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系年》所记平王东迁相关问题研究

2023-10-22 12:49杨佩衡
名家名作 2023年17期
关键词:周幽王诸侯

杨佩衡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记载了周幽王被杀与平王东迁一事,其中的记载与《史记》和《竹书纪年》等文献有所不同,这为解决平王东迁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材料的同时又引起了新的矛盾,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欲对比相关史料记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证。

一、清华简《系年》平王东迁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载: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第138-140 页。本文所用释文用宽式以便行文,且下文引用《系年》释文不再一一注明。

学界对简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周亡王九年”一句,众多学者发文谈论。整理者认为“应指周幽王灭后九年”,不少学者发文支持此观点②王伟支持整理者的观点,并认为《秦本纪》中的纪年是将平王元年前移了九年,若将此差距消除,可解决《史记》中秦襄公纪年与《系年》简文不和的矛盾。王伟:《清华简〈系年〉周亡王九年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原文化研究》2015 年第6 期,第111-118 页。徐少华认为“周亡王九年”句应接在“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之后,“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句为插入语,故支持“周亡王九年”为周幽王死后九年这一观点。针对秦襄公纪年矛盾问题,他认同程平山先生的观点,认为应是秦襄公在位五十年,秦文公在位十二年,对秦襄公纪年做出调整。徐少华:《清华简〈系年〉“周亡(无)王九年”浅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16 年第4 期,第183-187 页。王杰亦支持整理者的观点,认为“周亡王九年”属于周幽王死后九年。他将“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断句为“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故认为简文中的“二十一年”为晋文侯纪年。王杰:《清华简“周亡王九年”新释》,《殷都学刊》2020 年第1 期,第47-51 页。。部分学者不赞同整理者的观点,程平山先生认为“周亡王九年”应在携惠王立二十一年被杀之后,是指携惠王死后的九年。③程平山:《秦襄公、文公年代事迹考》,《历史研究》2013 年第5 期,第164-172 页。不少学者亦支持此观点。④王晖同样认为“周亡王九年”是指携王被杀后的九年,他认为并不存在二王并立,平王是在携王被杀才被晋文侯拥立,且认为如果《系年》可信,需对春秋早期世系以及周王在位年代做出调整。王晖:《春秋早期周王室王位世系变局考异——兼说清华简〈系年〉“周无王九年”》,《人文杂志》2013 年第5 期,第75-81 页。朱凤瀚先生也认为“周亡王九年”应理解作携王被晋文侯杀后,周王朝乃有九年无王,而周平王是在无王九年后方立。对《竹书纪年》和《系年》中对此事记载的差异,他认为是由于各自所本记述此段史实的史官之立场与史观之不同。朱凤瀚:《清华简〈系年〉“周亡王九年”再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年第4 期,第177-182 页。王红亮先生则认为“周亡王九年”指周幽王九年,此年同为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3 年。⑤王红亮:《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史学史研究》2012 年第4 期,第101-109 页。综上所述,学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周幽王灭后九年说;携王灭后九年说;周幽王九年说。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有所据。本文认为“幽王灭后九年”的观点较为稳妥,这一观点可与晋文侯、郑桓公等人在位年限相符,面临的矛盾最小。携王灭后九年说这一观点将“周亡王九年”定为携王死后的九年,按此计算,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40 年,东迁是公元前737 年,将平王元年与平王东迁的年份大大推迟。若如此会与秦襄公和晋文侯的纪年产生冲突。传世文献记载秦襄公与晋文侯协助平王东迁,按《史记·秦本纪》与《史记·晋世家》的记载,秦襄公卒于前766 年,晋文侯卒于前746 年,如果平王东迁在前737 年,则二人不可能协助平王东迁,这与传世文献产生了严重冲突,难以令人信服。“周亡王九年”为周幽王九年这一观点十分新颖,但实际证据较少,需要更多的史料予以佐证。

本文拟将《系年》和传世文献进行比对,对各史料的记载进行整合,以发现其中的细节问题,进而回归到《系年》之中,在阐述“周亡王九年”所表达的含义的同时,对平王东迁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据《系年》记载研究平王东迁具体问题

《系年》第二章载:“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目前学界对“周亡王九年” 句的讨论大部分仅限于对此句的解释,若将此句融入整篇记载中并结合其他史料记载进行探究,可发现部分不同之处。

整理者认为“周亡王九年”指的是幽王灭后九年,这一观点较为合理。部分学者反对此观点的一个原因在于,若将“周亡王九年”理解为周幽王死后的第九年,则很难与后句“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相连贯。如王红亮先生指出:“如果说在周幽王灭后第九年,那么,为何不在幽王刚死后就不朝,偏偏要等到第九年后呢?”①王红亮:《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史学史研究》2012 年第4 期,第101-109 页。

(一)各史料对平王被立的记载

关于平王之立,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②范祥雍订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40 页。,“先是”一词似表明平王在很久前就已被立,这一点的记载是否可靠?古本《竹书纪年》中此句可与《系年》中的“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相对应。《系年》中虽未提及平王立于西申,但记载有“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今本《竹书纪年》中虽也未提及立平王,但记载了“王及诸侯盟于太室”与“王师伐申”③杜泽逊审定:《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第116-117 页。。综上,若平王未立于西申,作为一个被驱逐的太子,幽王为何要“王及诸侯盟于太室”而伐申,或是平王的行为挑战了幽王的权威,才会与诸侯盟而伐申。同时,“王及诸侯盟于太室”此句也体现出当时的诸侯大部分是站在幽王一方,平王仅有申侯等少数诸侯的支持。故可推论,平王在被幽王驱除后,或许在申侯等人的支持下在申地自立,这种行为挑战了幽王的权威,故在《系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中都记载了幽王伐申,伐申的动机或是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的“立平王于申”,《系年》、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在此事的记载上可相互印证。之后幽王和平王的斗争逐渐发展。今本《竹书纪年》载“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④杜泽逊审定:《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第116 页。,表明此时申侯与西戎和鄫的势力联合,幽王方面则是与诸侯会盟,对平王进行讨伐。在之后的斗争中,幽王落败,与伯盘被杀,故《系年》记载“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这里“周乃亡”指的是幽王被杀,且宗周被攻破,周王室丧失了宗周地区,故将其记为“周乃亡”。

(二)“邦君诸正”与“邦君诸侯”

《系年》在记“周乃亡”一句后记“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可注意此句中是用“邦君诸正”一词。在“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一句中,用的是“邦君诸侯”。若“邦君诸正”与“邦君诸侯”含义相同,完全可用一词指代,这表明“邦君诸正”和“邦君诸侯”具体所指并不相同。整理者注释“邦君诸正”:邦君,诸侯;正,训长。则可将“邦君诸正”理解为诸侯之长,“邦君诸侯”为众多诸侯。晁福林先生认为“邦君”指非周王朝分封的国家,“诸正”指任职于周王朝的职官⑤晁福林:《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历史研究》2013 年第6 期,第158 页。,也是认为“邦君诸正”与“邦君诸侯”并不相同。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是虢公立携王,《系年》中记载是“邦君诸正”立携王。虢国在周王朝历来有着重要地位,历代虢公常为周王卿士,如文王时期的虢仲,厉王时期的虢公长父,幽王时期的虢公石父等,都是地位显赫的卿士。虢国在西周封爵中属于公爵,公爵是爵位之首,可见虢国在西周有着很高的地位。故无论是将“邦君诸正”视为诸侯之长还是周王朝的职官,都可与虢公翰地位身份相符。因此,《系年》中的“邦君诸正”应该是对虢公翰的代称,与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相符。

《系年》中立携王时用“邦君诸正”而非“邦君诸侯”,似乎立余臣并非所有诸侯共同的意愿,由于幽王被杀仓促,王室不可无主,作为“邦君诸正”的虢公翰便立余臣,以此来稳定局势。故《系年》之后记“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此句中明确提及“邦君诸侯”不朝于周,这里的“周”或许指的是余臣这一势力,晋文侯迎平王于少鄂,似乎表明此时一部分诸侯开始支持平王,此时应是平王和携惠王二王并立。在三年后,晋文侯护送平王东迁于成周,“立之于京师”。《系年》在此处才第一次记载平王被立,似乎会于前文论述的平王在幽王被杀之前就已自立冲突,实则不然。此处平王是被晋文侯立于京师,或者是被“邦君诸侯”立于京师,是得到了这些诸侯的认可,与前文申侯等人立平王并不冲突,只是平王的身份被更多的诸侯认可。平王被立应有两次,一是在西申被立,但此时幽王尚在,平王名不正言不顺。直至“周亡王九年”时,平王被晋文侯等人拥立,获得了更多诸侯的支持,这可视为平王第二次被立。

在《系年》第二章全文的整理记述上,其中“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一句是在说携惠王,完整地叙述了携惠王之事;而“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这一部分则是在完整地叙述周平王的事情。《系年》是在记“周乃亡”之后分别记述携惠王和周平王的史事,并非按时间顺序记载,对这两件事的记述都是基于“周乃亡”这一节点展开的,故“周亡王九年”指的就是周幽王被杀后的第九年。基于此,整理者认为“周亡王九年”为周幽王九年的观点无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整理者的观点“周亡王九年”指周幽王死后的第九年无误。第一,《系年》是在记“周乃亡”之后分别记述携惠王和周平王的史事,并非按时间顺序记载,对这两件事的记述都是基于“周乃亡”这一节点展开的,故“周亡王九年”指的就是周幽王被杀后的第九年。第二,“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指的是诸侯不朝携王。第三,《系年》中的“邦君诸正”和“邦君诸侯”的指代有所不同。第四,平王被立应有两次,第一次是申侯等人立平王,但此时幽王尚在,平王并不被认可;第二次是“周亡王九年”晋文侯立平王,这时平王获得多数诸侯支持,正式被立。

猜你喜欢
周幽王诸侯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周幽王的幸运
“毕恭毕敬”的由来
烽火戏诸侯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烽火戏诸侯
燕太子回国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