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研究

2023-10-23 15:39
山西青年 2023年18期
关键词:管理学培养目标案例

陈 燕

山西科技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工商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求学生学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包括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等,掌握相关管理技能,熟练运用管理学理念以解决企业中出现的问题[1-2]。为了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改进方法,涉及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如案例教学研究、互动教学模式研究、实践教学探讨等,也有研究者探讨了不同专业发展对《管理学》教学的影响[3-5]。这些研究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价值和完善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首先研究了《管理学》课程建设的积极意义,根据《管理学》专业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培养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课程内容、案例研究、课程实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管理学》教学模式适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意见,以期为《管理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

(一)实现准确定位

我国高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院越来越多,特别是地方学院。许多学院未能探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未能合理规划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有的属于照搬照抄,甚至是盲目跟风,在定位上倾向于与其他学院进行比较。目前,我国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量也在逐年递增,全国各地开设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工商管理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迸发。但由于学科背景各异,这些学校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尤其是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工科院校与金融学院、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高校之间的定位有所不同。因此,在科学确定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之前,必须结合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学科背景、办学目标和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充分发挥不同学院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满足不同需求[6]。因此,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经济环境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整体定位,结合高校调查和预测的这些专业的市场需求,确定其培养方式。

(二)调整教学目标

高校承担着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责任,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就业。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定位应基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来调整教学目标[7]。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迅速做出反应,但相当多的大学根据自己的主观需求来确定企业的需求。从市场营销理论中可以了解到,有时大学设定的企业需求与其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这种调整也应规范化,以纠正调查中的差异,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而《管理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入门课程,应帮助学生纠正学习目标和找准自身定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前途考虑来分析课程的建设。

二、课程现状分析

研究发现,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学校教学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完善课程建设,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查分析了《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

管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因此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但其实他们并不一定来自同一专业。换而言之,目前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有一部分使用通用的《管理学》教材。这些教材中关于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行为等内容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正是因为学科庞大,才更要重视专业划分,否则对相关概念一概而论,含糊不清,将会影响学生接下来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方向、规格和各种能力综合要求的毕业生。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学校目标和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这也是对学生预期发展状态的追求。但是,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其他课程甚至其他专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相似,要求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并通过期末考核,但这种教学目标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教学目标下,如果教师仅按照书本知识或自身理解对《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应用场景进行教学,效果不会太佳。随着全球经济变化,课程理论也随之改变,管理案例更是日新月异,同时高校教师由于不在企业一线工作,虽然对理论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但缺少一线的管理经验,对日益更新的案例也难以从细微处把握。因此,教学目标应放长远,以《管理学》课程理论为基础,以课程案例分析为手段,通过课程实践增加工作经验和课程理解,课程最终的目标是融会贯通《管理学》知识,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牢基础,为毕业后的工作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教学模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虽然我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强调理论讲解,但一些教学环节已经引入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目前流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课程实践等。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深受师生欢迎。这种模式强调如何在案例中呈现的情况下运用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理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提供和教师选择的案例大多来自一些企业的管理实践。它们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很有帮助,这些案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专业领域灵活使用这些理论的能力。虽然课程实践不像案例教学那样受欢迎,但在我国已经广泛推广。课程实践主要是指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活动中。目前的教学情况表明,课程实践部分主要由实地考察和邀请专业人士授课等组成。选择实地考察的对象多为企业,邀请的专业人士多为企业管理人员。这种模式可以亲身经历具体案例,实操相关技术手段,与企业管理人员交流也可以了解到将来参加工作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实践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相当多的大学只在实验和实习培训中强调重要性,并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就业指导,这显然不够。

(四)考核方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通过加权计算最终成绩并对学生进行排名,《管理学》课程不外如是。据调查,在目前众多高校中,期末考试的比重都远远高于平时成绩,即便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也会有期末考试作为最终学习情况的评估,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判断,为了分数而学习,降低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建设研究

综合上述,《管理学》教学情况的分析以及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目前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弊端,教学现状和专业定位并不完全符合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大多数缺点是由于在《管理学》教学中没有考虑到专业的培养特征。鉴此,根据目前我国不同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根据不同的培养特点,提供《管理学》教学模式的调整方法。

(一)课程内容探讨

当前,《管理学》主要是指工商管理相关知识的教学,应专注于本专业《管理学》知识或延伸知识,不宜太过拓展而培养其他专业的内容,防止混淆相关概念,降低学生理解能力。同时,在实际上《管理学》课程内容对没有工作经验的本课程而言,对概念没有基本了解,强行灌输管理学知识,犹如无根之水使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所学知识,且课程过于枯燥,也不利于课程的开展,应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分析和演练实践内容。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应加强对管理体系理论和定量技术的介绍性讲解,增加课程案例分析和交流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寓教于乐,结合实践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二)教学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面临就业压力和复杂的管理场景,因此在校期间应尽可能接触到不同的管理教学案例,这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非常重要。目前,《管理学》使用的教学案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来说相对足够,但却与实际市场环境有所脱节,要想在毕业后迅速融入职场并领先一步走上管理岗位来说还不够。具体而言,在教学案例中应增加近年来工商项目管理和管理体系开发设计的案例,补充世界范围内工商界的经典管理名场面等。相应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将所学的《管理学》原理联系起来,同时对学生走上职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实践调整

课程实践调整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相关研究表明,美国高校的《管理学》课程通常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参与社会实践。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案例研究、场景练习、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对于我国的《管理学》教学来说,上述各种教学实践并不需要在所有课程中都采用,但在管理专业中的基础课程《管理学》中尤为适用。根据专业的培养特点,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实验课、案例研究和项目研究的课内模式,亦或选择实地考察和情景练习、角色扮演的课外方式,这对于理解管理学理论都是不错的选择[8]。

基于实践教学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学校应积极整合校外实践资源,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通过校内模拟实验和培训中心用于学生的实践代价过于高昂,同时市场瞬息万变,因此,高校有义务根据培养目标在校外联系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以补充资源的缺失[9]。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充分意识到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并将《管理学》实践课程中所掌握的社会和市场需求以及培养目标分散到以后的每门课程中,将系统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考核方法转变

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和课程的考核方式无外乎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评,而针对《管理学》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根据在高校学生中所做的调查和研究,大多数学生反映期末考试的比重不尽合理。但对于注重实践课程的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如果一味注重最终考试成绩,而忽视在课程中积极参与互动或在实践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则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大家会将《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只注重分数的课程,降低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打击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动力。综上所述,《管理学》课程考核应有别于其他应试考试科目,估计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应用《管理学》理论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学》课程建设在内容体系上,应增强相关专业的知识,并增加课程案例分析和交流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寓教于乐;教学模式可根据培养要求,拓展教学案例,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应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系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应提高平时成绩和实践课程成绩的比重。

猜你喜欢
管理学培养目标案例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浅谈管理学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