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 只为“看”得更远、“看”得更清

2023-10-20 13:48杨冬魏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望远主镜反射式

杨冬魏

浩瀚的宇宙中有各种不同的天体,各种天体都有各自美丽的身影。月球上的环形坑、火星上的火山湖痕迹、木星上漂亮的大红斑、哈雷彗星那神奇的尾巴、浪漫的牛郎星与织女星……这些美丽又遥远的身影是如何被我们“看”到的呢?其中,望远镜功不可没。

从第一架望远镜的诞生到今天,许多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推动着望远镜技术的进步,他们始终心怀着一个永恒的目标——只为“看”得更远、“看”得更清。

中国古代对“望远”的追求

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就有“千里眼”这个神仙,而在三星堆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古人对望远镜遐想的雕塑——青铜纵目大面具,从眼中伸展出的那部分,就是望远镜的原始形态,反映了古人对“望远”的追求与渴望。

清代的郑复光在光学实验、光学仪器的制造方面造诣颇深,于道光初年写出了一部系统阐述几何光学原理、光学仪器原理和制镜技术的科学专著《镜镜詅痴》,這是我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在北京以《镜镜詅痴》中的理论为指导,制造出我国第一架测天望远镜,并用于观测天象。

世界第一架望远镜的出现

1608年,在荷兰的一个眼镜作坊里,一名学徒在玩耍,当他用一前一后两块镜片观察物体时,发现远处的物体离自己很近。作坊老板李波尔赛意识到这是一项新的发现,他马上把两块镜片装入一个筒内,组装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而且李波尔赛不失时机地将这一发明转化成商品,并把这一发明献给政府。

正是有了望远镜的帮助,荷兰舰队能在敌舰发现他们之前就先行发现敌舰的动向,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使荷兰成为一个海上强国。

折射式望远镜的发展

李波尔赛发明望远镜后的第二年,消息传到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意识到这一发明对天文观测的重大意义。他动手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被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伽利略用这架望远镜指向天空,观测到了木星最大的4颗卫星和月球上的环形山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

现在,人们用的折射式望远镜还是这两种形式,天文望远镜普遍采用“开普勒式望远镜”。

19世纪末,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制造较大口径的折射式望远镜成为可能,随之就出现了一个制造大口径折射式望远镜的高潮。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径102厘米的叶凯士望远镜和1886年建成的口径91厘米的里克望远镜。

折射式望远镜的优点是焦距长、底片比例尺大、对镜筒弯曲不敏感,最适合于做天体测量方面的工作。但是,它总是有残余的色差,同时对紫外、红外波段的辐射吸收很厉害。而且巨大的光学玻璃浇制也十分困难,到1897年叶凯士望远镜建成,折射式望远镜的发展达到了顶点。

反射式望远镜的发展

科学“大咖”牛顿多次磨制非球面的透镜均告失败后,决定采用球面反射镜作为主镜。他用金属磨制成一块凹面反射镜,并在主镜的焦点前面放置了一个与主镜成45°角的反射镜,使经主镜反射后的会聚光再经反射镜以90°角反射出镜筒后到达目镜。它被称为“牛顿望远镜”。牛顿望远镜的原理并不是采用玻璃透镜使光线折射或弯曲,而是使用一个弯曲的镜面将光线反射到一个焦点之上,属于反射式望远镜。用反射代替折射,不存在色差,能让人们“看”得更清。而且这种方法比使用透镜将物体放大的倍数要提高数倍,让人们“看”得更远。

之后,科学家集中反射镜和透镜的优点,发明了折反射式望远镜。主镜是球面反射镜,副镜是一个透镜,用来矫正主镜的像差。此类望远镜视场大、光力强,适合观测流星、彗星以及巡天寻找新天体。

射电望远镜的发展

美国人雷伯在1937年制造成功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射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通过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进而“看”到遥远的天体。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光学反射式望远镜相似,投射来的电磁波被一精确镜面反射后,同相到达公共焦点。用旋转抛物面作镜面,易于实现同相聚集。因此,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大多是抛物面。

此后,射电望远镜的历史便是不断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历史,以期“看”得更远、“看”得更清。目前,世界上“看”得最远、“看”得最清的射电望远镜是坐落在我国贵州的“观天巨眼”——FAST,口径达500米,是当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射电波可以穿过光波无法通过的气体、尘埃,观测到光学方法所不能观测到的地方。例如,银河系中心方向存在大量的气体尘埃,现在关于银河系旋涡结构的图像,就是通过射电望远镜观测取得的。

但人类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歇,为了减少大气层在天文观测时的干扰作用,人们又把望远镜送上了太空。

太空望远镜

哈勃空间望远镜以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为名,于1990年4月成功发射。由于它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因此具有地基望远镜所没有的好处:影像不受大气湍流的扰动、视相度绝佳,且无大气散射造成的背景光,还能观测到会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作为人类第一台空间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为人类的宇宙探索事业贡献了无数珍贵的照片。

为了接替即将“退休”的哈勃空间望远镜,2021年12月,新一代功能更强大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并于2022年7月正式工作,期待它有更远、更清、更美的新发现。

从第一架望远镜诞生至今虽然只有短短400多年,但是“望远”理论的创新和“望远”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望远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更远的地方。当然,人类的奋斗不会停止,会向“看”得更远、“看”得更清而努力,也一定会“看”得更远、“看”得更清。

猜你喜欢
望远主镜反射式
主镜组件热光学特性分析与热控技术研究
崔向群:巡天望远追星人
反射式不同鱼眼形式性能对比分析
窗外飞絮
反射式超小型光电编码器研制
头戴便携式血氧检测装置的系统实现
重阳辞秋,望远思亲
《望远图》
近距二次反射式杨氏模量测量仪简介
大口径主镜位置的实时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