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燕
(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高台 73430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应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育人目标,需要教师掌握核心素养的内涵,根据核心素养的特征制订并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案。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熟悉《新课标》内容,基于高中学生能力发展特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价值观及良好的地理学科学习思维做好准备。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满足自身终身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其一,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关键性,是学科教学工作中最关键的、最核心的素养,居于课程教学的核心地位。其二,核心素养具有后天可获得的特征。核心素养由能力、价值观等多项内容构成,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学、测评、管理、实践等工作培育形成。其三,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统一性。核心素养由语言素养、逻辑素养、信息素养、能力素养等多种素养构成,不同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连续统一。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其一,人地协调观,即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研究价值观,包括对自然规律的客观认识,对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认识,等等。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地协调观,才能提升学生分析、认识、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其二,综合思维,即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分析地理环境的一种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能力,分析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的能力,等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系统认识地理环境,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其三,区域认知,即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能力,包括认识不同类型区域的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能力,等等。在教学中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教学工作,对于提升学生分析、判断、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积极助益。其四,地理实践力,即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包括在实践中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完成地理实验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够积极主动克服问题的能力,等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实践力,对于增强学生地理学科学习感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积极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成复杂[2]。要确保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扎实掌握教学理论,才能够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为此,教师要多学习不同的教学理论,为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奠定基础。首先,教师可以基于核心素养能在后天获得的特征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将认知学习理论的相关内容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当中,通过组织一系列转换活动给学生认知刺激,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概括水平,确保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素养的统一性特征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多元智能理论用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认识智能、观察智能等多元智能的同时,巧妙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需求。再次,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素养的关键性特征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将两个教学理论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强化教学效益,实施反思教学等方式增强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探究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确保学生在真正掌握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做好教学规划能够为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指明方向[3]。《新课标》发布以后,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不能满足当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发展要求,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势在必行。教师应当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发展为立足点,综合《新课标》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介绍、具体培养教学要求等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还应当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可能发展的水平进一步细化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指明方向,提供教学参考。在设定整体教学目标时,需要教师整体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核心素养培养教学需求,把握教学的大致方向。比如,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作为课程总体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明确整体方向后,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开展过程细化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路径。在导入环节,设定激发学生地理认识,激活学生综合思维的教学目标,开展情境创设、问题导入等教学活动,为核心素养的良好培养奠定基础。在正式教学环节,设定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与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目标,并围绕具体教学目标规划讨论教学、任务教学等多项教学工作,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核心素养发展空间。在课堂教学收尾阶段,设定强化学生情感认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目标,开展总结、反思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析与解决人地关系的问题。通过制订整体、分段教学目标,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指明发展方向,确保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教学原则是基于教学目的、教学规律等要素设定而成的,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秉持确切的教学原则,才能自觉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在课上塑造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氛围。为此,教师需以核心素养为教学根据设定确切的教学原则,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的过程与教学细节。
1.教师应当明确地理性教学原则。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要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突显地理课程的教学特征,通过呈现文字形式的理论知识,图片、视频形式的理论知识,讲解地理研究的有效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良好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要践行地理性原则,就需要教师真正掌握地理学科的教学内涵,以特色化教学方法(如呈现地图、出示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的认知,提升教学水平。
2.教师应当明确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切实解答了教育“为什么教、要怎样教”的根本问题。要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价值观,坚决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启发、规范等多种方式启迪学生的地理学习智慧,使其在主动参与多项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地理综合能力。
3.教师应当明确分层教学原则。受地理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若教师以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工作,极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化发展。为此,教师应当明确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特征,同时依照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由不同类型教学活动驱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发挥因材施教的教学作用。
1.应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区域认知水平。区域认知是指认知地理环境的能力,包括从空间角度出发认知地理环境的能力与从区域角度出发认知地理环境的能力[4]。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置身其中”的过程中感悟空间、区域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区域认知。教师可在课上应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探究意愿,为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做好准备。以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教学时可以先使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黄龙彩池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之后围绕情境图片提出问题: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由此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引出新的课题:喀斯特地貌从成因上看,可能与哪些内、外力作用有关?之后教师继续呈现桂林地区冠岩溶洞的岩壁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在情境参与、情境感悟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增强对地理区域、地理环境的认知。
2.应用问题教学法,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综合思维即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对高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有效培养,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人类活动、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然而,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不能全面认识问题。教师应适时发挥自身引导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教学方法,具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驱动学生发现,促进学生反思的教学特征。应用问题教学法开展地理教学工作,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积极作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挖掘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综合思维培养教学要素,再从时空组合条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等多种角度出发,提出启发性、引导性、探究性教学问题,由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探究、反思,进而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3.应用活动教学法,树立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即对人类、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地协调观,需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注入式教学不能引发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深度思考,很难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所以教师可将活动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实践、活动分析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比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第二册“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讨论活动: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是什么?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深刻关系。比如,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城镇化会造成人口密集的问题,继而导致就业困难、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小组内其他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如:“可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可以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式处理好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进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活动驱动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人、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活动学习中树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具有导向、诊断、管理等教学功能[5]。《新课标》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通过综合应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综合能力。然而,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存在评价过程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及时诊断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自然不能促进学生的反思提高。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有必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完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评价的全面性,确保学生在评价指导下反思自身发展的不足。对此,教师应完善高中地理课程评价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的发展评价囊括进评价体系。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前置性评价、鼓励式评价、诊断式评价、终结式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融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当中,通过融合不同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及时的评价结果,使学生能够对照评价发现自身发展的不足,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融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当中,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有积极意义。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明确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同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需要革新自身教学理念,调整传统的育人目标,为优化教学流程,优化教学细节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