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学生安全员队伍建设,及时预警,就地消除隐患、化解矛盾,有效减少和避免发生安全事件,对保障高校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要做好学生安全员队伍建设,必须先确定何为“学生安全员”。“学生安全员”概念厘清,是对其意义明确所作的正式约定或说明,能具体地揭示其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员”,是指团体或组织中的人。“安全”,是指“不存在危险”或“没有危险”的状态。“安全员”,是指在团体或组织中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分专职安全员和兼职安全员。对于“学生安全员”概念,本研究认为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在坚持学有余力原则下,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潜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收集报送安全信息,协助排查安全隐患,帮助学校相关部门开展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学生。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越来越多,后勤服务社会化水平越来越高,校园治安状况越来越复杂,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压力也随之倍增。选拔安全意识强且有责任心学生担任安全员,可进一步延伸高校安全管理“触角”,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校园安全管理的时间、空间和人员的覆盖。成立学生安全员队伍,有助于从课堂到课后,从线下到线上,从白天到晚上,从宿舍到教室,从图书馆到运动场,安全隐患及时报,安全防范时时有、处处在。
学生安全员通过选拔和各类安全学习培训,安全常识掌握较好,安全防范意识较强,在参与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实践工作中能得到锻炼,活动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学生自我发展愿望,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方法的学生安全员,与同学朝夕相处,关系融洽,朋辈间沟通更加高效,通过平时的安全防范知识宣讲,以点带面、星火燎原,将带动整个班级学生安全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保卫人员及学工辅导员队伍无法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安全状况。学生安全员与同学朝夕相处,最了解身边同学的情况,能发挥学生安全员在班级安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既能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又能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学生安全员承担着校园安全管理守护者的重要责任。他们在大学生中广泛收集有关治安隐患、违法乱纪、心理健康等信息,为校园治安防控拓宽信息源通道,协助信息的分析与研判,有利于学校及时预警,果断干预。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安全员队伍,协助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将校园治理防范“警力”下沉,横到边、纵到底,解决校园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趋势[1]。从普通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大学生安全员,既是普通的受教育者,也是特殊的学生管理者和服务者,对于促进高校有效治理,浓厚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防控有序、平安和谐的校园是师生全身心投入工作与学习的前提。安全文明、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可以使每位师生从中受益[2],学生安全员也不例外。
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学生安全员队伍建设需要有一套规范完整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可以明确学生安全员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怎样享受权利,如何履行义务,也可以防止学生安全员管理的任意性。合理设置权利义务,可以使学生安全员能够预测自己的行为结果或后果。目前,高校在学生安全员的制度建设方面研究很少,文献检索结果显示还处于空白阶段,百度甚至也检索不到学校内的相关管理规定。安全信息员的制度建设起步晚,实施细则不完善,相关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针对性学习培训少,业务能力差,导致实际工作中学生安全员成为摆设,这是目前很多高校安全信息员队伍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3]
对于大学生安全员工作性质,部分大学生群体存在认识偏差,认为是老师安排的“间谍”“特务”,平时工作就是向老师打小报告,甚至还会疏远孤立他们。部分大学生安全员也存在自身认识不足的问题,职责不清,工作方法单一,心存顾虑,自我怀疑反馈问题就像打小报告。部分职能部门对学生安全员反馈的内容重视不足,回应反馈较慢,整改不及时,也打消了部分学生安全员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对学生安全员的相关研究依旧很少,缺乏可供借鉴的选拔机制、培训机制、运作机制、激励机制。大学生安全员队伍组建形式多大于内容。学生安全员缺少统一、专业、系统的培训,对职责不了解,对制度不熟悉,不具备专业技能,缺乏对各类安全事故、心理健康等识别、防范和处理的能力,使得大学生安全员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实践中难以发挥其主动作用。
在学生安全员实际工作中,因为培训针对性不强,专业知识缺乏,收集的信息时效性较差,意见往往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很多情况下有关部门处理迟缓甚至没有回馈,信息无法形成闭环。部分学生安全员还怕得罪其他同学,核心问题不敢说,安全风险的预警性难以得到保障。部分学生安全员在工作中融入个人情绪,也会导致信息失真。
有研究显示,西部某省只有50%左右的省属高校设立了班级学生信息员,不足20%的学校开展了信息员工作,只有个别学校有少量的专项经费,但人均经费投入不到1元。经费的匮乏,也会导致学生安全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研究中,2011年王生辉、2017年邹军等使用“学生信息员”,2018年蔡双娇、2019年黄志军等使用“安全信息员”。“学生安全员”这一称谓,2007年靳占兴等在《浅谈学生安全员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作用》中使用,2014年郑伟东在《构建学生安全员参与的开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使用。名称不一致,其概念则不一样,工作性质职责也就不尽相同。信息员,一般认为是机构或部门为收集和提供信息而聘请或设置的人员。无论是“学生信息员”,还是“安全信息员”,从语义上都是与收集信息相关,仅是修饰定语上的差异。在这样称谓下,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时,难免会让人产生认知上的偏差,会被其他学生群体认为是“间谍”“特务”,就是背地里打小报告的。为此,进一步统一规范称谓,有利于参与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学生获得认同感,激发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生安全员日常工作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学生安全员”岗位职责应该涵盖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习培训方面,要熟悉安全保卫有关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政治觉悟高,敏锐性强。二是安全素养方面,要安全知识丰富,安全防范意识强,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三是模范带头方面,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积极维护组织形象。四是信息收集反馈方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能及时收集反馈影响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疾患等问题;五是协助安全教育管理方面,能在指导下发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安全教育实践,落实日常安全防范。六是保密纪律方面,严格遵守信息保密制度。七是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网格化管理就是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资源,以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高校安全管理中既有传统安全风险,又有安全问题不断涌现,需要第一时间感知、第一时间处置。安全隐患、安全风险及时预警尤为重要。实施学生安全员网格化管理是当前校园安全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
如图1所示,高校安全薪资反馈网格化管理需要建立以班级学生安全员为信息枢纽的四级安全信息反馈网络,向下采集,向上报送,负责整个班级安全信息的反馈。室长为第一级网格宿舍安全责任人;学生安全员为第二级网格班级安全责任人;辅导员为第三级网格责任人,负责所带班级安全信息的接收反馈和处理;学院为第四级网格,负责学院重大安全信息的研判、处理;保卫部门为学生安全员业务领导,提供学习培训和业务指导。
图1 高校安全信息反馈网格化
学生安全员是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保卫部门的安全“触角”。选拔是学生安全员培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是学生安全员培养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合适的选拔方式加上严格的选拔程序和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氛围是学生安全员培养机制得以运行的重要基石。完善学生安全员队伍的培养选拔机制,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生安全员队伍的前提。学生安全员的选拔应该落实到班级层级,若到宿舍层级,将导致队伍冗余,无法开展常态化的统一的安全员集体业务学习培训。
学生安全员是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队伍,需要专业的安全知识背景和安全技能培训。相关部门要建立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坚持自主学习与专门性岗位培训相结合,定期举行学生安全员队伍例会,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坚定政治信念,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服务意识,交流工作经验,沟通工作信息,对学生安全员工作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研讨,通过专业性、全面性、规范化的学生安全员培训,切实提高学生安全员队伍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做到职责明确、贯彻有力、反应迅速、防患未然。
学生安全员考核激励机制,是根据学生安全员队伍工作条例,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学生安全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察、作出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学生安全员评先评优等挂钩来促使学生安全员积极工作、尽职尽责的一种管理方法。相关部门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安全员及时进行奖励,对于考核成绩差的要给予提醒和警示,对于严重脱离考核标准的取消其任职资格,从整体上优化学生安全员队伍。学院应将学生安全员作为班委看待,或安全委员即为班级学生安全员,在学生评先评优中将学生安全员的意见纳入考核意见,甚至启用一票否决权,在评先评优入党等方面结合学生安全员个人条件情况予以优先考虑[4]。安全主管部门要实施年度优秀学生安全员的评选工作,树立模范榜样,让学生安全员成为被认可、被羡慕的职务。
经费保障问题是制约学生安全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各学院及保卫部门应从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学生安全员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保障学生安全员队伍建设经费,将学生安全员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确保学生安全员队伍工作的正常运转。
传统校园安全威胁和新的安全威胁长期存在,高校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职尽责,不断探索和拓展防控举措,广泛发动、积极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治理热情,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校园治理共同体,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创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