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文
(长治学院 计算机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近年来,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的持续性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和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式、新变化,思政教育工作也肩负起全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为高校今后开展思想政治协同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供了政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和教育路径研究是一项事关学生成长成才的持续性的、意义非凡的工作,它解决的是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2]本文参照“十大育人体系”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样本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学术科研、就业状况、校园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思想政治现状的调查,以及从课堂教学、学术科研、组织管理、服务保障、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六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运行现状和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成效的调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价值取向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结果显示(见表1),样本高校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整体较好。大学生普遍认同“做人”“诚信”“集体利益”“思想政治素质”“见义勇为”“公民道德”等的重要性,认同“职业不分贵贱”,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但在金钱观、奉献观、奋斗观上,36.26%的大学生认同“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且38.98%的大学生则对此表示不清楚;12.41%的大学生不清楚“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观点;11.36%的大学生不清楚“成功源于个人奋斗”。
1.学习动机。大学生选择所学专业的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从表2 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的考虑,出于对专业热爱的内在动机的比率不足半数,而其他外在动机占 28%,不明确学习动机的占到近1/4。
表2 大学生选择所学专业的初衷调查
2.专业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先导,是学习行为的催化剂,专业兴趣在大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总体来讲,大学生选择“非常感兴趣”的占比较低,“比较感兴趣”的占比接近一半。从表2 可以看到,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总体占比较高,不感兴趣的很少,但对目前所学专业兴趣一般的占比达到28%,应该是今后高等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3.师生关系。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责任重大。[3]辅导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满意程度整体较高(见表3)。但相比较而言,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方面,满意率相对低于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是辅导员今后素养提升的着力点。
表3 大学生对自己辅导员的满意程度
图1 大学生和辅导员接触的频率
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接触频率可以作为师生关系的重要指标。当问及“和辅导员接触的频率”时,只有 1/4 的大学生表示和辅导员接触的频率为“每周一次及以上”,22.07%大学生表示和辅导员接触频率为每学期一次甚至更少。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和辅导员的接触频率较低,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不到位,对学生的指导不充分。辅导员工作中,必须重视和学生接触频次的问题,没有接触就难以建立亲近的师生关系,难以取得学生的信赖,而学生事务和学生思想工作的危机能否有效处理,常常依赖于师生日常情感的积淀。
4.学术科研活动。大学生专业学习中,参与专业相关的学术实践活动尤为重要,例如学术讲座、报告会、专业实践和技能比赛等活动。43.43%的大学生最喜欢参加的学术科技活动是“符合专业的实践型活动,比如专业实践、实习等”;24.81%的是“符合专业的讲授型活动,比如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等”;13.2%的大学生最喜欢参加的学术科技活动是“符合专业的交流型活动,比如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学术座谈会等”(见表4)。
表4 大学生最喜欢参加的学术科技活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79.64%的大学生首选学校及科研院所、公务员等传统体制内的工作岗位,只有2.44%选择“民营或股份制企业”,还有14.41%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首选的工作单位表示“不清楚,没有思考过”(见表5)。可以看出学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意向仍集中于所谓的“体制内”,但实际的就业现状是没有足够多的此类岗位提供给毕业生,于是出现了期望与现实不符的情况,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慢就业越来越严重。同时,随着高校人数的增多,高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会倾向性地培养市场需求和岗位性需求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实训技能课和专业课程相对多些,从而忽视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据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表5 大学生毕业后首选的工作单位
图2 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
至于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37.1%的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薪酬待遇”,26.65%是“工作稳定”,以“未来发展机会”为职业标准的占14.96%,以“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标准的占9.03%,8.0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对口”是其进行职业选择的标准,只有2.69%的大学生考虑“工作地点”,1.48%的大学生把“社会地位”作为其择业的标准。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对于“薪酬待遇”和“工作稳定”比较看重,对“未来发展机会”的重视度仅为15%。而未来发展机会恰恰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莫因当前“摸不着”而导致错失好的机会,这是高校在今后的就业创业教育中应当尤其重视的一个重难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根据2022 年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全国70.7%的本科毕业生已经就业。虽然相较于前几年略有好转,但仍有大约700 万人未能实现就业。大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如图3,值得注意的是23.36%的人认为就业困难的原因是“课程设置及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加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民生、经济发展、国家未来。持续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已不能仅靠高校力量就能解决,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知识能力的储备、及课程的设置是高校促进就业需要提升的几个重点环节。
图3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图4 服务保障不满意情况调查结果图
对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主要经济来源和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0.74%的大学生群体月平均消费在1000 元以下,57.15%在1000—1500 元,9.99%的大学生为1500—2000 元,2.11%在2000 元以上(见表6)。从表7 可知,93.06%的大学生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供给。除此之外,银行贷款(2.61%)、勤工俭学(2.09%)和奖助学金收入(1.67%)也是主要的经济来源,理财收入及其它作为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较少。
表6 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支出(不含学费、住宿费)
表7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
在问及大学生“对于 QQ 空间、微信、微博、论坛等互联网上关于党、政府和自己学校、学院的负面信息,你通常的做法是”的问题时,34.26%的大学生选择“坚决不看、不信、不传”,62.61%的大学生表示会看此类信息,其中11.72%会看但是会坚决反对并予以批评,50.89%会看但不信、不传,2.17%的大学生偶尔会分享,转载,0.96%的大学生经常浏览和分享(转载)此类文章(见表8)。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负面信息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基本能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但仍需进一步引导。
表8 大学生网络传播态度
表9 大学生学习期间的压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5]心理压力是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有助于任务完成,但压力过大可能会成为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结果显示,8.13%的大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我们需对此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关注。
另外,对压力事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为苦恼的问题是“就业压力大”“论文压力大”和“缺少归属感”,分别占大学生群体总人数的76.59%,53.75%和33.93%。30.09%的大学生认为经济困难是最令其最苦恼的问题,18.94%的大学生认为是对专业没有兴趣,18.89%认为是学校办学条件不满意,16.77% 大学生认为是个人感情问题,15.87%的大学生是人际关系紧张,3.6%的大学生是“对任课老师不满意”,还有2.39%的大学生是“对辅导员不满意”,其他原因占29.21%,可见大学生压力来源比较广泛(见表10)。学生这些最大的压力源也是我们在教育中最需要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地方。就业指导、论文指导、经济问题、归属感、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
表10 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最苦恼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山西省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具有以下特点:(1)思想政治状况整体较好;(2)价值取向整体积极向上,但在奉献精神、金钱观方面尚需进一步引导;(3)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尚可,但仍有部分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4)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整体和谐融洽,但存在部分辅导员和学生接触交流不充分的情况;(5)学生就业期待较高,就业观念仍趋保守滞后;(6)课余生活整体丰富、向上,但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作用仍未充分彰显;(7)学生就业、论文写作、经济问题等压力较大,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省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总体评价较好。从不同路径的评价结果来看,课堂教学的平均评价得分最高,之后依次是社会实践、组织管理、校园文化和学术研究,最低得分是服务保证等级。可见,样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培养的主渠道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服务育人作用还存在明显不足。相比之下,这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机制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环节依旧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重要的环节,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学生总体评价较高,其中课程价值最高,教学效果最低。在后续访谈中,学生受访者表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受访者表示“知行合一”的实效需要加强。存在教学内容中的“知”“行”融合不够充分,理论教学方式存在强“知”轻“行”,考试方式中“行”的引导力不足,教师自身知行合一的示范作用不够凸显,“知行合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科学研究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科研育人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调查结果表明:“专业教学”得分最高,“学术报告”得分最低。学生对学习投入、选课机制、学术报告和专业教师的关怀满意率在“一般”及以下的占近1/5,今后要注意对该薄弱环节进行加强改进。
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调查结果表明组织管理路径得分总体较高。关于辅导员等学工队伍对学生的关心支持方面,88%的学生表示认可,但仍有12%的学校评价为“一般”及以下,表明学生工作仍有提升的空间。在调查访谈中,1/2 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党支部、团支部活动能够正常开展,但形式单一、创新不够、吸引力不强。1/3 的受访大学生表示社团活动还不够丰富。
服务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校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与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满意度最高,对“学习生活设施”的满意度最低。其中31.7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住宿环境、就餐及生活设施便利程度一般甚至较差,不能满足日常学习生活的预期需求;24.76%的大学生认为食堂饭菜卫生可口度一般或较差;18.31%的大学生认为反映诉求的渠道不畅;41.26%的受访大学生对教学科研设施条件表示不满意。出现上述情况,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规模持续扩张有关,而高校基本建设支出逐年下降。因此,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可能是影响大学生配套硬件设施建设、导致服务保障评价不高的重要因素。
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依据培养目标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6]调查结果显示,样本高校的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社会服务、专业能力提升、就业创业选择的融合程度较好,对本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的提升起到相对协调的促进作用。当被问及“什么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最有用”时,72.3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在调查“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成效的主要因素”时,26.54%的学生认为经费和支持不足,28.051%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相应的机构支持,39.47%的学生认为学校与社会(企业、机构)对接存在困难和障碍。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7]调查结果表明,校园舆论宣传成效得分较好,但校园环境建设得分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关于教育路径运行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1)山西省样本高校本科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成效的整体评价较好,相对来讲服务保障是薄弱环节;(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较好,但在“知行合一”实效性上仍需加强;(3)专业课整体质量良好,但在学习投入、选课机制、学术报告和专任教师关心学生成长上需要进一步加强;(4)组织管理方面,辅导员等学工队伍发挥作用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5)服务保障方面,各项指标中,学生对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满意度最高,对所在学校的住宿条件、就餐等生活设施条件满意度最低;(6)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服务社会、专业学习、择业就业融合程度较高,但各项保障仍需加强;(7)校园文化舆论宣传成效较好,但校园硬件环境、文化底蕴和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有待提升。
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更要去探索“怎么教”,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形式,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应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新变化、新趋势,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守正创新。针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1515”建设策略:“1”即围绕“一个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一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5”即构建“以思政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的五位一体学生工作格局;“1”即补齐一个短板,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服务育人成效,提升思政教育“知行合一”成效;“5”即“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推进智育创新,注重体育健康,重视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体系。
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当代中国教育及其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新形势新时代教育要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9]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人财物全面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确保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二是以红色领航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将太行精神等精神谱系融入第一课堂,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学生日常教育,融入科研创新,组织开展“我与经典”“我与红色”“我与社会”学生实践活动。三是实施新生引航计划,为新生提供包含适应、融入、引领、发展四个阶段的系统化教育指导,包括专业学习兴趣、校史校情等。四是持续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山西红色文化既有物质形态又有精神形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可分为“人、物、事、魂”。[10]比如,长治学院将黄文秀先进事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黄文秀事迹展教育功效,打造全省、甚至全国学生思政教育的基地。五是多措并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奉献观、金钱观。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夯实理论基础,实现“以知促行”。
针对00 后大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总结和梳理,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下真功夫,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为出发点,旨在增加学生的理解、反思和对知识点的应用。例如,理论教学应注重联系当前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国际视野和知识视野。在教学方法上,要贴近学生,适应时代需要,以具体事例鲜明展示马克思主义思想魅力。需要引导学生放眼看世界,客观、全面地了解当下国内外存在的一系列主要问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及原因,进而寻找解决办法,使其努力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要对当前社会潮流的复杂环境进行客观深刻的解释,进而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肯定这一理论体系的必然性。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要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与理论教学中的重难点结合起来,以短文代替长讲,结合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专业特点,通过实地考察、实践、调查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让思政课变得简单易懂。以新颖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当今世界、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现状,帮助他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让思想政治课不再局限于课堂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课堂,深入讲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和期望,激励学生学以致用,在各自领域用所学服务社会。
第二,拓展实践教育场域、优化考核实践导向、把准实践重点关键,实现“以行促知”。
拓展实践教育领域,使思想政治课不再局限于课堂,而要融入社会大课堂,将课堂、校内、校外的实践与虚拟实践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引领作用,在“深度开发”中持续发力。深入推进“互联网+”建设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进驻扶贫联合示范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开展生动鲜活的政治。到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测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让历史“活”起来,把故事传下去。实践育人要覆盖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始终。丰富的实践教育场域和明确的实践技能考核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反思和检验,进行“知”“行”之间的转换,实现以行促知。在考查考试环节,要着重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学思践悟。
第三,建设师资队伍、优化考评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实现“知行合一”。
在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将自身的科研成果、研究专长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和科研相得益彰,增强课堂教学的学术意蕴,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并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1]要严格按照师生比配足教师,对思政课教师统一集中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公开课评比、校领导参与等集体备课方式征集、归纳、研究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以理解的理论难点问题,以期达到学生能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目的,引导学生学思践悟。在设计考评制度时要结合思政课的特点,重点从政治性、家国情怀、思维创新、视野宽度、自律和人格等方面考核思政教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成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考核学生。要考核大学生是否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要考察其能否学以致用、崇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知识支撑行动,用行动促进知识,知识融为一体。在评价方法上,要完善定量指标,加强定性评价。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 年版)》,完善教学内容和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和考核规章制度。课程内容覆盖全体学生,统筹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教学内容统一统筹、学分制认定、思政教师给予认可、专项科研经费资助和校外实践指导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建设稳定持久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到高校就是一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坚持外显教育与内隐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在课内和课外、正式和非正式的全领域、全过程,有些是外显的,有些是以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存在,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皆育人,比如,通过食堂餐饮向学生传递追求创新、精益求精、节约整洁的理念。要进一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深入推进“大学工”“大思政”工作格局,向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向社会实践、向网络宣传、向管理服务要更高格调、更高品位、更强影响力的思政元素,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学工干部、后勤服务人员要全面提升育人情怀和能力水平,学生思政教育最终要落在全校各部门全方位协同育人上。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工作抓手,从举止文明到气质养成,从宿舍整洁到食堂光盘净桌,从优良学风到优良校风,展现一个阳光向上的校园风貌。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必须扬长避短,既要继续发扬过去好的做法,又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瞄准薄弱和不足环节发力。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针对服务育人中存在的学生住宿条件不好和食堂餐饮标准不高等问题,要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公寓基础管理制度建设,创建整洁温馨的公寓卫生环境;推进公寓文化育人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公寓文化氛围;推进公寓党组织建设,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推进公寓管理信息化配套建设,健全功能完备的公寓服务体系。其次,加大就业创业指导实效性,尤其是通过全体教师合力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同时搭建好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切实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第三,应进一步畅通学生诉求反映的渠道,通过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等多种形式畅通渠 道,同时对于学生诉求要及时进行反馈沟通。
要坚持学生事务管理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管理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管理。教育管理要想有号召力、亲和力、影响力,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心理行为特点。因此,要进一步推进管理向治理、管理向服务转型,同时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把关注群体和关注个体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服务的亲切度,确保与学生在同一“频道”上交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要求,努力让学生学习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
所谓五育并举是指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整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生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合。在思政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在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科研素质提升、信息采集整理能力和自我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度,定期开展覆盖性广的各类艺术性、体育性竞赛活动,打造艺术性、体育性精品竞赛项目;增强大学生对美的认知,让高雅的艺术展演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最后要发挥劳动育人能力,从家庭学校到班级宿舍,逐层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最终形成家庭、学校合作的劳动育人体系。
保障人员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队伍能力水平的提升。要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队伍建设要从“把好入口关、办好培训班、落实保障措施、创新工作模式、做好精细化指导”五个方面入手,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支持新入职专职辅导员考取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证、职业生涯规划师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等辅导员相关证书,力争考证率达 60% 以上;二是搭建专题交流平台,通过辅导员工作案例评选、主题班会观摩、辅导员工作成果展等形式交流工作;三是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以赛促训,以赛促练;四是培育辅导员工作室和辅导员工作团队,搭建辅导员论坛、辅导员沙龙等研讨交流平台,实施项目管理机制,组织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辅导员工作带头人,打造辅导员工作精品品牌;五是落实双线晋升等国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