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旋律对情绪的影响探讨

2023-10-23 11:27吴姗姗
名家名作 2023年15期
关键词:负性旋律人体

吴姗姗

目前,音乐与心理学之间的交互日益频繁。音乐疗法已经成为心理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音乐旋律对情绪的作用,分析音乐旋律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在压力下生成的负性情绪,且有助于解决心理问题,提高音乐疗法的有效性。

一、音乐旋律与情绪的定义

(一)旋律的基本定义

旋律是由不同音高的单个乐音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有序出现而构成的音乐表现形态。旋律是在音乐材料中个体感知最鲜明的音乐形态之一,包含各类高音、线条、音符、长短。旋律也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轮廓、音程、大小调性、节奏等方面,还包括时间关系(指节奏及速度)、音高关系、音色演奏方式、强弱等要素,这些要素都是旋律诱发情绪的核心要素。

(二)情绪的基本定义

1.基本情绪:基本情绪是人类个体的初级情绪,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类情绪,具有个人主观体验上的差异性特征,其外部表现及生理唤醒方式均有不同,个别个体身上也存在使用功能方面的差异。普拉切克根据个人的研究,提出了八类基本情绪,分别为恐惧、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期待、快乐和接受[1]。

2.复合情绪:复合情绪又称为刺激情绪,是与基本情绪相对的概念。从本质上讲,两种以上基本情绪交杂而生的情绪便可称为复合情绪。复合情绪可以从主观意识上表达人与外部环境及各类客观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3.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情绪可以根据其效价分为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正性情绪又可称为积极情绪,愉悦度较高,而负性情绪则为消极情绪,愉悦度极低,会给个体带来各类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音乐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情绪是人类个体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这类状态由某种来自外界或内在的刺激引发。因此情绪并非只是自发的,而是由其他刺激引起的交互结果。音乐是一种可以刺激个体、诱发特殊情绪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实际作用中,音乐可以影响个体对情绪的感知方法,继而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并通过神经交互生成情绪体验。整体来说,音乐可以很好且有效地影响或调节人们的情绪[2]。

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节奏和旋律等,而情绪是人们在聆听音乐时的一种态度体验,更倾向于人类的主观意识形态。音乐这门艺术本身会传播创作者的情感、演唱者或演奏者的情感。而受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在接收情感后,基于个人过去的生活经验、认知体验,生成属于个体的独到见解,继而在大脑的作用下生成对应情绪。在音乐的旋律中,各音色频率的表现形式会作用于人脑的边缘系统及皮下神经节,可以给人体带来一些身体变化、心理变化及情绪变化。而音乐旋律对情绪起到的兴奋作用或松弛作用并不是一类病态的或负面的情绪激发,而是一种正向的调节,可作用于人体机能的恢复或心理治疗。

三、音乐旋律与情绪之间的交互机制

(一)听觉—运动

严格来说,人类在聆听音乐时,不同的听觉形式会唤起不同的运动反馈机制,在听觉与运动的交互作用下,便可以形成“听觉感知—唤醒运动”机制下的音乐治疗法。人耳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会自然生成对旋律的感知,而这类人耳所感知到的听觉信息,又会进一步诱导并触发人体的情绪变化,达到调节情绪并影响人体机能的目的。近些年,在音乐治疗领域,已经有了瑜伽运动与音乐旋律治疗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听觉感知与运动的结合,利用旋律信息刺激个体的运动因子,再加上瑜伽运动的外在刺激,便可实现内外互动的平衡状态,实现对个体情绪的影响与调节。

(二)旋律—神经运动

日本顺天堂大学的板尾健一及其合作者招募了12 位年龄从20 岁到40 岁的女性志愿者进行实验,通过对志愿者心率变化、血流量、体表温度的检测,发现志愿者在听古典音乐和治愈音乐时,交感神经系统会受到抑制,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会得到加强,出现明显的放松心态。因此,人们在聆听音乐时,可以通过音乐旋律这一要素,试想演唱者或演奏者在乐曲中想要传达的精神与情感。随后,聆听者再加入个人的思想意识,便可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再通过潜在的心理活动影响个体情绪。

旋律与神经运动的交互机制如下:音乐旋律通过人体的听觉系统,刺激人脑神经,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下,影响个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并作用于人体免疫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生理功能的调节中。

(三)神经运动—情绪感知

人的神经运动与情绪感知的交互作用,是音乐要素影响情绪的根本原因。在人体听觉系统接收到音乐旋律的外部刺激后,会直接刺激人体的大脑神经,继而影响人脑情绪。大脑边缘系统学说认为,音乐旋律可以刺激个体的大脑神经皮层,并促进内啡肽的释放,使人体产生愉悦的情绪。脑干网状结构学说认为,音乐旋律会刺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活跃水平,使机体产生运动变化,继而引发情绪波动或情绪变化,达到利用音乐调节人体情绪的目的[3]。此外还有共振学说认为,人体在接收到音乐旋律后,通过听觉系统到神经传导,可以使机体细胞与音乐节奏间产生共振,细胞随着律动会始终维持在一种相对和谐、平衡的状态,以调节机体的运动能力,生成与之对应的律动频率,生成不同的情绪。

四、不同音乐旋律形式对情绪的影响

通过音乐旋律影响情绪或调节情绪,必须分析不同音乐旋律形式对人体情绪造成的影响。旋律形态是音乐诱发情绪的核心要素,旋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乐音是经过艺术构思而形生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旋律包括调式、音高、节奏、节拍、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目前,心理学领域的许多学者对音乐的旋律形态及其要素给人带来的情绪影响进行了许多学术研究。

关于旋律诱发情绪的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知名心理学者Hevner.K 提出的Hevner 情感环模型,他认为在音乐旋律中,较高的音高会给个体生成快乐的情绪,从而激活个体动力,而较低的低音则会生成悲伤的情绪,给人以沉重之感。

1942 年,音乐与情感方面的研究学者Melvin Rigg 在《音乐中意义和情感的表达》这篇哲学论文中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了持续上行的旋律轮廓会给予个体愉悦之感与放松状态,而下行旋律轮廓则会生成悲伤情绪。也就是说,上行轮廓形态的音乐旋律可以生成愉悦、激昂、积极等正性情绪,而下行旋律轮廓则会生成阴郁、失望、失落等负性情绪。

有关旋律轮廓,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存梅也在研究中证实,旋律轮廓的频繁反复(即Contour-violated)容易使人生成紧张或不安等负性情绪反应,而保持性旋律则会给人舒缓、愉悦的情绪体验。

关于不协调和声的研究,神经心理学家Wiebke Trost也通过研究证明了个体处于不和谐的音乐环境下,其注意力会受到影响,具体表现为机体的行为反应变慢。

中国心理学会音乐心理学专委会秘书长马谐对音乐旋律形态的调式、调性对情绪的影响做出了研究,证明自然性大调音乐,具有更开阔的听觉效果,可引发人们的正性情绪,而和声小调音乐则悠扬曲折,常诱导负性情绪。

通过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若想使用音乐旋律形式给人体带来正向积极的情绪影响,需要选择流畅、悠扬、节奏平缓、声部和谐的上行旋律轮廓音乐,同时保证该音乐的质感,以音色饱满、优美的音乐旋律为宜。

五、以音乐旋律影响情绪或调节情绪的实践应用

(一)舒缓悲伤情绪

在机体出现悲伤、低落等情绪时,可以借助音乐的调节功能及对情绪的作用,舒缓、消解此类悲伤、消极、负面的情绪。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集体的情绪,因此,音乐可以作为人体情绪调节的工具。在悲伤时,欣赏一些节奏欢快、旋律轻松的音乐。通过听觉系统与神经系统之间复杂的作用,可在大脑中产生愉悦、欢快的精神递质,将悲伤的情绪转变为轻松、快乐的情绪。除此以外,舒缓悲伤情绪也可以使用相对沉重、低频的音乐旋律,在聆听音乐后,人脑自动分析接收到的听觉信号,便会生成新的针对该音乐旋律的悲伤情绪和难过情绪。新产生的悲伤情绪,会融合或影响机体原本的情绪,达到舒缓、宣泄、表达悲伤情绪的目的[4],如《拉赫第三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协奏曲》等。而表达安静、舒缓、伤感等情绪的音乐作品,如《天空中的音符》(Notes In The Sky),则可以有效帮助人缓解焦虑,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这是释放压力的好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每天清晨聆听一首振奋人心的乐曲,开启美好的一天;在每日的工作、学习结束后,可以选择安静、舒缓的音乐来缓解压力,如《秋日私语》;在完成某项耗费大量精力的任务后,可以选择古典音乐来放松精神,如《哥德堡变奏曲》;在情绪低落时,则可选择轻松、有趣的音乐开怀大笑,如《森林狂想曲》《单簧管波尔卡》等。

(二)诱导喜悦情绪

前文提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旋律可以诱发不同形式的情绪状态。音乐既可以使人感到快乐、愉悦、积极,也可以使人感到紧张、不安、恐惧。因此,正确使用音乐旋律,选择合适的音乐材料,可以激发人类的喜悦情绪,并让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生成动力、希望与期待。正所谓“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当代社会,人们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中,过大的生活压力会使人生成负性情绪。而此时,正确使用音乐材料,选择可舒缓其紧张情绪、心理压力的旋律,或聆听具有极强律动性、欢快乐观的音乐旋律可以诱导主体的喜悦情绪,改变主体的消极状态。例如,在自我情绪管理中,可以根据个体的情绪状态,选择适宜的音乐,有效平复情绪、控制情绪。在休闲娱乐时,可选择轻松、欢快的音乐,唤起人们对休闲活动的热情及对生活的喜爱。在需要休息时,可聆听舒缓的轻音乐,以放松心情、重获能量。在存在较多负性情绪时,可以聆听快乐、激昂的音乐,或能够释放情绪、自我的摇滚乐。富有快节奏、激昂旋律的摇滚乐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调动机体的激动情绪,将生活中的不快、愤怒宣泄出来,给人一种如释重负的爽快之感。

(三)干预心理疾病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以乐治病”的传统,《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氏之始……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就证明了在古时,中国便以原始的歌舞舒缓郁气、调理身心。而《乐记》中音乐理论和《内经》五音学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医音乐疗法的体系逐渐成熟。又如《群经音辨》中提到“乐,治也”等,证明我国自古便有使用音乐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

目前,音乐疗法主要用于干预人类的心理疾病。国外将音乐治疗分为主动疗法与被动疗法两种。其中主动疗法指借助音乐对情绪的作用,由患者积极地、带有治疗目的地参与到音乐治疗中,使患者聆听音乐旋律,并积极参加演唱、舞蹈或演奏等活动的行为。主动疗法适用于群体,通过音乐旋律影响患者的主观情绪,随后组织群体类音乐活动,使患者在群体活动中获得不同的情绪体验,生成正性情绪。被动疗法是患者被动接受音乐治疗,在聆听音乐、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获得音乐中传递的情绪价值和信息,生成情绪变化,即可达到治疗效果。被动式疗法多用于中重度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中[5],音乐治疗在自闭症领域中就有不错的成果。例如,王某(孤独症患者)在24 个月大时,被父母发现异常,36 个月后,经南京脑科医院确诊为孤独症。7 岁时,王某进入特殊儿童学校,此时,他缺乏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但可以听从简单的指令,在引入音乐疗法后,发现王某对欢快、愉悦的歌曲有一定兴趣,但无法跟唱,存在刻板、情绪化行为,与人交流时缺乏目光对视,在情绪激动时有攻击性表现。学校为王某制定了为期六周,每周三次,每次30 分钟的音乐治疗疗程。在第三次治疗时,王某便可以主动敲击乐器,六次治疗以后,王某已经可以接受部分治疗师的指令,并能够与治疗师之间维持3 秒以上的目光接触。经过六周的音乐治疗后,王某虽然没有明显表达出对音乐的偏好,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与自理能力均得到了一定改善。

六、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能够诱发人类情绪的因素极多,外界环境因素及内在潜在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机体的情绪感知和情绪生成。音乐便是影响人体情绪的重要因素,目前音乐疗法、音乐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探究音乐旋律对人体情绪的影响及使用音乐调节人体情绪的方法,是提高音乐功能性、创新音乐疗法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负性旋律人体
春天的旋律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