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征
双减背景下,强调学校应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全面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为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主动迎合学生的个人发展诉求,将课堂打造为平等和谐、充满活力、开放生动、多元立体的公共学习交流平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基于此,本文立足教学双减视角,分析了高中数学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随后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发展误区进行了讨论,总结了其存在的“功利性较强”“缺乏內涵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围绕学生“兴趣培养”视角,对教学不足提出了具体优化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定参考作用,并全面重塑高中数学课堂的教育生态。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中要求教师缓解学生课内外学习压力,落实素质教育根本育人目标,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阶段作为学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也需要深入把握双减政策导向,围绕教学“减负”与“增效”的双线并行原则,来全面开发新型课程模式,从而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之余,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感受学科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1 双减政策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双减政策的提出,直指我国教育系统当前“唯成绩论”的畸形应考意识。“考试”原本是为了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对我国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部分教师与家长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不知不觉中对中、高考形成了一种盲从心理,并变得不再关心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而是一味要求学生取得更好学习成绩。如此一来,便造成了社会上各种“补习班”的泛滥,同时学生的课业任务也在持续增加,从而为学生带来了沉重的成长负担。
针对这一现象,双减政策提出要将教育重心迁回课堂主阵地之中,同时改变以往的海量作业训练模式,以此归还学生的成长空间。而高中数学课程作为学生以往的主要学习障碍,同样也需要教师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再单纯围绕教材知识为学生展开教学,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综合思维发展,并立足“终身教育”视角来引领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文化,从而发挥出数学教学的长效影响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应当前多元社会文化的转型需求,对我国教育事业起到“拨乱反正”作用。
2 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误区
2.1 重练轻学,忽视认知引领
陶行知先生对教学进行了如下阐释:“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其主张的思想强调教学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师生通过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反思,来逐渐积累数学经验,并对事物形成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认知观点。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却违背了这一原则。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往往仅是通过布置大量专题训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强行记忆数学问题的解法规律,却没有注重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原理,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感悟。如此不仅会造成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引领学生感知数学思想魅力,使其对知识的整体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因此,教学效益偏低,且严重违背了双减政策目标。
2.2 观念陈旧,忽视兴趣培养
兴趣是培养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并改变以往对知识的抵触心理,尝试去探索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如此才能够奠定双减政策的实施基础,并助力数学课程模式的升级转型。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在课堂中依旧以成绩作为教学的最终发展目标,没有注重对数学内容配置进行深入发掘与拓展,因此导致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探索欲望缺失,往往只能够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灌输,确保没有进一步发掘其中。如此不仅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枯燥乏味,同时对于知识的理解层次也不够深刻。
2.3 模式单一,忽视创造培养
数学是一门具有鲜明创造性特征的学科,强调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数字与图形语言,并借助不同的数学公式模型来进行表达创造。也正因如此,数学才成为了当前人们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之一,并能够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来持续发挥作用。然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惯常采用的一种模式便是进行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深刻记忆之后,结合不同习题类型来帮助学生熟悉概念的应用规律。在这样一种学习模式之下,主要是以学生记忆为主,教师并没有通过数学学习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能力与经验,导致学生往往只能够僵化刻板地对知识照搬套用,难以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创造的重要技能。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低效,同时还需要学生付出大量时间精力才能够掌握知识,故而与双减政策提倡的“减负增效”思想不符,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4 教学刻板,忽视情境构建
在教学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全面更新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注重对课堂氛围的构建。如此才能够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情感支持,并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可以根据自身现实需求,来对数学知识展开多维度探索。但就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只是单一刻板地围绕所谓“考点”“重点”与“热点”来进行教学,没有注重结合知识的本质特点,来为学生设置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工作场景以及服务场景,因此导致学生知识视野受到限制,同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够全面。如此一来,便极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念发生动摇,同时对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也严重不足,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3 双减背景下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3.1 创设趣味情境,增强课堂体验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以及想象能力,而以上诸多因素,皆会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从而这一点来说,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份愉快且放松的氛围,不仅有助于卸下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而有效呼应了双减政策中“减负增效”的教学倡导意见。为此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围绕知识特点,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学习情境,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以此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能够更为完整地掌握课堂知识信息。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指数函数》当中,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知识特点展开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趣味学习情境:寻找一张足够大的白纸,假设其厚度为0.1mm,那么在将其均匀裁成同样大小的2份叠在一起,连续重复15次之后,能否达到一个成年人的平均身高(169.7cm)?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情境,利用指数函数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尝试在这一过程中绘制出相应的数学函数图像,因此讨论指数函数中变量与常数之间的关联规律。从而使学生能够以理性的数学视角来认知身边的生活事物,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乐趣,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3.2 加强资源开发,凸显学科魅力
双减政策的提出,强调教师不应将“学习”变成一种束缚,限制学生的多元发展,而是要充分体现出不同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更多应用价值,以此为学生营造更加理想的成长空间。而数学是一门具有悠久传承的学科,其发展历程近乎伴随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历史。在数学文化体系中,涵盖了人文、科学、自然、社会以及天文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来向不同方面进行资源拓展,如此不仅能够有效对课程配置进行补充,同时也可以借助数学文化来彰显学科魅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兴趣得到培养。
以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三角函数》知识为例,在进行这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段历史资料来为学生导入课题——三角函数知识最初的作用是古人进行天文研究时发明的一种知识,目的是为了研究星象的运动规律。而我国历史中对于“三角函数”也有着久远的研究历史,并在明朝时期诞生了《大测》一书专门用于对其进行描述,同时也将其有效地应用到了现实中更加广泛的领域。随后,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围绕三角函数在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应用案例来为学生讲解三角函数知识的概念原理。如在进行食品包装设计时,可以使用三角函数知识来对外包装盒的规格进行设计,确保在容纳更多食品的前提下,也减少包装的用料成本。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价值,同时也能够从现实角度来加深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因此有助于为学生打造更加生动多彩的数学课堂,同时有效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
3.3 加强认知引领,把握学科特质
数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数量与图形的奇妙组合,来形成能够反映事物规律的应用模型,使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够一并掌握“数学创造”的重要技巧,从而有效把握数学的神奇之处,并逐渐获得宝贵的数学思维特质。为此在教学双减视角下,要求教师不能单纯将学生目光限制在“解题”“概念”以及“计算”等方面,而是引导学生走出枯燥机械的课堂学习模式,使其能够从更多角度去探寻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能够有效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知。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统计”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了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具体方法之后,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在网易“数读”网站中为学生引入一则数据新闻材料,如“高校再曝学生大数据,网友热议”新闻中通过采集在校大学生的运动、阅读、自习数据,来分析了国内几所知名大学的学生日常行为。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新闻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数据统计”并非是单调地进行整合运算,而是能够帮助人们通过数据来解读丰富的数学信息。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利用课堂中掌握的实施,来对新闻中给出的几组数据展开进一步发掘,从中获取更多有趣的信息内容,从而用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
3.4 设置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激情
双减背景下,强调高中数学教师应促使教学回归生活本质,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成长需求来使用知识进行探索,在营造理想教育生态的同时,也一并归还学生的成长空间。为此,高中数学教师不妨摒弃以往海量且重复的作业布置方式,并采用课外实践项目等充满创意的活动内容来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如此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学生课余时间用时,也可以使其感受到数学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完成了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统计”与“概率”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走进社区或校园中去探索不同事物,如植物种类、社区老年人年龄分布以及班级学生身高等等,并对数据进行充分采集整理之后,从中分析出不同的信息内容,并将最终的数据分析结构在班级分享给其他学生。如此不仅夯实了学生的知识使用效率,同时也有效将课堂与学生生活衔接在了一起。
4 基于双减视角对高中数学提出的发展建议
4.1引入职业元素
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整体上的提升,并且即将要走出校园的封闭环境去接触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因此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需要充分结合学科特点,适当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视角来了解相关的职业文化,如函数模型、数据应用以及几何规律等等。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同时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正确认知劳动价值,并掌握利用数学知识来发现、探索事物规律的重要技能。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学科情感,并充分体现“双减”教育特色。
4.2 加强学习体验
“双减”政策的本质目标在于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共同构建课堂知识经验,并达成教学“减负提质”目标。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有效落实,教师在课堂中应重点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项目,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展开更多维度的学习探索,同时借助动手实践、猜想假设、实验推理等多样渠道来获取知识。如此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高中数学的教育生态获得全面升级。
4.3 打造跨学科项目
数学是一门关联性较强的科目,不仅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其他学科体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局限于学科范围内开展教学,而是要主动形成跨学科融合视域,推动数学与生活、物理、化学、体育、语文、美术等多门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如此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来探索数学知识,并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需求,使其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不同魅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实。
4.4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双减”政策的提出,在于强调教师归还学生的课余时间,避免学生被束缚在无休止的学习任务中,而是能够获得合理的作息安排,进而形成劳逸结合的良好教学状态。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妥善运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既要保证学生有效释放学习压力,同时又能够促进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连贯。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打造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接触更多的数学文化资源,或参与数学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并有效扩大自身知识储备。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双减视域下高中数学和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措施,强调教师应全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改变数学教学方式,进而為学生的综合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陆慕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