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清
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利用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机会的活动区域。幼儿在该活动区中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充分借助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主动构建新知识和经验,进而实现对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有效探索。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逐渐意识到环境、经验与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并积极为幼儿创设具有表现性的活动区,利用对深度学习“场”的有效创设,为幼儿提供能够进行积极体验、自主探究、协商合作、思考创新的深度学习“场”,推动幼儿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幼儿的深度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众多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是对知识概念的重要性进行深度理解,在表现性活动区中对幼儿的学习“场”进行科学建构,有助于他们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和理解。
在学习性质上 幼儿的深度学习属于复杂、有意义的高阶学习。幼儿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对未知的环境进行分析与探索,并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实现高阶思维的有效培养。在深度学习中,幼儿能够对复杂的知识、经验进行高阶理解,并对相关事物和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因此,幼儿的深度学习具有复杂的高阶学习特征。
在学习目标上 幼儿的深度学习具有提升幼儿高阶认知能力的特征。幼儿利用深度学习活动可以实现对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并在同化与顺应的影响下,实现对知识和经验的重建与迁移,学会举一反三。这时幼儿可以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现实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推动幼儿高阶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学习过程上 幼儿的深度学习具有较强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批判特征。幼儿在深度学习中,能够将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对新内容进行理解,并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对新知识的有效构建,而并非机械记忆。幼儿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对旧知识经验进行更新、重组,并逐渐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对新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
在学习态度上 幼儿的深度学习具有高质量、主动学习的特征。幼儿能够进行主动学习,可以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促使其对外界环境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解释。深度学习正是对幼儿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并依靠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实现学习内驱力的有效增强,从而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这时,幼儿的学习逐渐变得主动和专注,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践,而非进行被动学习,极大地提升了整体学习质量和效果。
在学习效果上 幼儿的深度学习具有推动幼儿高阶思维发展的特征。幼儿在深度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与探究中,并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这时,幼儿的学习效果将得到迅速提升,高阶思维逐渐形成并提高,并逐渐形成高质量的思维和学习品质。
由此可见,幼儿的深度学习是一种高阶学习,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知识构建与迁移能力,提升幼儿的思维和学习品质。因此,在表现性活动区中构建能激发、吸引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场”,可以让他们更好、更全面地对知识、经验进行理解、认识,并逐渐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同时还能促使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现实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具有可实现性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深度学习“场”进行构建时,要始终坚持可实现原则,确保学习“场”的价值和意义。幼儿教师在建构能够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学习“场”时,要充分考虑其能否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深度学习、是否有助于活动目标实现于游戏活动之中,要确保让幼儿在“场”内获得深度学习,实现游戏活动的目标。
具有可融合性 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具有较强的广泛性,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为了确保深度学习“场”能够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教师在对深度学习“场”进行有效构建时,要从幼儿视角出发、从幼儿当下的认知水平出发,实现幼儿学习活动和实际“场”的有效融合,实现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有效融合,实现各领域之间的有效融合,以培养幼儿的高阶思维,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具有多层次性 学习“场”的建构要与幼儿思维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结合。所以,幼儿教师在创建深度学习“场”时,要注重通过设置多种学习环节、多种场景、多种材料,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可以在与其知识经验和能力相呼应的、多层次的深度学习“场”中得到有效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和研究,我们积极尝试将“场”理论与表现性活动区结合起来,针对“场”理论对表现性活动区中幼儿深度学习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度考察,并逐渐理清表现性活动区中幼儿深度学习“场”的含义与特征类型。同时,围绕有效支持幼儿在表现性活动区开展深度学习的目的,探索出适宜不同“场”类型的深度学习的有效支持策略,从而推动幼儿在表现性活动区进行深度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高质量深度学习“场”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也越来越丰富。基于此,幼儿教师可以加强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有效利用,积极搭建新的深度学习“场”,从而有效拉近幼儿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在不同的“场”空间中将各种人有效联系到一起,进而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学习功能和交流功能的虚拟空间;加强幼儿在“场”中的有效合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尝试搭建深度学习“场”时,应注重充分发挥互联网络技术的价值,为幼儿设立科学的学习任务,让幼儿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与同伴形成联系。例如,教师在活动中搭建“多媒体合作学习场”,引导幼儿学会简单操作,并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内容,从而有效提升深度学习效果。
科学设置区域空间,优化深度学习“场”效果区域活动可以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幼儿表现性活动区的类型十分丰富,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常规活动区、特色活动区和主题活动区。因此,教师要根据各表现性区域的特点与幼儿的实际需求,利用班级现有条件、游戏材料,科学设置区域空间,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深度学习“场”,让幼儿在优质的深度学习“场”中,通过探索操作、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深度学习。对此,教师首先要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提高幼儿的深度学习能力创设学习“场”,科学设置每个表现性活动区的空间,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不被打扰的区域活动空间,并让这些空间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其次,教师还要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根据当下幼儿的发展需求对表现性活动区的深度学习“场”的空间进行有效完善,以达到优化深度学习的效果。例如,在建构区,幼儿教师可以在学习“场”的环境创设过程中,科学融入、呈现科学领域中的排序、颜色搭配、认识长短等知识,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按规律排序、比较长短等理念。又如,幼儿在表演《小猫钓鱼》时,需要创设一个“钓小鱼”游戏场景。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这个场景设置在科学区域,这样就可以直接利用科学区的空间及游戏材料展开活动。同时,将“小鱼”身上画上不同數量的小圆点,让幼儿在表演钓鱼时按照圆点数量进行计算并放进贴有相应数字的鱼篓中,如“小鱼”身上的圆点数量是4,就放进贴有数字4的鱼篓中,钓完“小鱼”后再按照顺数或者倒数的顺序对“鱼篓”进行排序。通过这种深度学习“场”的构建,幼儿可以对数学计算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处理,并能够逐渐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有效提高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投放丰富有趣的材料,提高学习“场”聚焦性首先,教师要从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出发,考量不同类型的表现性活动区的学习“场”的活动材料,从而进行合理投放,提高学习“场”的聚焦性。例如,在“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中,为了给幼儿提供制作红绿灯游戏道具的材料,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及剪刀。对此,教师要确保提供颜料的正规性,并投放安全剪刀,保证幼儿的安全,避免一些尖锐材料、有毒有害材料、有放射性材料被投放到深度学习“场”中,危害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时,教师还可以投放角色标志清晰的交警服饰等,为幼儿创设一个更加贴近真实生活场景的学习“场”,以提高学习“场”的聚焦性,引导幼儿进入其中,通过扮演警察、司机、路人等角色进行探索、游戏、学习,对“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一大家耳熟能详的交通口诀进行深度理解与游戏情境再现,并能及时根据交通口诀及游戏情况做出正确反应。其次,教师在创设深度学习“场”时,要注重根据深度学习的主题内容,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通过与相关材料的有效互动和探究,全身心地投入深度学习活动,对新的知识经验进行深度思考,并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例如,利用园内已有的沙池材料构建一个沙水区,并在活动区一侧设置便于幼儿活动的材料存放空间。这样一来,幼儿在游戏时能够自主选择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当这些符合深度学习需求的活动材料被应用到深度学习“场”的构建中时,可以提高幼儿活动、学习、发展的真实感。最后,由于幼儿园的资金成本有限,教师既要考虑活动材料的成本,避免高成本活动材料的大量利用,增加幼儿园的资金成本负担,注意科学循环利用活动材料,又要避免劣质材料被投入深度学习“场”,危害幼儿健康。此外,教师在科学收集、选择和投放材料时,要尽量选择造型多样、色彩鲜艳、质地优良、图案花样丰富的活动材料,以激发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在表现性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场”的趣味性,促使幼儿在兴趣内驱力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深度学习中,实现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隨着游戏的不断深入,教师还需要通过观察幼儿在表现性活动区域深度学习“场”中的游戏情况,及时对投放材料进行调整与支持,提高后续的深度学习“场”的聚焦性,让幼儿保持深度学习的兴趣,推动幼儿得到更好地发展,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场”的价值与意义。
从多方实际出发,动态调整深度学习“场” 在创设表现性活动区域深度学习“场”时,教师要充分立足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坚持时间、空间、材料等资源的有机融合、持续动态调整,为幼儿创设一个可以支持其主动探索和深度学习的环境,引领和支持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和交流,获得新信息、建构新经验。基于此,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确保深度学习“场”能够符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各种情形创设出可动态调整、借鉴性强的园本学习“场”。因此,教师在创设深度学习“场”时,要视幼儿的实际需求,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时间,让他们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对新的知识经验、新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深度学习,防止幼儿因为时间中断造成学习探究活动难以继续。
制定区域规则,提升“场”的安全性 在构建表现性活动区的深度学习“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幼儿会受自身年龄及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表现性活动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规则意识较差、好动性强等问题。对此,如果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就会导致活动的开展受到影响,不仅活动的秩序感较差,幼儿也无法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因此,对于表现性活动区深度学习“场”的建构,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出发,制定相对应的区域活动规则,帮助幼儿明确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内容、要求等,真正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和周围环境的有效互动,在保障表现性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可以为幼儿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幼儿园小班在开展“剪叶子”区域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小班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安全意识欠缺,需要学习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先带领幼儿学习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而保障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表现性活动区深度学习“场”的建构过程,则需要幼儿参与到活动规则的制定中。例如,在“剪叶子”区域活动中,往往存在幼儿抢工具等情况,在他们掌握了剪刀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制定“剪叶子”区域活动中工具及材料的共同使用规则,并对游戏过程中的纪律等进行规定。这样让幼儿参与到表现性活动区域规则制定中,不仅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提升,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支持。
总之,在幼儿园表现性活动区中创建合理、有效的深度学习“场”,能够有效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与指导能力,帮助幼儿顺利从现有的自主学习逐渐过渡到深度学习,实现对幼儿表现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表现性活动区深度学习‘场’建构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Q21-066)及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脉络式幼儿美术课程实施策略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Q22-06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