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月
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判断能力较弱,思维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在中小学阶段,教师要主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而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家长和学校一起努力,共同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尚未成熟,需要正确地引导。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从而帮助他们提升心理素质水平,进而能够健康地成长。
首先,在时间方面,学校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时间也相对较短,甚至有些学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更是压缩了该课程的授课时间,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引导家长在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里,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渗透,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优势,提高教育效果。其次,在空间方面,通过家校合作,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把生活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情绪体验,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学校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老师是心理健康的主要负责人,有着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能够利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理论基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指导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家校共育的作用,增强与家长的交流,与学生的联系,从而推动家校共育模式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作用。
具体地说,学校在对家长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传达一个基本的观念——学生的心理健康重于学习成绩,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使家长能够积极地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对于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等情况,告知家长要及时与学校交流,一起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当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交流,才是家校合作的根本,通过交流,家长和老师可以分别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更深入的了解,一起找到学生问题的症结;学校可以利用許多交流途径,如家长信箱、家长热线、家访、家长会等,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了解,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另外,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许多父母因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无法明了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会碰到哪些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家长就可以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可以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采取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