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飞燕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五小学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指向核心素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组织,设计相应的情境任务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有助于学生整体提升以及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并且其教材设置也是“单元式”的架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转变以单篇文本为基础元素而开展教学的方式,探索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原则以及运用策略,促使学生在明确目标指引下,学习知识,提升素养。
新课改逐渐深化,有创新意识的教师着手推行大单元教学模式,但是因为目前学生自主性差且教师理念落后,导致大单元教学有序推进受阻。为了有效解决上述困境,以及释放大单元教学的转变学生学习意识、多维提升学生素养以及整体优化教学结构的价值,教师设定出强调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实践性以及注重教学连贯性的原则,随后按照明确教学目标、围绕主题整合内容、引导整体预习、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实施单元评价的顺序,构建起大单元教学模式,科学有序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学生自主性差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学习导向型”的模式,需要学生在探索与经历中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以及行为影响较深,所以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这一方式,一方面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另一方面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技巧与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缺乏自主探索的动力,并且对于大单元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较差,从而教学有序推进受阻。
教师理念落后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组织者与引导者,不仅需要在每次课程教学前明确教学目标与主题、整合教学与学习资源、设计情境以及活动任务,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和学习。但是因为大单元教学模式推行时间较短,并且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师影响较深,所以教师缺乏充足的理论指导以及实践经验,无法多维度运用科学高效的策略与方法。
转变学生学习意识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推行后,教师着手引导学生树立起“单元整体”学习目标,并且推动其在课前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预习、在课中推动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在课后及时梳理单元知识结构。学生一方面不会再将单篇文本或者单项知识的掌握为主要任务,而是树立起整体学习意识,另一方面会认清自己主人翁的角色,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多维提升学生素养 大单元教学模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运用大单元教学理念,会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设计教学内容与任务,促使学生在多语篇学习过程中提升文化感知力,在情境与任务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自主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在阅读与写作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以此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
整体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一个较为综合性的概念,对其进行优化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领学生学习的主要力量,学生是学习知识的实践主体,二者各自发挥价值并且互相配合,将“教”与“学”的结构很好地平衡。除此以外,大单元教学模式重视目标和主题的确定,可以为教师有所侧重展开教学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动教学结构优化。
强调学生主体性 鉴于大单元教学模式旨在推动学生的素养提升,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与策略时,必须坚持“强调学生主体性”这一原则,将学生喜欢且感兴趣的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的教学任务,同时注意为学生创设多样自主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在以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高效学习知识,循序渐进提升能力与素养。
提高教学实践性 在传统“重讲解,轻培养”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教学重心放置在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虽然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不利于学生综合提升。对此,教师必须在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时,秉持“提高教学实践性”这一原则,设计出真实的情境,同时开展需要学生实际参与的教学活动,以此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与素养。
注重教学连贯性 大单元教学是一个具有系统性以及完整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从多个教学环节进行完善与创新。就此,教师遵循“注重教学连贯性”的原则,实施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这四个具有连贯性的教学步骤,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由浅至深、由简到难学习知识,以此持续提高教学有效性。
明确教学目标,分清单元教学主次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推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可以避免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方向偏移,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明晰教学的重点内容,为有所侧重开展教学奠定基础。就此,教师在推行大单元教学时,根据单元中整体教学内容以及素养培养任务,确定教学的主要以及次要目标,为学生综合提升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首先,总结出本单元三首古诗以及三篇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明确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带领学生品味写景文章以及学习景色描写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规划时,便可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实践策略与方法。其次,因为三年级仍旧是学生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并且本单元涉及古诗教学这一模块,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将“学习与掌握生字词”和“背诵古诗全文及注释”作为教学次要目标,以此为学生的提升与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针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这一素养的要求,以及单元中“习作”模块中的内容,教师设定“感知与记录生活中的美”这一综合性目标,其不仅与教学主要目标相关联,又以基础知识学习这一次要目标为基础,对于学生拓展与提升具有重要价值。由此教师明确单元教学主要、次要以及综合性目标,分清教学主次,增强教学有序性。
围绕单元主题,筛选整合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中每个单元中的文本以及教学模块,均是围绕着同一个单元主题,所以教师需要在实践大单元教学时,围绕着每个单元的主题,筛选以及引入课外教学资源,并将其与课本教学内容相整合,既避免学生学习方向偏移,又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储备。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年下第一单元时,首先,根据单元导读这一模块以及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定单元主题是“大自然的生灵”,并且明确关键词为“大自然”与“生灵”两个,以此为筛选整合教学内容指引方向。其次,本单元古诗以及课文中都涵盖了对大自然中多样动植物的描写,但是专门描写植物的文章只有一篇《荷花》,无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植物这种生灵的生命力,所以教师着手从课外引入以介绍兰花、梅花、松树等为主体的文章,并且展示对应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更多维度感受植物独特的美感。由此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引入及整合课外教学内容,拓展单元教学的边界,开阔学生眼界。
引导整体预习,促进高效课堂构建 预习是学生为深入理解以及课堂听讲做准备的重要环节,教师若能有效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便可以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助力。与此同时,教师在构建起大单元教学模式后,会更为关注学生对单元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预习时,需引导其立足单元整体,以此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思路,或者无法参与教师设计的情境或任务。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为学生设置以下任务。首先,将本单元中所有的生字词摘抄下来,并且通过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掌握每一个生字词的含义及用法,此任务推动学生整体把握单元内的基础知识,为其在课堂中更为深入理解课文含义以及单元主题做好准备。其次,要求学生自主总结出每一篇课文记叙的故事内容以及阐明的道理,既推动学生把握单篇文本的内容,又促使学生在多语篇阅读中初步感知“寓言”体裁的“借喻”手法。最后,要求学生阐述阅读完本单元课文后的感受,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寓言的语言特点。由此教师推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文本理解—单元主题”这三个模块的预习任务,引导其从单篇文本学习过渡到单元整体学习,促进大单元教学实施。
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知识掌握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调动学生情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单向式的教学,旨在将学生放置在具体且真实的场景中,感悟并把握其中蕴含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其以学生为主体,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理解。就此,教师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四年上第四单元时,首先,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神话故事吗?你听过哪些神话故事?”随后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分享,以此创设生活情境,推动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并且顺势引出本单元的主题。其次,教师在带领学生深入阅读与分析课文时,播放以课文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视频,创设直观情境,促使学生在观看中把握每一篇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此情境消除学生阅读文字的枯燥感,加深学生的印象与记忆,同时提高学生之后理解课文的效率与质量。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课文,运用图画还原故事内容,以此创设操作情境,促使学生在创作中回顾课文内容,增强其对单元知识的掌握。
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单元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形式,不再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要教学形式,包含着多样化的任务,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参与中潜移默化接受知识熏陶,另一方面多维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若要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必须指向学生学习素养,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需要创设多种实践机会综合提升学生素养。就此,教师设计单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整体提高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设计实践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大自然的奥秘,通过阅读课外书或者查找网络等形式,对其特点、形成等进行探究并写一段文字对其进行介绍,以此延伸单元教学,促使学生在探索与构思中,锻炼思维逻辑能力。再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设计“诗歌朗诵大赛”这一活动,给予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要求其运用课后时间,依据诗歌中蕴含的感情,通过跟随视频练习,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此过程中,教师围绕“诗歌”这一主题设计教学活动,既推动学生更为深入地把握诗歌的创作特点,又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实施单元评价,科学评估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最后一环,若能保证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便可以为教师调整教学以及学生改进不足提供方向,但是目前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一方面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另一方面没有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导致教学评价价值无法充分释放。与此同时,教师若想持续完善与优化大单元教学模式,必须准确掌握每次单元教学的效果。就此,教师构建单元评价机制,与学生间进行双向评价,为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指引。首先,教师丰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基础上,考查学生预习主动性与效率、在教学情境与活动中的参与度及主动性、单元整体学习意识与能力等指向大单元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此全面评估学生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的表现,为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素养培养策略奠基。其次,教师设置“学生评价教师”的环节,引导学生从其主观角度,对学习内容丰富程度、教学方法趣味性进行评价,并且阐述自己在未来单元学习中想要接触的内容与形式,以此便于教师从学生处了解学生对大单元教学模式的适应度,为设计更加切合学生喜好和学习水平的大单元教学策略提供方向。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新样态,要求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前确定教学主题以及教学目标,并且以其为中心设置情境任务和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作为主体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旨在打破“教学导向”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价值与作用。小学语文不仅是主要科目之一,还为学生整体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奠基,所以提升其教学有效性,对于学生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着手将大单元模式运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素养发展蓄力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