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2023-10-21 02:15:41卢华伟
学周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共生动手

卢华伟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100)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简称“课标”)中提出了“激发学生在探究和实践活动中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既重视动手操作,又注重动脑思考,实现学习结果的自我建构”等不同的要求,将科学学科的教学指向了“做”与“思”的有机统一。在课标的指导下,“做思共生”的理念便具备了先天优势。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科实践取向,展开“做”与“思”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明确课程要点,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检验思考的准确性,以此促使学生达成手脑并用的目标。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做思共生”理念的重要性

“做思共生”,顾名思义,即“做”与“思”的协同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解析这一概念,即是指导学生展开手脑并用的活动,使他们同步进行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以此强化他们的灵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做思共生”的理念,有助于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地探索、解构和分析科学理论中涵盖的规律和真谛,使得他们能够在辩证思考、理性解析的过程中,展开高水平的思考和实践探究活动,进而增强他们的心智水平和自主学习的意识[1]。此外,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检验和践行思考的成果,既能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满足感,也能使他们自觉展开自我反思,进而探寻出阐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由此,小学生不仅能够增强科学核心素养,也能高效地迁移和运用知识。除了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发挥作用之外,“做思共生”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也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科学课程的整体发展。

二、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整合资源,提供实践素材

“做思共生”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深度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针对科学问题展开实践探索,而实践探索不仅依靠理论知识,也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素材之上。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整合科学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数量足的实践素材[2]。

1.整合媒体资源。“做”与“思”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共生,要以学生充分理解科学课程知识、灵活运用课程知识为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加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呢?从这一问题出发,为缓解科学知识的抽象性、提升其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教师可以整合媒体资源,将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图片、微课视频、动画等,归纳和整合到一个资源平台上,当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出现无法理解知识、难以准确运用知识的情况后,教师可有序引入媒体资源,让学生思考媒体资源与理论知识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实现了思维的转化,能够将抽象知识合理地转化为具象画面,并在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其内涵和本质,这便为动手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提前整合的媒体资源,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片、视频中涵盖的科学现象,以口头叙述的方式,阐释自己如何展开科学实验、预期得到怎样的结果等,进而实现“做思共生”的目标。

2.整合实物资源。资源是小学科学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实现“做思共生”目标的必要前提,当资源的种类愈加丰富,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时,他们便会主动运用资源展开实践探索和科学实验活动,自然能够将脑中所想转化为手中所做。基于这一逻辑关系和科学学科的性质,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整合实物资源,以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科学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主要素材。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基础变色实验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变色的原理,教师可以将紫甘蓝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资源,将其榨成蔬菜汁,与不同的物质进行反应,并根据不同的变色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现象和实验结果,并通过反复的实验验证结果,借助此类实物资源,学生便可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达成“做思共生”的目标。

(二)创设情境,调动主观体验

思考和探究都是依托学生的自主意识,只有产生内在驱动力、自觉学习的意识后,学生才能主动展开思考和动手操作,如此方可达成“做思共生”的目标。因而,小学科学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体验,培养他们的自学意识,结合科学课程知识和教学要求,创设多元情境。

1.创设探究情境。探究化的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深度探究的主要载体,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科学课程的重点知识、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化问题,据此创设探究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科学论证,引导他们广泛搜寻和挖掘学习证据,利用丰富的素材论证和检验自己的猜想,从而在“做”的过程中核实“思”的内容,让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满足自身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便可得到大大提升[3]。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特征,在创设探究情境时,为了让所有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教师要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下功夫,精准对接不同学生的需求,以难度不同、复杂程度不同的问题为素材,创设指向性有所不同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深度思考,并能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不同的方式,验证理论知识、思考成果,借助这一情境化教学形式,小学生不仅形成了主动思考的意识,他们也能化抽象理论为具体行为,以科学实验为载体,完成“做”与“思”相结合的学习任务。

2.创设生活情境。科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课本上的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可见,“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教学,离不开生活要素的支持与辅助。为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科学现象、真实案例等作为主要素材,为学生预设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回顾生活经历,了解科学现象中涵盖的主要元素、具体内容等等,并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思考科学现象的真谛和本质,这样既能加强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能驱动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科学理论,驱使他们主动开启科学实践探究活动。而且,针对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的关系,除了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之外,教师也要通过布置科学家庭作业、实践任务等方式,延伸生活情境的范围,将“做思共生”的理念融入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之中。

(三)科学实验,鼓励动手操作

“做思共生”既要求学生进行辩证性和深层次的思考,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缜密的实验落实和检验思考的成果,基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科学实验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检验他们思考成果的最佳举措。为此,教师要在研读课程内容、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多样化的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探究任务,由此,“做思共生”的理念即可渗透在小学科学课堂之上。

1.精选实验话题。从整体上来看,话题是科学实验的核心和主线,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凝练性的话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带动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这足以看出话题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对此,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要精选实验话题,在实验活动的准备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师生采访等不同的形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科学话题,明确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熟悉的科学现象,经过一番研读和分析后,确定实验话题的选材范围,并列举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话题,再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吸纳学生的有效意见,通过此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能引发他们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做思共生”的第一步——“思”。在明确话题的基础上,教师也要结合实验话题、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等等,进一步设计和规划实验的标准、流程、评价准则等等,将其落实在书面上,让学生在开启实验活动之前便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所要达成的标准等等,如此方可使“做”与“思”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之上。

2.创建实验小组。在明确实验话题、设计实验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实验的雏形和框架已经形成,为进一步推动“做”与“思”的有机统一,小学科学教师要创建实验小组,为学生安排学习共同体,让他们的潜能得以激发。为确保实验小组内部的和谐性和科学性,在创建小组之前,教师可以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学情调研和分析活动,结合过往的科学实验成绩、课堂表现、自主学习意识、领导能力等,对学生展开综合性评定和分析,明确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在做好学情调研的基础上,将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分配在同一个小组中,让思维灵活的学生带动本组的全部成员,促使他们在思维碰撞和互动交流中增强思维的活跃性,并在深度思考和科学探究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科学实验的任务,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科学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增强“思”的主动性,还能提升“做”的能力。而为了促进“做思共生”理念与科学课堂的深度融合,教师还可以创建流动制的实验小组,随着实验话题的变动、实验目标的变化,可进一步调整小组内的人员构成,使得小组内既有出谋划策的“智谋团”,也有落实政策的“主力军”,由此便可达成“做思共生”的实验效果。

3.展示实验成果。各小组完成实验任务,并不意味着实验活动已经结束,更不等同于“做思共生”的理念已经融入科学实验课堂之中,而展示环节则是影响科学实验活动效果的又一大要素,也是真正实现“做思共生”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此,在完成科学实验活动任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制作实物模型等不同的方式,将科学实验的成果,以多种形式记录下来,并在班级共享活动中展示本组的实验成果,派出专门的成员以口述的方式讲解本组的实验思路、实验结果以及未能解决的难题等,与其他小组进行共享和交流。针对未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探讨和分析,将“做”与“思”的成果有机统一起来,如此既有助于检验学生“思”的成果,也有利于审视学生“做”的效果[4]。除了利用专门的课堂活动检验学生的实验成果之外,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创建“科学之窗”实验专栏,按照不同的周期呈现优秀小组的实验成果,以展览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增强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内在驱动力,从而真正实现“做思共生”的目标。

(四)延伸训练,推动做思共生

“做思共生”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内学习达成思考与操作的有机统一,要鼓励学生向外拓展和延伸,当学生能够自主地延伸学习范围后,他们不仅能够将课内学习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到课外实践中,还能进一步深化“做思共生”的意识和思维。由此可见,教师要以推动“做思共生”为主要目的,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设置延伸训练,结合教材中各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探究板块等,设计延伸训练的计划单,将训练的内容、具体任务、实践标准和时间跨度等一一体现在计划单之上,让学生按照计划单中的条款展开自主或合作训练,让他们在野外研学、课外考察等不同活动中,对大自然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系统化的考察和研究,促使他们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知识解释大自然中的科学问题。而针对学生的延伸训练情况,为了加强训练的驱动性,教师也要适时地开启监督和检查工作,以定期监察为主要形式,抽取个人或者小组,将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成果展示出来,对于他们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专门的问题解答会,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拓展科学课堂的教学范围,还能够让学生在科学思考的前提下展开动手实践探究,这与“做思共生”理念的核心思想是相吻合的。

三、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以“做思共生”作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指导理念和主要目标,通过整合资源、创设情境、科学实验和延伸训练等策略,推动科学课堂教学与“做思共生”理念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效率,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他们展开主动思考和深度探究,牢牢把握科学知识的内涵和本质,促使他们能够在手脑并用的情况下,增强自身的科学学科素养和理性思考能力,推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共生动手
我也来动手
“天宫”上的科学实验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动手画一画
童话世界(2019年17期)2019-07-04 15:15:42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动手演示找错因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将于4月发射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