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华 北京市丰台区艺术实验小学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小学阶段的能力培养对其成长的意义也是最深厚的。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目标正向培养美术核心素养转变。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曾指出教学关键是通过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以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开启“以思促学”的最佳钥匙。
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美术来表达思想及情感,或用美术来解决问题,对生活进行美化的关键能力。小学美术具有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图像识别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创意实践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图像识别能力,是基于当前图像传播需要而提出的,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中各种图像特征进行辨别分析,是学生学习及生活过程中的基本素养。美术表现能力,是学生利用各种技术创造内涵丰富的美术作品的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美丑的观察力、判别力。创意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动手实践。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美术对国家文化内涵进行理解,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小学生的教育中,美术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加艺术素养,提高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美术教育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培养多元智能、自我表达和情感共鸣等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和学习规律,所以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科学地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适应21 世纪社会变革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教育是必要且紧迫的任务。
问题驱动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是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中以各种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问题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规划,让学生基于问题探寻问题解决方案,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效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需有良好的问题引导能力及课堂掌控能力。
利于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提高 以问题驱动构建美术课堂,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技法传授,而是层层设疑,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并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自然而然收集信息,对信息间关系进行分析,对知识及活动主动构建。有效的问题可激发思维主动性,学生在问题指引下会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断探究,创新思维也会得到提升。
利于学生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提高 胡适说:所有知识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知识背景都是多元性的,很少有问题能简单地用单一学科知识解决。美术课堂中采取问题驱动教学,教师根据情境需要提出问题,学生要想将问题有效解决势必会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多学科知识充分利用,运用跨学科思维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也会基于多学科知识构建综合立体的解决问题的框架,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需面向未来,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拥有创新思维、受人欢迎的人,且还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有善于用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素养所强调的不再是单纯性的知识技能,而是将知识技能灵活运用,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问题驱动式美术教学,教师将课堂知识与生活情境融合起来,通过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调动所有知识,像鉴赏家一样思考、品鉴,像艺术家似的创作表现,解决问题,这些都利于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及能力。
提问难度超出学生认知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同学生在交流上有很多不和谐现象,如一些学生不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总是沉默应对。老师对班上学生学情了解不到位,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超出学生认知,问题提出后,学生不理解,整个班级都很尴尬沉默。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无知识链接,思维容易断层,学习热情大打折扣。如稍降低问题难度,让问题设置贴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再给予适时引导,坚持下去,学生对美术理解能力会有大幅提高。
问题设计与学生联系少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学生学习是存在差异性的,有学得好的,自然也有理解能力差的。教师设计问题时必须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应结合教材,参照多数学生学习认知来设计问题,如盲目提问,问题与学生学情脱轨,每次提问仅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就违背了教学初衷。
问题枯燥学生不感兴趣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答案一目了然,对学生无吸引力,属于无效问题。如“这个好不好”“是不是这样”,这样的问题指向不明,过于随意,长期下去学生会对美术丧失兴趣,出现思维疲劳情况,学生在课堂会更不爱回答问题。
如何发现有价值的课堂问题 美术课堂上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教学前要对问题科学地、精心地设计,问题过难、过简单都不行,过简单学生无参与兴趣,过难则打击他们参与积极性,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且教学中受教学手段及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问题如设计不当的话,对学生学习能力会造成极大地限制。如,《北京的牌楼》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北京牌楼起源及功能,对北京牌楼美感进行体验,并学会对牌楼建筑方法进行欣赏。这是四年级的一节美术鉴赏课。如果教学中教师直截了当提问:“北京牌楼建筑方法都有什么?”这个问题很多高中生、大学生都不一定能回答得很完善,那不如简单些,准备几张现代牌楼及北京牌楼的图片,让学生进行选择,选出哪些是北京牌楼,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建筑是有一定观感的,学生会很容易按照自己看过的建筑进行选择。
可见美术教学中要提出的问题必须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学情,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来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
首先,设计的问题应具备引导性。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能够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如教师不能对学生正确引导,课堂上学生就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设计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课堂时间进行有效学习。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备启发性。问题只有具备启发意义,才能带领学生一步步突破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最后,设计的问题应具备层次感。教师必须依照学生学情进行问题设计,如《北京的牌楼》教学中教师可以景山公园为例,给学生播放视频,或让学生看图片,告诉学生哪些是典型的牌楼,然后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有类似的牌楼呢?”有图片对比,学生会很自然地和自己见过的建筑进行对比,然后告诉教师。在知道哪些地方有哪些牌楼后,教师可准备现代牌楼及北京牌楼照片,问学生:“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出北京牌楼吗?”因为有前边知识铺垫,学生会很容易挑出图片。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你们为什么挑这些图片呢?这些(北京牌楼)和那些(现代牌楼)有什么区别呢?”这样学生就会说出自己挑选的原因,教师就能轻松告诉学生北京建筑的建筑方法了。
小学美术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技巧及策略 一是基于教材内容设计问题。《一盘小吃》为“造型及表现”领域的学习,教师教学中可按照“北京小吃介绍—小吃外形欣赏—制作绘制实践”这样的教学主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北京的饮食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材,将教材教学内容同生活常识有机结合来设计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更贴合学生生活,引发学生共鸣,也能让学生在最快时间适应美术课堂教学,从而确保教学顺利开展。《一盘小吃》体现了教材在编写时注重本土文化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先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小吃吗?”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针对教师的问题会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小吃就是很小的、一口能吞掉的小点心。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回答,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PPT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北京小吃,并告诉学生小吃是平时吃着玩的小食品或者点心。然后教师问学生:“这回你们知道什么是小吃了吧,你们都吃过哪些小吃呢?”这时学生就会踊跃回答问题,说自己吃过、见过的小吃。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给学生进行总结,对常见的小吃进行列举,然后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自己开个小吃一条街,咱自己制作喜欢的小吃啊?”教师给学生展示小吃制作需要的工具,让学生通过橡皮泥对小吃进行制作。这样基于教材内容,教师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不仅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北京小吃,还制作了一盘盘精致的小吃。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充满学习欲望,热情高涨,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立足课堂实践设计问题。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问题,面对学生疑问,教师如不加理睬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探寻激情,阻碍学生成长发展。
课堂是学生问题得以生成的最佳场所,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学生提出新的相关问题,通过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智力兴趣,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及道理。
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师直接进行解答,给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会让问题变得更晦涩。因此课堂上一旦有新问题生成的时候,教师需为学生搭建实践互动平台,抛出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解决问题。比如在《会动的纸造型》教学中,本来材料是纸板、折纸,但班内有一个学生是军事迷,想做装甲车模型,因此他准备了几节电池,用电池当轮子,他告诉教师这样模型也会动了,且电池还达到了废物利用的目的。面对这个问题,教师需对教学进程及时调整,给学生讲借助其他材料的造型会动及单纯用纸的会动的区别,让学生自己体会。并针对电池废物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旧电池尽管能做装甲车轮子,但是它本身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让学生一起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及阅历不仅会让课堂教学更丰富,也会生成很多新问题,教师需对这些问题灵活应用,引导学生讨论互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碰撞出更多的灵感。
三是抓住学生兴趣设计问题。兴趣为最大的学习动力。美术教学中教师需抓住学生兴趣点,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来设计问题,这样才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变脸的太阳》为一年级的课程,一年级学生好动,喜欢听故事,缺少自我管理能力。要更好管理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需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抓住他们的兴趣设置问题。基于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个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后羿射日这个故事为情境,为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后羿为了人类射掉了九个太阳,然后问学生:“你们想没想过那九个太阳去哪了呢?”为学生设置故事情节,告诉他们那九个太阳变成了慈祥的老爷爷、温柔的小姐姐、调皮的小娃娃……,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九个太阳。在故事问题引导下,学生很容易融入学习,并能轻松理解课堂内容。
四是抓住关键环节设计问题。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性强,教师教学需精讲多练,多给学生动手实践时间。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还要具备一双慧眼,能发现教材内容同生活的结合点,为学生设计高质量情境问题。教师课堂提问质量决定着课程能否顺利展开,课堂任务能否有效进行。有些教师不明白导入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问题数量多,学生课堂参与效果就越好,因此频繁对学生提问题,学生学习思考空间少,长此下去难以对知识进行深入性探究,影响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也影响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提升。就一堂课来说,40 分钟的课程,提问、交流的时间应维持在15 分钟以内,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思考,才有足够的动手实践时间。要达到这点,教师需对教材进行深入性的研究,抓住关键环节设计问题。如《会动的纸造型》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会动”这个关键的信息环节来设计问题。教师可先给学生展示展示两个作品,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为什么小熊能从房子里跑出来,小鸟的翅膀为什么能煽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作品的变化过程,抓住动的特点,找出是什么原因让模型会动。通过问题思考有效引出此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制作“拉杆”。让学生思考讨论的同时,教师突破教学难点,给学生分析拉杆的制作方法及粘贴位置。学生有了拉杆制作知识,就能充分展开想象,将拉杆粘贴到自己能想到的各种模型中。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关键点设计有效问题,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通过问题掌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如上《会动的纸造型》,“为什么会动”及“怎么动”便是教学关键点,教师围绕这些关键点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动手并分析,最终学生学会利用拉杆制作会动的造型,此时,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