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丽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国家“十三五”纲要提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手工艺”,同时制定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其中提出要拓宽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鼓励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网络销售平台,帮助推介传统手工艺产品[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并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2]。马尾绣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也是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也必将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更绚丽的火花。
水族马尾绣是除我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外,最为闻名的民间刺绣,是中国刺绣的活化石[4],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水族的马尾绣,制作技艺与方法独特,工艺流程复杂,刺绣成品具有立体浮雕感,手感粗糙中略带一丝细腻。首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5];其次,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5];第三步,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5];最后,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5]。
马尾绣题材范围极为广泛,图案纹样主要以水族先民原始崇拜的图腾为主要元素,自然界中的昆虫鱼虾、飞禽鸟兽、花草枝蔓、水浪云彩、日月星辰,以及吉祥纹样、几何纹样、水书文字等,都以独特的形式呈现于绣品上[6],在其原有基本造型基础上增加了艺术上的夸张抽象手法,有的绣品上还绣有水族人民古老的文字符号,即水书文字。马尾绣品多为背带、胸牌、鞋帽,图案以花、鸟、鱼、虫为主。既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又有滋润万物生长的日月星辰,寄托着水族人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都县马尾绣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三都县发展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马尾绣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为保护和传承好水族马尾绣,黔南州三都县为此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技能培训方面,非遗中心会对传承人相继记录,同时还组织一些技能培训;二是扶持政策方面,三都县既推动相关政策和项目的落实,如落实“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传承人一定传承经费;三是设有专门的非遗保护经费,主要是用于培训和推荐传承人,同时县里其他部门会对一些传统工艺企业的产业投入、传承培训和基地建设方面有一定的扶持。目前黔南州三都县有2位国家级传承人,5位省级传承人,12位州级传承人以及200余位县级传承人。自2008年以来,黔南州三都县政府推进马尾绣开发工作,制定了《三都水族自治县马尾绣民间艺人培训五年发展规划》,在技艺中心流传地引导建立了2个马尾绣协会、4个马尾绣传习所,并选派民营马尾绣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2016年8月,“韦桃花”商标获得了贵州省著名商标和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2019年1月,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建成了具有水族吊脚楼风格的“马尾绣传承保护展示中心”,同年11月,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水族马尾绣”项目保护单位的资格,建设以万户水寨和雪花湖马尾绣小镇为中心的民族文化资源融合区,形成了多个水族非遗项目的体验研学基地。①
三都县大多水族女性都掌握马尾绣手工技艺,当地老人非常重视马尾绣的传承,有些小女孩在四五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学搓马尾,据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公司潘总介绍,他们一个公司签约的绣娘就有600余人。但三都县马尾绣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如当地现有马尾绣产品以背扇、香包、腰带、鞋子以及服饰为主,主要用于生活所需,几乎不会买卖;企业的商品包括有手提包、鞋、钱包、挂件、装饰品、抱枕、笔记本等,主要通过政府联系展销会进行宣传和售卖,同时一些企业会同广州深圳的一些鞋厂包产合作,把马尾绣产品拿过去售卖。根据文旅局负责人介绍,当地马尾绣产品有一些订单和销路,但是只有少数顾客会购买,没有发挥出其带动效应。
总体而言,虽然有一些马尾绣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成功,但大多数企业仍然持有陈旧的宣传观念,并且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宣传、打造和维护的经验,这些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三都县地处雷公山腹地,由于自身所处区位,长期以来与外界交流联系少,在当地,马尾绣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生活所需,生产成本相对较大,存在物美价不廉的问题,虽然产品很受欢迎,但因价格过高,将它作为普通消费品的话还不能被市场接受。三都县马尾绣的传承方式多为口耳相传,且年轻的女性大多外出务工、求学,现掌握这门技艺且进行制作的大多为中老年妇女。年老一辈由于自身受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对绣品的创新理念较为薄弱,因此多为传统样式,产品很难吸引作为当代消费主体的年轻人。虽然一些马尾绣公司推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产品,但是没有跳出现有绣娘们传统的局限圈,无论是在产品的类型还是表现形式上,产品种类都过于重复、同质化较为严重。同时,绝大多数商品都是利用直接引用的方式来设计马尾绣产品,将马尾绣的传统图案“生搬硬套”地加在其他产品上,这种生硬的方式缺乏创意。马尾绣成品生产周期较长,如一件完全依靠手工制作的马尾绣背带需要经过52道工序,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即使技术熟练的传承人没日没夜地制作,一年也出不了多少产品,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的话,产品就很难做到一个量化的标准,它的产业化就比较难以规范化。
三都县水族马尾绣产品有其独特的技艺和文化价值,它的纹路、刺绣的浮雕感、色彩感和一些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是由于销售模式存在滞后性,阻碍了这一手工艺产品的发展。目前,市场上只有少数的公司从事生产、制作和销售马尾绣产品。据企查查、天眼查相关数据统计,三都县工商登记在册马尾绣生产企业共418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28家、个体工商户262家、其他企业类型有28家。并且在这418家企业中,登记状态为正常的有227家,异常的有189家,其他状态有2家。同时,据当地非遗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三都县马尾绣文创企业稍微有规模一点的是韦桃花、宋水仙、凤之羽、韦应丽、潘正勇、严晓央等6家企业。小规模经营经常会出现管理的专业性和经营持续性的问题,对销售活动和推广都会带来挑战。多位马尾绣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人员也表示自己也曾想过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已经设置了直播间,但是由于自身不懂技术,加上电商运营人才的稀缺、商品库存不足、运营成本较高等问题,开通线上销售渠道的事就搁置了,目前就是接受电话预订业务。
无论是政府还是当地企业,都重视马尾绣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原因,目前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以线下为主,缺少“线下+线上”的多元化宣传方式。据三都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政府大力支持马尾绣的宣传工作,在县内举办重大的文旅活动,比如说芦笙节、半程马拉松,在活动中会做一些马尾绣的展览和体验;联系各种展销会,推动马尾绣走出去,如参加武汉、内蒙古、深圳等地的文博会,黔南州工会组织传承人们去广州、深圳等地参加“出山入湾”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带来的效益还是无法满足马尾绣“走出去”的条件,没有形成市场效应。在数字化背景下,宣传方式逐渐多样化、快捷化,但许多传承马尾绣的企业都采取了自发的方式来宣传,然而,由于许多马尾绣企业缺乏多元化的线上宣传渠道,一些潜力仍未被挖掘出来,导致马尾绣的知名度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三都发展较好的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公司、水仙马尾绣公司、凤之羽民族文化传播公司、应丽马尾绣贸易公司等企业中,也未见其入驻淘宝、京东等知名购物网站。并且对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的建设也存在不足。
利用新技术,打造“互联网+马尾绣”的保护和发展方式。一方面要加强与电商、自媒体平台合作,将马尾绣产品放在知名的电商平台上进行销售、宣传,如淘宝、京东等,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将商品推广到全国各地,提升产品的曝光率和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VR技术,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马尾绣的文化魅力,从而更好地了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政府招商部门要积极进行招商引资,要继续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各种展销会,开拓外面市场,争取大量订单,提高马尾绣外销的数量,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等方式吸引人流量,利用“马尾绣+旅游”的文旅融合方式,增加当地市场的需求量,促进当地马尾绣产业的市场范围的拓展。创意技术人才的缺失是造成水族地区马尾绣产品创意不足、形式单一、审美过期的主要问题根源,要鼓励各企业积极与外界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在设计上的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共赢发展,开发出独具民族特色又融合当代时尚元素的文化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生活。
整合资源,搭建推广销售平台。传统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工艺品市场需求,需要更新换代为形成规模的生产经营。由政府牵头、龙头企业协助,整合区域内资源,搭建好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的生产销售平台,从而优化销售流程,减少销售周期,并提高马尾绣品牌知名度。
拓展销售渠道,建设融合发展市场。建立贴合现代生活与消费习惯的“线上线下”综合销售渠道,扩大文化体验项目的顾客范围,增强“体验式”消费活力。如引进商运营人才,入驻电商平台,并将销售渠道从单一的线下方式扩展到品牌官网、社交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搜索引擎(例如百度)以及移动视频(例如抖音)。建设好以博物馆、非遗体验中心为平台,完善在周边地区提供文化、生产经营场所的配套设施,形成生产、消费、旅游的综合场所。开发“亲子体验”“情侣体验”等项目,使工匠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最大化,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蕴含在文创产品里的知识,感受情感与价值观的滋润和启迪,并使马尾绣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继承和发展。
继续探索多样线下渠道,实现马尾绣的跨界融合发展。一是在城市或旅游景区建立线下门店,将马尾绣产品展示出来,同时提供优质服务,吸引顾客前来购买;二是继续与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合作,利用马尾绣产品的独特性,在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等场所开设非遗产品专卖店,把非遗产品推广给广大游客;三是继续参加各类展览会,参加文博会、旅游展等展览会,展示马尾绣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马尾绣产品,让马尾绣走出山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四是与旅游公司合作,将马尾绣产品或衍生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在旅游路线中设置马尾绣产品体验点,增强游客对产品的认知度和兴趣;五是与餐饮企业合作,将马尾绣产品作为餐厅的装饰品或者是附赠品,增加宣传和曝光度。通过产品促进跨文化认同,实现三都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以匠心续传承,绣出锦绣人生。黔南州三都县马尾绣有着独特文化价值,马尾绣是水族人民传统的手工艺,也是水族的文化宝藏,更是研究水族民风民俗、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是贵州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符号、共享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历史载体。蓝图已绘就,奋进在今朝,水族马尾绣在“非遗”保护的大环境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拓宽了自身的传承与发展空间。
注释:
①该部分内容及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