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解决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脱轨、与生活经验脱节等问题;同时要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板块的基础上,设置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板块,这一板块旨在丰富历史学科知识内容的深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中指出“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程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历史跨学主题学习是突破历史学科的边界,在学科之间建立内在联系的,并运用两种或两种学科以上知识或方法的学习实践。因此,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只注重历史这一门学科的学习,还涉猎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一般来说,语文、地理、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相邻学科易于与历史学科产生学科课程内容上的联系。在这些学科之内,历史学科是作为跨学科学习的主干学科来呈现的,其他学科对历史学科起着辅助作用。
第二,因为是主题学习,所以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个具体问题在真实情境中聚焦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第三,因为是跨学科学习活动,它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所以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和实践探究能力,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建构,从而实现对传统知识本位教学观的现实超越。
首先,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全面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指向和发展的重点。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多门学科内容,不仅局限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与探索,而是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研究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看待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围绕一个主题融合多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世界的本质。
其次,推动学生从“教中学”到“做中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指出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来源于真实情境,围绕某个特定的主题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主动探究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改变以往只注重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使“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得以真正实现。
最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往往伴随着复杂性和综合性。单一的分科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使学生以历史学科为本位,打破学科教学的片面化、孤立性的知识传承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采用多视角的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出现的具体综合性问题。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面向世界所具备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的思维,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历史学科在课程内容上涵盖了不同时期人类历史文明,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历史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整合学科内容时要关注不同学科内容、学科知识、学习方式的区别与联系。此外,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文化特点、学校文化特色、学习目标要求和学生生活经验,让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达到综合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具体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学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主体,跨学科主题活动不同于传统历史学科知识的单箭头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学生在知识学习活动的积极探索、亲身体验与交流合作,在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在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探究性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主要特征之一,新课标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探究的主题要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延伸性,提倡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和课题式学习,以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因此对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环境的选择也不必完全拘泥于教室的一隅,适当组织课外与校外活动,如参加历史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浏览历史名胜古迹等活动使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聚焦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现实问题。历史学科的认识与学习不仅只停留在对过去历史知识的习得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这才是历史学科一以贯之的目标。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和问题解决中来,使知识的应用不单只存在于教材和课后习题中。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破除知识与社会生活裂隙,与问题解决分离的现象,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持续学习能力,从而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要求历史学科的学习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要以某一具体的历史核心知识为基础,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辅时,有计划地处理好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主次、交叉关系。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其他学科的元素、知识、方法促进学生对历史脉络的发展、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历史社会规律的深层把握。所以,在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要做到从历史学科中来再回到历史学科中去,坚持历史学科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此彰显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特色,切忌其他学科喧宾夺主,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在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编写中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然而每门学科的课时是有限的,如何处理课时的有限性与学科知识的庞杂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历史跨学科学习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若想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势必要把握住学科的关键概念,通过掌握关键概念,明晰在单元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和运用的重要历史知识和能力,典型思维和认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以历史学科为主干,分析与语文经典故事、地理、道德与法治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相邻学科间的关联性知识,在历史学科内部建立起“跨学科概念”的联系,生成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干问题,整合学习方案构建课程内容结构,真正起到发挥学科知识互联互通,学科优势互补的新格局。避免因为跨学科而导致学科知识简单相加或者粗暴的拼凑多而不精,浅层次的学习局面,使跨学科学习停留在‘聚其形不凝其神’的肤浅表象。
教师开展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准备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处于中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逐步摆脱具体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为推动跨学科学习奠定基础。2022 年版新课标凝聚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的培养要求。例如,在唯物史观方面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而高中阶段对这些要求是一脉相承、螺旋上升的。高中生在经历初中完整的中外历史的学习后,教师应当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分析学生知识积累的状况、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甚至分析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与历史课堂相关的知识基础。在进行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时,应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及历史事件的时空定位的准备工作,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引导学生有序组织和开展学习活动。
首先,在选取主题之前我们要知道:究竟什么样的主题可以被用于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呢?郭华教授提到:“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科的主动跨界学习,是自觉将社会实践的创新过程融入学校教学的主动过程。跨学科学习为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在能力上、品格上、价值观上的基础,为学生的自觉主动成长营造了自觉的教育环境,是学习、实践、创造的三体合一,在继承中思考、质疑、创造,在创新中延续历史体会继承的意义。”所以我们认为历史跨学科的主题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社会生活,易于借古喻今或抚今怀古是具有直接现实意义的学科知识。而难以考究的史料,实施起来工程量过大的学科知识则不被列入历史跨学科主题选取的优先考虑范围。
其次,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明确主题选取的目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因此学习活动主题的选取尤为重要,学习活动的主题就好比指向标,主题的选取要树立历史大概念的意识,大概念是总括性的上位概念,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可以建立学科知识之间与跨学科知识的纵横联结。实现历史大概念下主题的选取可以从以下三个路径来实现。一是依据新课标。新课标给定了学习主题的案例和设计思路,如“中华英雄谱”“小钱币,大历史”“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等十个学习主题供教师参考和研究。教师将细密的知识结构上升至总体的学科大概念。二是凭借教材内容。以历史学科为主导,挖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教材之间的连接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时期,联结抗日战争的路线,阅读抗战文学作品,鉴赏拍摄照片和美术作品等。引导学生将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知识、技能、方法及课程研究结合起来,深入实践活动。三是聚焦于热点和学生生活。历史知识的渗透离不开现实生活,从生活入手感受和理解历史。例如从建党一百周年追溯党发展的历史轨迹,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气象。
最后,以学生为中心是建设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范式的基石。历史跨学科主题的设计与实施都需要以此为中心开展,所以学习活动的设计也不单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们一起集思广益设计活动内容,共同推动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探究与实践。
学习目标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完成度如何、学习效果的有效性能否得到保障、学生是否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等都依托于学习目标的检验。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交流协作、创新实践及运用多学科视角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身边发现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进行梳理,还要创新探究方式,将资料解读与实地调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方法,从实际生活入手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发展学科思维。其学习目标可以做如下设计。
一是综合运用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艺术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时期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切身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是搜集汇总材料,探究其历史背景,培养分析处理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感受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阶段的变化,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教师在整合跨学科主题的学习内容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探究的学习主题转化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具体问题或探究任务,这些问题或任务的选取要满足达成的素养要求需要基于两方面考量。一方面,跨学科主题的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点。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选取立足于学科本身的要求和社会育人的功能,要求历史教师要开拓视野,有目的地研习与历史学科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从而选择性地建立起与主题相关的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如在学习“改革开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改革开放后城市变化的视频,展示从改革开放后国民收入的数值增长变化的图表,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得出国民收入总值倍数的变化,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社会的新面貌,以数学的逻辑思维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设计方面,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创设历史情境的重要性。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陈述,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将知识内化于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其中构造历史情境,使学生在沉浸式的情境中认识、感受和体会历史事件,拉近学生与历史学科的距离。例如在讲授安史之乱时,整合历史和语文的学习内容,导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从诗中反映出唐代末年发展变迁的时代面貌。由诗中的浪漫主义与唐代战争的残酷感做对照,帮助学生借文释史,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历史。
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驱动型问题和核心任务的设计,教师要以历史学科为主干,从核心知识和思想出发,构建学习任务的知识框架,设计主任务和分任务。以具体的任务指引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和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使课堂活动由“静”变“动”。例如,构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使学生从三个不同学科视角综合分析“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任务如图1 所示。
评价是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实行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然而不同类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决定了不同的评价导向,对开展评价的针对性设计上也有所差异。在以历史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活动中,评价设计应该充分考查特定学科知识的深化、拓展和迁移是否带动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制定评价指标时,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及学习目标作为参照依据,用来评定本次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素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此外,主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获得思维发展,帮助他们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所以评价检验要围绕整个活动展开,绘制评价量表,量表的评价内容应包含方案制订、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和活动反思四个方面。其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评价活动的完成度,更重要的是从活动中分析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评价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达到以评价促进学习的效果,实现“教-学-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