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挑战性任务,实现深度学习

2023-10-23 10:43:05韩起峋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呼啦圈体育教师技能

韩起峋

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之一,将学生带入真实学习的任务情境中,是发展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结合体育学科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点分析体育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实施与应用、体育挑战性学习任务的预案设置与安全事项等,能够全面提升体育教师对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促使“深度学习”发生,并实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体育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在特定的练习情境中,通过复杂的动作思维等认知过程,高度投入富有挑战性的身体运动,在运动中产生强烈的身心体验,理解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和运动文化价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其显著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聚焦能力导向的学习主题,在运动项目进阶式学练赛情境中,实现结构化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内化,在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中迁移应用,进而培养学生利用高阶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之一,将学生带入真实学习的任务情境,通过有难度、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促进深度学习,已成为越来越受教育者关注的教学策略。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能基于“学会、勤练、常赛”的理念,设置以挑战性学习任务为驱动的体育课程设置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已有运动技能的基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发展,还要考虑实施前的准备活动,课堂氛围的引导、多维的评价,以及学生在进行挑战性学习时的安全措施,以保证学生练习的安全性和实效性。“挑战性任务”的关键是“挑战性”,核心是“任务”。作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类体育学科,要克服练习带来的各种身体不适,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而这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是基于任务设计,在过程中学生能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良好体育品德。因此“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就成为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价值的重要因素。

体育学科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点分析

符合课程标准的文件要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体育学科纲领性的文件,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指出了体育学科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和内容结构,是开展体育教育教学需要遵守的文件,也是新时代体育综合发展需要的。因此,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首先应该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青少年发展和成长的规律,要关注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展示和挑战的平台,关注个体差异,调动学生想去参与、敢于尝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基于学生已有运动技能基础与认知水平 对学生而言,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挑战性学习任务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生运动技能“最近发展区”,设置“适宜的任务挑战难度”,通过“踮踮脚”“跳一跳”的努力和拼搏就能完成,学生既享受了成功的乐趣,又增长了本领,持续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的时候,首先要准确调研学生已有的运动技能基础,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已会的不重复,学不会的不安排,能自学的不帮助。同时,挑战性任务完成方式上要通过自主探究、同伴互助等方式才能完成,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

基于“高阶思维”的学生运用能力发展 高阶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深度学习”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解决了指导、领会和应用的问题,而“深度学习”指导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更注重在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理解、分析、对比、综合等方式实现思维创新和能力提升,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挑战性学习兴趣,使学习从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出发,走向能分析、巧运用,在展示与比赛的综合性活动中发展高阶体育思维能力。

体育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实施与应用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挑战性学习任务感兴趣,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也会因为“兴趣”不轻言放弃。所以,体育教师在挑战性学习任务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根据不同学段、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学生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制定不同规则,设置不同难度,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整堂课的练习效果。

如四年级“耐久跑”教材内容,其在小学阶段对动作技术的要求不高,但其锻炼价值比较高,它不仅仅对学生的心肺功能与耐力素质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从传统的耐久跑的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变速跑、折返跑、计时跑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往往会出现厌烦情绪、练习兴趣不高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耐久跑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场地、器材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种器材创设不同的情境,设置不同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第一阶段任务结合不同图形情境任务,如三角形、五角星、散点跑、“蛛网”形跑、9点选7点图形跑;第二阶段可以结合更复杂情境任务,如结合耐力进行“翻翻乐”“数字场地”“五子棋”;第三阶段是结合学校定向拓展,把耐力运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以学校校园图形为载体,把学校的教学楼、食堂、停车场等建筑物作为不同的定向任务点,每一个任务都需要经过不同的建筑物,利用对校园地图和路线图标识认知,考虑不同的路线到达相应的目的地,在过程中发展学生跨学科的能力。

准备充分,创设挑战最佳状态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之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准备工作,目的在于调动唤醒肌肉与神经兴奋度,充分活动学生的身体,使肌肉、骨骼、内脏器官和神經系统做好运动前的准备,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在进行挑战性学习任务时,由于难度要大于平时的活动,更需要做好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如果运动项目难度较大,还要对承受负荷较大的关节或肌肉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同时做好学生心理上的准备和适应,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完成挑战。

如六年级“跨越式跳高”的准备活动的设计。跨越式跳高动作较复杂,对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要求较高,练习时,学生的膝、踝关节要承受更大的负荷。对于这样的运动项目,只做一般性的准备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在其基础上针对重点部位膝关节、踝关节等做相关的动态拉伸,还要结合专项准备活动的练习,强化膝关节、踝关节相关的力量素质,做一些养护性体能,如单腿屈膝四方位伸展、单腿屈膝半蹲等。同时课前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建立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因势利导,适时调整精准干预 对于学生来说,挑战性学习任务或多或少会带来焦虑和压力,这些学习任务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甚至需要小组合作配合才能完成。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学生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完成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体育教师依据学生完成情况,适时调控,精准干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认知和技能水平上,完成自我挑战,这就对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教材教法把控、教学能力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二年级“前滚翻”的教材内容,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力量、协调、灵敏、柔韧等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果敢、坚毅及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前滚翻教学时,教师提出了“团身紧,滚动圆滑”的学习目标,但由于班级学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5个特体生基本可以完成前滚翻动作,10名同学已经达到了“团身紧,滚动圆滑”的要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就要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任务进行调整,能达到“团身紧,滚动圆滑”要求的同学,挑战“动作连贯,滚动圆滑”;5个特体生的任务调整为“团身紧,能完成滚翻”能力强化,教师亲自为特体生提供帮助,使学生逐渐增强滚翻成功率。同时,在滚翻挑战赛中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前滚翻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选择合理挑战内容。如站点一:斜坡前滚翻;站点二:钻圈前滚翻;站点三:“夹物”前滚翻;站点四:高物跳下前滚翻等,在过程中调整学生挑战任务的指导。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类课程,主要的活动场地在操场或体育馆,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决定了体育课是众多课程中“危险系数”最高的一门课程,另外,加上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要求,使得学生还要不断挑战更高的难度,这样更加大了危险程度,那么,怎么才能保证学生锻炼中的安全呢?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场地、器械的安全 要做到定期对体育场地设备、体育器材进行维护和保养,课前要再次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立即处理,确保场地设备、体育器材处于安全使用状态。在进行难度较大、危险系数较高的运动项目教学时,要加强学生自身保护措施,例如:在进行立定跳远、急行跳远、跨越式跳高等项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软垫、护膝、护肘等保护用具,同时,在练习时,还要增加保护和帮助学生的人数,特体学生练习时,教师要亲自保护,避免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另外,体育教师还要时刻观察学生的练习状态,对有可能出现伤害事故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尽可能将潜在危险降到最低。

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是体育课堂教学杜绝安全伤害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室内健康知识课,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讲解典型案例、同学间交流分享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养成穿运动服装参加锻炼的习惯,不带病参加运动,运动时不带坚硬物品和饰物,课上听从教师指挥,选择适宜的难度进行练习,做好同学间的协同合作,认真完成保护帮助任务。

合理的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是高效课堂有力的保障,也是影响课堂安全的因素之一。有些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非常重视“主教材”教学方法的选用,而对课的其他部分就降低了标准,这种“降低标准”的做法,往往存在着安全隐患。例如,在进行“障碍跑”钻过放在地上的呼啦圈时,有的同学选择先跳入呼啦圈,然后,手持呼啦圈经头上放到地上,加速奔跑,继续比赛;而有的同学会选择先从地上拿起呼啦圈,从头上钻入,放到地上,双腿依次跨过呼啦圈,加速奔跑,继续比赛。这两个同学分别选择了先从“脚下钻圈”和“头上钻圈”,不同的“钻圈”方式,看似没什么区别,但从“障碍跑”的规则上看,跑得快的同学获胜,先从“头上钻圈”的方式,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了,因为从头上钻入,放到地上,双腿依次跨过呼啦圈,才能夠加速奔跑,继续比赛,以速度来判定胜负,使得每个同学都希望快点完成“钻圈”,急切的心情一旦遇上呼啦圈落地不稳,就有可能在跨过呼啦圈的时候,出现脚绊呼啦圈的情况,就会造成学生摔伤。一堂课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教法都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和健康,都要细致分析各环节的内容,谨慎选择相应的方法。

适宜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大小是衡量一节体育课学生锻炼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会对学生的身体有所损伤,只有适宜的负荷才是锻炼身体,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唯一的途径。挑战性学习任务加大了活动的难度,提高了运动的强度,从而提高了学生课堂的运动负荷。那么,怎么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锻炼呢?2022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在教学中,还要根据体育教师的经验采用“望、闻、问、切”4种运动负荷监测方法,随时关注课上每一位学生的运动状态,及时调整练习强度,确保体育锻炼的安全有效。

总之,“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增强了体育教学的实效,使学生从简单的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对综合应用、整体评价、创新思考的高阶体育思维,使“深度学习”更有“深研”的味道,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得以更大程度的彰显。

猜你喜欢
呼啦圈体育教师技能
高级技能
彩虹
山的呼啦圈
系外行星那些事——“呼啦圈”法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