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的启示研究

2023-10-20 00:02关平
出版广角 2023年15期
关键词:外译许渊冲译者

【摘要】许渊冲等老一辈翻译家的翻译实践及其翻译理论思想对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品读《许渊冲百岁自述》,不仅能窥见许渊冲文学外译传播成就,也能得出其对中国文学外译传播的启示:翻译文本多样化,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期待和偏好;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提高我国文学对外翻译质量;加强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注重中外译者合作;拓展传播方式和渠道,采取多元化传播策略。

【关  键  词】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许渊冲

【作者单位】关平,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中图分类号】I206;G20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5.013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对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加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是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现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译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取得了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介绍到国外,被外国读者所熟知。当下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虽已取得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困境和问题。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凭借丰富的翻译实践和大量的经典译作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他的自传《许渊冲百岁自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老一辈翻译家精彩的翻译人生和丰富的翻译理论思想,这对推进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传播,扩大中国文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3年6月,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发布了《2023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报告基于海外馆藏中文图书数据分析而形成,被业界视为评价中国图书走出去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报告显示,2023年海外图书馆永久收藏品种数呈现下滑趋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世界图书市场仍受到青睐。在8种海外馆藏最多的中文图书中,收藏图书馆数量排名前列的是贾平凹的《秦岭记》、王朔的《起初·纪年》和梁晓声的《中文桃李》[2]。由此可见,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势头呈上升趋势,但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地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总体传播效果不太理想。具体来看,在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翻译文本选择范围单一,受众群体面较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多不胜数,为对外翻译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内容。在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选取古代诗歌、经典文学名著,以及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作品等文学性较强的纯文学或严肃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对国外读者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较难覆盖普通大众。近年来,科幻小说、网络文学、儿童文学、谍战悬疑等题材的文学作品激发了海外读者的兴趣,但这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类型,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传播仍需努力推进,以满足国外读者的多元需求。

2.文学对外翻译质量不高,翻译作品文化底蕴不足

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工作大规模展开,对外传播翻译作品数量虽有增加,但在世界文学界中认知度仍然较低,不少翻译作品传播到海外后出现遇冷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翻译质量不高,阻碍了中国文学的世界传播。一些作品经过翻译之后,译作语言不流畅,出现翻译腔现象,读来生硬拗口,令人费解,更遑论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具体来看,很多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缺少文化转换,译文只考虑原著字词的表层含义、语法转换规则,忽略了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没有考虑目的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习惯。文学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转化,还是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现阶段许多中国文学作品经翻译后,仅保留字面的准确性,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并没有通过翻译体现出来,削弱了原著的文化内涵。

3.缺乏优秀的本土对外翻译传播人才

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传播工作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传播人才的素质,译者是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传播的“把关人”,如今我国面临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重大转型,中译外传播需求空前增加,但国内培养的中译外翻译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对外宣传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正如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说:在中国有不少好作家,但他们的知名度不高,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在国内发行,没有被优秀的译者翻译成英文[3]。现阶段,我国对外翻译传播人才队伍整体在年龄结构、知识经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高水平中译外人才较为匮乏,不少译者面临传统文化素养不深厚、知识储备不充足、文本分析视角单一、国际传播意识较为欠缺、跨学科跨文化思维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4.出版发行渠道不暢,传播力影响力有待提高

在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作品翻译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出版和发行渠道也是对外翻译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效能。出版和发行渠道是帮助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作品进入世界文学市场,接触外国读者的重要媒介和平台,因此,选择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出版发行机构可迅速提高中国文学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地位。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学外译环境下,中国文学对外传播途径一般是由国内翻译工作者和出版机构对作品进行翻译出版,然后再由我国图书对外发行机构或少数几家海外经销商进行海外销售。当下我国出版发行机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尚不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大型图书发行商比肩,加上国内出版社对海外市场缺乏足够的研究和了解,导致外译传播在国际市场上推进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中国文学难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推广。

二、从《许渊冲百岁自述》看许渊冲文学外译传播成就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第一人”,其译作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很多经典译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拥有大批海内外读者。许渊冲的自传《许渊冲百岁自述》,为了能够完整记录和展现他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书中章节按时间顺序分为“活水源头”“西南联大”“留学法国”“翻译人生”四部分,一路从孩提时代追溯而起,完整呈现了这位大师的成长之路。“翻译人生”一章介绍了许渊冲1950年回国后的人生阅历,并着重介绍他对中英法文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其中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见解独到。1999年,许渊冲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荣获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从本书可以看出,许渊冲凭借丰富的翻译理论实践和翻译著作为中国文学外译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1.具备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推动中西文学交流

翻译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于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许渊冲始终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事文学翻译活动。他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独一无二,中国文学翻译者的责任就是将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让世界文化变得更加光辉灿烂。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化外译主要是由外国的汉学家或者传道士发起的。20世纪80年代初,许渊冲打破文学外译传播中“西学东渐”的不平等状态,改变我们在文化传播中的传统弱势心态,选择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传统诗词、戏剧、小说进行对外翻译,在翻译方向和翻译选材上走在时代前沿。许渊冲深谙中西语言文化的异同,在翻译过程中始终秉持开阔的文化视野,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翻译方法,注重对文本所蕴含文化意义的阐释和转换,既保持原著文化特色,又注重发挥译语优势,达到忠实原作与追求艺术美的辩证统一。他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翻译了大量的经典作品,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丰富世界翻译理论

许渊冲不仅翻译了大量经典著作,还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弥补国际译坛上中国学术话语缺失的短板,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翻译学界的地位。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总结概括为:“美化之艺术(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翻译是艺术),创优似竞赛(再创论、优势论、三似论、竞赛论)。”许渊冲结合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极借鉴和广泛吸收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儒家经典思想)和近代翻译家的翻译理念和研究成果(比如鲁迅的“三美论”、严复的“信达雅”、朱光潜的“艺术论”、钱钟书的“化境论”等),同时对西方译论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拿来主义”式的创新吸纳,逐渐构建和形成自己的翻译理论思想。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引领价值,既扎根于中国传统经典译论,与传统翻译思想一脉相承,又保持一种多元文化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国际性和现代性,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译学话语体系、发展完善中西翻译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3.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国译者的文学外译工作

许渊冲强调文学翻译不只是文字翻译,文学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使译文成为翻译文学,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忠实到创造的转变。在其翻译理论“优势竞赛论”“再创论”“以创补失论”中均体现了这一观点。文学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以往的翻译理论注重原文和译文的对等真实,“优势竞赛论”“再创论”的核心思想是以“美”为标准,发挥译语优势,创造性地传递原作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理解原文的意义,还能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为了传达艺术美,译者需要发挥主观创造性,采用“深化、等化、浅化”等翻译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实现译作的“意美、音美、形美”。

在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大量采用“以创补失”法传达原作情趣,使译文优于其他译作,如《峨眉山月歌》《念奴娇·昆仑》《为女民兵题照》等都是成功的創造性译例。此外,中国译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对中华文化注重直觉、意境等的审美原则更加了解,能够体会到经典文学更为深刻的韵味和意境,因此,更适合进行中国文学的外译传播。许渊冲还与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就中国译者能否做好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问题进行交流,并撰文批判了宇文所安说的“中国译者把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英译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一观点[4]。

4.翻译作品出版数量多,出版发行机构传播影响力大

在长达80年的翻译生涯中,许渊冲翻译了100多本名著,既有中译英、中译法,又有英译中、法译中,还有大量的翻译理论著作,可谓著作等身。有学者就许渊冲中译英作品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其译介作品题材种类涉及20种,主要集中于诗歌译介,其次是戏剧译介,单篇译介数量达到2049种。许渊冲所译中国文学典籍再版、重印次数惊人,唐诗宋词的再版超过20次[5];与陆佩弦、吴钧陶合译的《唐诗三百首新译》重印超过10次;《唐宋词一百五十首》《唐宋词一百首》重印超过5次[6]。

许渊冲译作的出版发行机构在业界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这有利于扩大和增强许渊冲及其翻译作品在国际上和译学界的影响力。比如,由国内图书翻译出版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译出版社出版的《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进一步扩大了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力;由世界知名出版公司英国企鹅集团出版发行的《不朽的诗》(三百首),是许渊冲英译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权威认可的有力证明。

三、许渊冲文学翻译成就对中国文学外译传播的启示

从《许渊冲百岁自述》可以看到著名翻译学者许渊冲先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凭借高度的历史担当精神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为灿烂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传播带来了重要启示。

1.翻译文本多样化,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期待和偏好

文学翻译作品的选择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影响着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我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当前海外读者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也对我国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在当下的对外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重视通过翻译把几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及其核心价值观介绍到国际社会,又要注重构建多元的当代中国形象,聚焦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的广博素材,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在翻译实践中,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习惯和阅读接受习惯,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需求,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对外翻译传播,使中国文学真正融入世界文学体系中。

2.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提高我国文学对外翻译质量

翻译水平决定了中国文学在海外能够走多远。近年来,我国一些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他们自身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比如莫言、刘慈欣、贾平凹、余华、麦家等。这些作家的作品在国外被广泛翻译传播,在国际文坛上展示了中国文学的魅力。就这些成功案例来看,除了作品内容优异精良,其对外翻译质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不能简单机械地翻译,更不能片面地追求词语翻译的精准,而是要结合原著的具体语境,综合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审美趣味和接受水平,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技巧进行创造性翻译。

具体来说,翻译策略通常分为异化和归化两种。异化策略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翻译强调保留源语言文化要素,吸纳外语表达方式。归化策略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用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翻译传达原文内容。结合我国文学在对外传播中已取得的成就可发现,在对外翻译时应侧重采取归化策略,即在确保准确传递作品内涵的基础上,使翻译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从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3.加强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注重中外译者合作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翻译人才的支撑,为了更好地满足国际传播的需要,完成好对外翻译任务,要大力培养既能翻译又懂传播的复合型翻译传播人才。优秀的翻译人才除具备一般翻译人员所需的扎实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外语翻译能力外,还要提升多元文化能力,在增强历史文化底蕴和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学习了解。纵观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家,无不是学贯中西,熟悉中西方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这样在翻译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驾轻就熟。

此外,新时代翻译人才还要打破翻译学和传播学之间的学科限制,注重翻译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合理使用新媒体技术工具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成长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人才。现阶段,外国译者及西方汉学家在中国文学外译传播中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外翻译传播活动中,宜采用中外译者合作翻译,以国内译者翻译为主,国外译者加以润色修改为辅的方式,确保翻译作品既符合国外读者的审美期待,又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

4.拓展传播方式和渠道,采取多元化传播策略

我国文学作品在完成翻译以后,还需要采取多种传播策略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传递给国外受众。发行机构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主要渠道。我国出版社要综合考虑翻译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开展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国际市场情况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同时,还要加强与海外出版机构的合作,借助其完善的发行渠道、丰富的营销经验和国际品牌影响力,积极培育开拓海外市场,提高作品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我国出版社还可以依托国际书展、国际文学研討交流活动、海外读者见面会等渠道,拓宽我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范围。在传播方式方面,出版社可以采取彩绘本、漫画书等方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翻译传播;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网络上推出配套的电子书、有声读物等;进行短视频、影视化创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学,使中国文学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江珊. 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第五届桂子山翻译与传播高层论坛综述[J]. 外国语文研究,2023(1):109-112.

[2]2023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发布:当代文学作品仍受青睐[EB/OL].  (2023-06-19)[2023-

08-06]. http://ent.people.com.cn/n1/2023/0619/c1012-

40017192.html.

[3]张玉田. 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论略[J]. 中国文化传播,2022(1):83-95.

[4]梅启波. 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以许渊冲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为例[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01-109+155.

[5]李正栓,严云霞. 许渊冲翻译思想在对外文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贡献及其启示[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1):93-98.

[6]戴文艺. 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以许渊冲汉诗英译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为例[J]. 海外英语,2021(18):26-28.

猜你喜欢
外译许渊冲译者
元 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折桂令·客窗清明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