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的校本协同实践

2023-10-24 16:23刘薇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

刘薇

【摘 要】跨学科学习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校本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理解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跨学科学习在一线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具體的学习实践形成跨学科学习的校本表达,并逐渐提炼出校本协同实践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 学科协同 校本实践

跨学科学习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跨学科素养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开展探究、体验与实践等学习活动。跨学科学习倡导理解本位的认识论和创造取向的方法论:一方面,跨学科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学科理解力和生活理解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过程,实现探究、思辨、创新的目的。跨学科学习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内核,也是支持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素养,更是学校落实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解读

如何在课程实践中开展跨学科学习,需要每所学校提出校本化的解决方案。从课程架构的视角出发,把跨学科学习进行合理分类,在实践操作中不断丰富概念解读,实现跨学科学习的价值认同。郭华教授在解读2022年版课程标准时,特别强调跨学科学习要以“学科”为依托,用大学科、大课程的思路进行学习设计。在实践中,学校尝试从学科学习、多学科学习和超学科学习三个层次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性内涵解读,在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中推进跨学科学习。

(一)内容统整的学科学习

国家课程是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主渠道。内容统整的学科学习,以单元整合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跨学科学习设计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设计主轴,而非传统意义下的学科内容。内容统整既要保持学科原有的逻辑体系,又要在不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在大单元学习中既要深化学科知识又要发展学科理解。大任务、大主题实现大单元设计,其统整的黏合剂在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出发,创设真实合理的学习情境,突出项目学习和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成为质疑和反思、交流和讨论、探究和创造的过程。

想象力是创新性思维与创意倾向的核心和基础,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想象力”这一要素出发,积极进行内容统整的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时,“月亮”这一意象在诗歌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围绕“月亮”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从跨时空的角度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学生在时空长河里穿梭,形成独特的学习路径。古代文人墨客如何吟诵?通过书生游湖赏月的情境,感受“月亮”代表的不同情感,孤寂之感、思乡怀人之情、旷达情怀等。现代科技发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从未止步。学生融入科技馆讲解员的角色扮演,用生动形象的演示介绍月亮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未来的月球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学生展开丰富的科学创想,一起来到几百年后开发月球的场景。“如何运输氧气到月球呢?”“如何在月球上培育植物呢?”一个个奇思妙想充分发散思维,想象力无限延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具身体验催生着每个学生的想象,学生在体验、感悟、创想中不断地丰富着想象力。

(二)素养融合的多学科学习

素养指向学校的育人培养目标,需要连接学生生活、学校教育与未来社会,创设整合素养发展、遵循学习规律的课程生活情境。“用多个学科的视角、观念和方法,探究一个问题或主题”。面对多学科知识,学生在自我建构、自我反思的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实践意义,逐步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多学科学习以探究主题为核心,以素养融合为目标,将不同学科以先后关联或者并列关联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实现学科知识的情境化。学生尝试运用相关联学科的研究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在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发展“跨学科理解”,又能实现学习方法的联结,促进素养融合、协同发展。

节奏在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火车咔嚓咔嚓的奔跑声,小鸭子嘎嘎嘎的叫声,还有童谣儿歌中的节奏等。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具身体验,在听一听、走一走、跑一跑、拍一拍等不同的活动中,调动身体的所有感官协同发展,共同感受生活中的节奏。如在音乐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响板随音乐拍打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体育学习中,篮球活动中的拍打运球是运动的节奏。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在音乐节奏学习中融入体育的“动”元素,可以开启一段奇妙的学习旅程。篮球与地面接触时可以看作强拍,篮球反弹回来用手抱住就可以看作弱拍。在拍球操作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还培养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学生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用身体的不同感官感受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同节奏;运用多学科学习的方法,借助不同的道具,调动多种感官,探究生活中的节奏,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活理解力,培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真切地感受生命的强弱变化规律。

(三)解决真实问题的超学科学习

超学科学习是以真实问题和现实情境为载体,借助彼此关联的学习经验,在共同体中进行意义建构、团队互动的主动学习过程。将所有学科在探究过程中融合起来,从关注认知和去情境化知识向生态化、实践性的学习范式转型,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超学科理解”。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可选择的活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创造的机会,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寻找未知的探索者、策划方案的组织者、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厕所革命”是基于学校真实问题解决的超学科学习尝试。学生化身调研员,围绕“厕所改造”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调查问卷来搜集各种有价值的意见。其中,灯光改造和地砖选择都需要考虑面积因素,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地数据测量。不同策略、方法的相互碰撞,加深了学生对于数学中面积学习的认识,初步了解了科学学习中光照度的相关知识,还利用美术设计的相关知识绘制改造图纸。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敢于面对挑战,针对厕所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撰写调查报告,还能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调查、测量、访谈、分析、设计等系列活动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共同完成厕所改造。

沿着“学科—多学科—超学科”的路径,可以逐渐实现跨学科学习与现有的分科教学的相互适应。教师既立足于学科进行学习设计,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多学科协同合作。以素养为核心,延展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真实的问题解决代替传统的知识传授,让实践与创新成为跨学科学习的新样貌。

二、跨学科学习的校本协同实践

从校本实施的视角出发,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动力系统,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协同作用,实现跨学科学习校本实践的行动共创。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目标、活动、空间三个不同层次的设计,并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在进行跨学科学习校本实践时,从教师熟悉的研究路径入手,容易拉近教师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在增强研究亲近感的同时,更易于实现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

(一)自主协同的目标定位

目标是一切学习活动的起点与归宿,目标达成情况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指标。跨学科学习指向多元素养目标的培养。与传统学科学习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同,设计跨学科学习目标时,需要特别关注學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知识的理解、对方法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以目标的跨学科协同,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整体建构,让学生在亲历实践、探究等学习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通过真实问题的解决,在“做中学”“用中学”,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跨学科知识的获得;在合作、反思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在跨学科学习中学会学习;在交流体验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感悟,体会学科知识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把学习所得迁移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之中,促进学校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主题统领的活动设计

跨学科学习在尊重学科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多学科、多元素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形成完整的认知,最终实现生命的成长。从学科学习出发,积极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且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从主题设置来看,一方面,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聚焦真实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主题的设置应体现整体性和关联性。可以从横向关联和纵向衔接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设计,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从评价设计来看,一方面,外在要注重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学习成果的物化,比如表演、研究报告、现场展示等;另一方面,内在要注重学习的感悟,通过反思、分享、交流等,让学生体验获得感和成就感。

(三)多维延展的空间创生

借助新技术赋能,丰富多元互动学习。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学习情境,增强沉浸感、互动感和体验感,激发探究欲望。在校内,把校园变成研究的场所;在校外,将线上网络空间和线下物理空间进行有机融合,拓宽学习的场域,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跨学科学习实践还需要整合时空。在时间方面,可以采用“专题学习与系列学习相结合”的内容安排方式,可以是 “大、小”主题,也可以是 “长、短”主题。在空间方面,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和各类学习资源,拓展到家庭学习和社会学习,提高学习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多主体的活动设计使学生自发地参与到课程规划中,成为学习的设计者。多向度的内容选择使学习层级超越概念技能,跃升到素养发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呈现出跨界、融合的多维打开样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核心素养发展。

三、跨学科学习的校本实践反思

任何改革只有触及课堂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跨学科学习校本实践中,可以构建研究共同体,用团队的力量解决行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是跳出学科本位,摆脱学科知识的桎梏。从学科的逻辑走向学习的逻辑,从而实现“零散地教”到“结构地学”的转变。二是创新评价方式,用评价的力量撬动课程变革和教学转型。一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课程实践,进一步优化评价方式迫在眉睫;二是形式多样的评价结果不仅反映了学习效果,而且为教学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构建研究共同体,组建“活的教研组”。打破传统的学科组建设,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不断完善教研组建设。从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选择成员进行重新组合。既有紧密的组内关系,又有松散的组间关系。根据实际研究需求,在多种关系的交织扩展中实现“活的教研”。

跨学科学习实践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未来教育之变革,学校可以通过跨学科行动和实践反思逐渐形成校本表达,使学生成为完整的学习者,使师生成为课堂的创生者,使课堂成为创造的场域。

【参考文献】

[1]叶蓓蓓, 侯艳芳. 跨界学习的课堂教学样态与策略[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7).

[2]张华.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J].基础教育课程,2018(22).

[3]张华.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7(11).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5]史威. 跨学科学习范式及其生成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21 (9).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
基于网络媒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
研学旅行:让学习与真实场景深度连接
基于跨学科学习中实地考察法的应用探究
中国海洋大学建设行远书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航空科普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信息技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设计
跨界少年养成记
论课程综合化实践的生态化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