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战: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往事》

2023-10-23 07:17
全国新书目 2023年8期
关键词:阿兹特克土著族群

[美]弗朗西斯·伯丹 著 曹磊 译 李默然 审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5/89.00 元

[美]弗朗西斯·伯丹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分校人类学荣誉教授。担任多本有影响力的著作的作者或主编,其中包括《中部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门多萨法典》《阿兹特克帝国战略》《阿兹特克考古学和民族历史》等,在《拉丁美洲古物》《古中美洲》等学术期刊上均有文章发表。

古阿兹特克文明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阿兹特克人在教育、宗教、科学研究、天文学、历法、文字、艺术各方面都有惊人的发展,并有许多有趣和神秘之处,但人们通过考古发现逐渐了解到的阿兹特克文明距离真正的阿兹特克人到底有多远?本书将告诉我们答案。

今天仍有超过200 万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纳瓦语,那位让我有幸一窥当地土著文化的女性织工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家乡是普埃布拉州北部谢拉地区一个很小的社区,时至今日,全墨西哥至少有15 个州生活着说纳瓦语的土著居民,还有一些人已经迁居到异国他乡。这些纳瓦语的继承者,尤其是年轻一代,除了母语以外,多数还精通西班牙语或其他语言。

当我向那位女性织工询问她以及她在当地的同族说的到底是什么语言时,她给出的回答是“墨西卡语”。诚然,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角度来说,这位女士的居住地都远离当年阿兹特克帝国的腹地,以及他们心中的荣耀之城——特诺奇蒂特兰,但包括这位女士的居住地在内,形形色色的纳瓦语方言仍然在阿兹特克帝国的领土上畅行无阻。公元1521 年的征服战争结束后,纳瓦语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因为说纳瓦语的土著武士当时经常配合西班牙军队征讨那些阿兹特克帝国范围以外的地区。会说纳瓦语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谢拉这片远离墨西哥盆地的土地上的居民一定是阿兹特克人的直系子孙,事实上,他们很可能不是,然而共同的语言却意味着二者拥有一种“泛中美文化传统”,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纳瓦语文化传统”。即便相隔万水千山,即便存在着将近500 年的时间落差,二者间的文化渊源也没能被彻底斩断。

除了语言,这样的文化渊源还包括相似的饮食、服饰、工具和技术,以及宗教信仰和配套的仪式活动。玉米对今天的纳瓦族群而言仍然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像自己的祖先那样不厌其烦地把这种食物加工成墨西哥薄饼、“塔马利”,以及一种名为“阿托利”(atolli)的玉米粥,还会趁着每年收获季节即将到来、玉米最嫩最甜的时候,制作风味独特的玉米面包。就像之前的若干个世纪一样,品种各异的豆子、南瓜、辣椒等土著蔬果仍然在当地人的食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继续饲养火鸡,吃它们的肉和蛋,依靠传统的无刺蜜蜂采集蜂蜜。普尔克依然是广受欢迎的饮料,在市面上随处可见。除了这些发轫于中美地区远古时代的传统食物,今天的纳瓦族群也会对大米、橘子、柠檬、鸡肉、鸡蛋、咖啡、蔗糖,还有丁香和黑胡椒等外来食品甘之如饴。与此同时,小麦面包却非常意外地没能取代玉米薄饼的主导地位,土著居民的饮食习惯仍然偏爱玉米,而农村地区尤甚。

纳瓦族族群的服饰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传统服饰的风格经常可以被用来区分不同的族群分支,特别是女性的衬衫、斗篷和腰带。取决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土著妇女的服饰通常包括一条搭配彩色腰带的长围裙、一件白色的绣花衬衫、一条绣花披肩,还有一顶用紫和绿两色羊毛线编制而成、造型显眼的头饰,以及与头饰配套使用的一条小头巾。男性的“印第安服装”一般就是宽松的长裤和衬衫。有意思的是,流传至今的所谓“印第安服装”,无论男女都体现了土著和西班牙两种面料和款式的融合,这种混搭风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 世纪。传统穿衣习惯得到延续的同时,今天墨西哥土著族群的男女老少也有很多人习惯穿着连衣裙、格子衫、牛仔裤、人字拖之类的西方服饰。

自从西班牙人来到墨西哥,大量欧式生活用品和工具也逐渐走进了当地人的生活,但今天的很多土著家庭仍在使用那些古老的工具和技术。比如传统腰机,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几根棍子的复杂组合来纺织布料。除了腰机,能够旋转的手动纺锤也在很多土著妇女手中继续发扬光大。无论羊毛还是棉花,经她们的妙手点化,都可以被纺成线,织成布。只可惜,以龙舌兰纤维为原材料的纺织技艺如今已经很难看到了。很多时候,土著妇女会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化学合成线料,然后再拿回家利用腰机织成布匹。

从“前哥伦布时代”流传至今的技艺还包括打制用来研磨玉米的专用石质磨棒(mano)和磨盘(metate),制作用来播种的全木质耕作棒和䦆头(现在大多改成了铁质䦆头)的木匠工艺,利用古法修筑垛田的耕作工艺等。只不过现在的农民会按照当代城市消费者的喜好选择作物品种,然后再驾驶卡车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出售。

综观整个墨西哥中部,一项流传至今、最具韧性的土著文化遗产就是定期举办的“田奎茨里”,不同地区的“田奎茨里”的开市周期几乎能做到整齐划一。正如前文所说,“田奎茨里”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文化传统,历史甚至比阿兹特克文明还要悠久。这样的文化传统能够留存至今,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自然有它特定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田奎茨里”为地区内部及不同地区集散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今天的土著居民将这些古老的市场称为“田奎茨”(tianguiz),这个说法源自纳瓦语“田奎茨里”,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包括食物、柴火、布匹和瓶瓶罐罐在内的各类日常生活必需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田奎茨里”的经营项目都非常具有季节性。按照规律,每到收获季节,市面上的玉米就会供过于求;每到某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前夕,市面上的鲜花便俯拾皆是。如果某个古代阿兹特克家庭能够实现“穿越”,逛逛21 世纪的“田奎茨里”,看看那些依照经营项目拉帮结伙做生意的买卖人,听听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再见识见识时常上演的以物易物古风,他们恐怕也不会产生丝毫的违和感。

猜你喜欢
阿兹特克土著族群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阿兹特克人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相依为命的蚁栖树和阿兹特克蚁
土著节
《阿兹特克身披“黄金甲”的狼》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阿兹特克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