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珂,梁宇喃,熊 盈,方 金,赵慧玲
(1.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72;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刺络泻血疗法古称“启脉”,俗称“刺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针具等刺破身体细小络脉或小静脉放出一定量的血液以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刺血疗法适应范围广,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自古有之,其记载散落在各个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儿科专著中,但至今未有专门的著作进行论述。本文对刺血疗法在古代儿科疾病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特点。
古代用于儿科疾病刺血操作的工具颇多,多采用《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九针”,如锋针、铍针、长针、镵针、毫针等。其中锋针作为现代三棱针的原型,是刺血疗法常用的工具之一,如《小品方》不仅记载有锋针刺血治疗小儿丹毒“以锋针镵去血,然后敷药大良”[1]131,还记录有长针刺血治疗小儿悬痈的具体方法:“可以绵缠长针,末小如粟,以刺决之,令气泄之,去清黄血汁,良。一刺止之,消息一日。不消,又刺之,不过三刺自消。”[1]100《黄帝内经》主张小儿疾病采用毫针治疗的原则,《灵枢·逆顺肥瘦》曰:“刺婴儿奈何? 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2]《医心方》中的《产经》记载利用铍针治疗小儿重舌,“《产经》云:以铍针刺舌上(下)肿者,令血出,勿刺大脉。”[3]563《太平圣惠方》记载镵针刺血治疗小儿代指肿痛:“治小儿代指肿痛方……更用镵针刺血出最妙。”[4]而限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及疾病危急程度,医家亦会采用砭石、银簪、银钗、爪甲、匕首、针、瓷片、草茎等进行刺血治疗,甚至将水蛭置于病变部位吮吸脓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古今医统大全·幼幼汇集(下)》曰:“以水蜞一条于管中,频频以冷水灌之,吮其脓血出,其毒自散。”[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刺血工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代儿科临床刺血多采用一次性三棱针、采血针及粗毫针等[6],其中三棱针常作为首选工具。刺血工具种类虽没有古代丰富,但更加安全卫生,操作也更加方便,更易被患者接受。
刺络泻血疗法应用于儿科疾病时,刺血部位主要分为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其中局部取穴较为常用。如最早记录刺血疗法应用于儿科疾病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利用匕刺血治疗小儿瘛疭:“婴儿瘛者……取屋荣菜,薪燔之而烧匕焉……以匕首周婴儿瘛所,取血而洒之杯水中。”[7]文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刺血部位,而且还提到刺血之前要将匕烧灼以消毒。亦如上文所提治疗小儿重舌、小儿丹毒及小儿悬痈均采用局部刺血的方法。明代《卫生易简方》中提及局部刺血治疗小儿撮口:“治小儿撮口……先刺破儿口角,出血后,涂药在口角并口内。”[8]远端取穴也是刺血疗法治疗儿科疾病常用的取穴方法,如《华佗神方》中记载了大腿弯紫筋刺血治疗唇疔的具体方法:“唇疗切不可用凉药敷于疮上……若大腿弯中有紫筋,可用银针刺出恶血,可保无虞。”[9]132又如清代《幼科切要》记载:“其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最为危迫……或以针刺十指甲边,令血出,或刺膝弯名委中穴,出血即解。”[10]详细描述了小儿霍乱的临床表现,并主张采用十二井穴或委中穴刺血进行治疗。
文献研究发现,与古代儿科疾病刺血选穴不同,现代临床刺血时缺乏辨证和辨经络,而多以经验选穴为主,如发热多采用大椎、耳尖、少商、商阳、关冲等穴;急性扁桃体炎、麦粒肿、腮腺炎多选用耳尖、少商等穴;便秘、厌食、消化不良选择四缝穴;惊厥选用十宣穴[11]。其治疗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刺血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发展与应用。
出血量的多少是决定刺络泻血疗法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少量和多量。少量出血一般描述为“出血如大豆”“微出血”,而“血流如注”“出血一二升”“出血盈斗”表示出血量多[12]。根据小儿“其肉脆,血少气弱”及形气未充的体质,儿科疾病刺血量一般以少量为主,如《千金翼方·小儿喉病》记载:“治喉痹方:以绳缠手大指刺出血一大豆以上。瘥。小指亦佳。”[13]《备急千金要方·喉病第七》不仅提到出血如豆,而且强调了刺血后的禁忌:“喉痹,刺手小指爪文中。出三大豆许血。逐左右刺。皆须慎酒面毒物”[14]124。因此,在儿科疾病临床刺血操作中禁刺大血脉,禁出血不止。《千金翼方·舌病方第八》中提及治疗小儿舌病时“勿使刺着舌下中央脉。血出不止杀人”[13]。而《小品方》和《外台秘要》提出了“若血出不止,可烧发作末以敷之”[15-16]的治疗方法。
基于小儿形气未充的体质,现代儿科疾病刺血在刺血量的选择上与古代相同,都以少量为主。如闫颖智[17]采用刺血疗法治疗儿科疾病,主张三棱针刺入深度以3~5 mm 为宜,出血量根据患儿体质而定,一般为3~8滴。单翠英等[18]治疗小儿发热、咽痛、痄腮等疾病,多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5滴。曹树琦等[19]临床研究发现双侧少商、商阳刺血治疗小儿发热,出血量大,效果优于单侧刺血,但总出血量仍属少量。小儿血少气弱,少量刺血在祛除病邪的同时保证不伤及患儿气血,这是古今儿科刺络泻血疗法的基本原则。
通过古籍整理发现,刺络泻血疗法在古代儿科疾病中应用广泛,涉及内科、外科、五官科、传染病等方面的疾病,其中五官科所涉及的疾病较为广泛。
内科疾病包括小儿惊风、惊痫、客忤、猢狲劳(疳证)及发热等。如《备急千金要方·惊痫第三》记载了耳后完骨处青络刺血治疗小儿惊痫:“耳后完骨上有青络盛,卧不静,是痫候,青脉刺之令血出也。”[14]76-78后世一直延续此法,宋代《圣济总录·针灸门》曰:“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瘛疭。”[20]亦如《奇效良方·针灸门》记载:“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使其出血,治疗小儿猢狲劳。”[21]
外科疾病不仅包括上文提及的唇疔、丹毒等,还包括眉炼头疮、丹瘤、面赤肿、红丝疔及跌仆损伤所致的内瘀血等。《急救良方·小儿第三十九》载有针刺血治疗眉炼头疮的方法:“用针刺出血,一刺不愈,再刺之,三刺则愈。”[22]《普济方·婴孩诸疮肿毒门》记载采用瓷片治疗小儿丹瘤:“以瓷片刺出紫血。其病立愈。”[23]《保婴撮要·跌仆外伤》[24]317、《保婴撮要·脑顾伤损》[24]439、《保婴撮要·金木所伤》[24]446均提及外伤所致瘀血采用“砭刺去其瘀血,当归膏敷之”的治疗方法。
刺络泻血疗法在五官科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涉及疾病较多,如《华佗神方·华佗治舌膜神方》[9]191、《小品方》[1]152、《医心方》[3]552及《外台秘要》[16]均记载有以爪甲掐断舌下黏膜微出血的方法治疗小儿连舌。此外,小儿舌肿(亦称重舌、木舌)、重腭、重龈、牙龈肿痛、喉痹、牙齿不生、马牙、乳蛾、口疮、鹅口疮、鼻痔、鼻内生疮等五官科疾病均可以采用刺络泻血方法进行治疗。如《千金翼方·舌病方第八》中记载小儿舌肿的治疗方法:“治舌卒肿起如吹胞状,满口塞喉,气息欲不复……以刀锋决两边第一大脉出血。”[13]又如《原幼心法·贴囟法》记载马牙的刺血治疗:“凡初生小儿,口屋并牙根生白点,名曰马牙……急用针缚筋上,将白点挑破出血。”[25]《保婴撮要·热毒口疮》记载:“因心脾二经有热,则口舌生疮……用乱发缠指,蘸井水揩之,或刺出毒血,敷以柳花散。”[24]312明确了口疮的病因及刺血和药物治疗方法。
小儿传染病的治疗也多采用刺络泻血疗法,如霍乱、疣目、痄腮、痘、急痧等。如《幼科切要》《育婴家秘》均提及“以针刺手十指甲缝令出血,或于委中刺血”治疗小儿霍乱。委中穴刺血不仅可以治疗霍乱,而且可以治疗小儿急痧,《幼科铁镜》记载:“于委中穴浇水,狠拍粗筋肿起,用银针傍筋打入二针,针出血流。”[26]《幼幼新书·咽喉肿痛第十二》记录了小儿痄腮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刺血治疗方法:“小儿生下中诈腮风壅候。浑身壮热,耳边连珠赤肿,喉中或结肉瘤起,有此为诈腮风壅……小指爪甲文中出血即瘥。左右刺出血,神秘立愈。”[27]
现代研究发现,刺络泻血疗法不仅具有促使组织再生与转复、炎症转复的作用[28],还能明显改善局部或全身的微循环,促进人体神经体液调节,提高人体免疫力[18]。如陈小凯等[29]研究发现刺络放血疗法通过降低血液中ICAM-1的表达以抑制炎性反应,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血氧供给。王玉明等[30]采用刺血疗法治疗喉源性咳嗽,发现刺血不仅可以升高患者外周血中Ig M、Ig A、IgG 的含量,而且还可以升高T 细胞亚群中CD+4水平和CD+4/CD+8值,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以上研究为刺络泻血疗法在儿科病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刺络泻血疗法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医家常用的临床疗法之一。通过对中医儿科学古籍的整理,我们发现刺血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首先刺血工具不仅包括传统刺血工具如锋针、铍针、镵针等,医者还会根据病情缓急选择身边的工具如瓷片、草茎、爪甲等进行刺血操作。在刺血部位选择方面,儿科疾病多采用局部刺血方法治疗,而且操作前会观察局部血脉的变化情况,多以血脉颜色变化处作为刺血操作部位。而鉴于小儿形气未充、体质未全的生理特点,刺血操作时多以少量出血为主,临床多表述为“出血如豆”“微出血”等。在适应证方面,刺血疗法可应用于内科、外科、五官科、传染病等儿科疾病。通过对诸多病证总结发现,其病机特点多属热证、急证,病理因素多表现为邪热瘀毒。这是因为一方面小儿形气未充,易感受外邪,另一方面小儿脾胃不全,易内伤饮食。而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偏盛,无论是外感六淫、时疫邪毒,还是饮食积聚,均易化热化火,从而表现出火热偏盛、邪毒内蕴之证。通过文献总结发现,各时期医家对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一致,刺血疗法的学术观点一脉相承,这对于刺络泻血疗法在儿科疾病中应用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现代刺血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依据。
刺络泻血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等优点,但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有关刺络泻血疗法在现代儿科学中应用报道较少,缺乏创新性和拓展性,同时刺络泻血疗法在现代儿科病证中的应用缺乏规范的技术指南,这是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对刺络泻血疗法在古代儿科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希望为现代儿科疾病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